朱巧瓊

摘 要:新課標強調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闡述“文本再構”的涵義、原則,結合實例分析如何“依托文本再構,提高語用能力”。
關鍵詞:文本再構;課堂容量;思維發散;課程內涵
上海市教研員朱浦老師提出:“獨立語段教學必將成為改變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獨立語段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我們中小學教師對于獨立語段教學中的目標再構、文本再構及過程再構。”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豐富課程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教材是傳遞和表達課程理念、目標的載體,但沒有最理想的教材,只有合適的教材,即進行適度、適當的“文本再構”,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一、內涵意義
“文本再構”是指基于教材原有內容及重難點進行重組和構建,使其形成一個具備完整性、情境性、真實性的可觀、可讀、可感的獨立的本文語段。我國學者劉紹忠認為:“語用能力”是指聽話人對語境的認識能力和在對語境認識的基礎上理解別人的意思和意圖,能準確表達自己意思、意圖的能力。
二、再構原則
(一)基于“TCCLU”原則
朱浦老師針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提出了五點建議,即TCLLU。
1.T——topic 2.C——contents 3.L——level 4.L——length 5.U——unit
即須體現教材原有的主題、內容、學生語言水平、篇幅和單元教學整體。
(二)基于教材
原文本是骨,再構文本是血肉。“文本再構”不是全盤否定原教材,更不是脫離課本和課標,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語境的創設和語言的調整,以體現文本的適度。
(三)基于學情
合理的“文本再構”必定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基礎出發,充分考慮其年齡、學習背景、語言興趣、認知能力和水平。
三、教學實效
“文本再構”是整合知識、拓展思維、融入體驗,實現語量輸出、培養語用能力、提升文化內涵的過程。筆者將以下文案例為例,從語量信息、過程教學、情感目標分析文本再構。將左圖再構為右圖。
此再構既源于原教材的兩個基本點:用所學句式介紹人物信息和初步感知寫信格式,又做了適當改編:增加第三人稱介紹,將學生“旁觀者”身份改為“當局者”。在真實的語境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真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一)再構語量信息,優化課堂容量
基于該校學生起點高,基礎好,思維活,已扎實掌握描述人物信息語句的特點,該教師未直接呈現Jack的來信,而先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介紹自己,然后引出神秘筆友,通過看圖,討論,聽音,問答等步驟以第三人稱口吻介紹Jack。學生沉浸在“懸疑”氣氛中,不斷搜集語料信息,將“線索”內化為“證據”,整理出“神秘Jack”的個人檔案,提高了語用能力。將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是擴大課堂容量的直接體現。學生不斷感知人稱代詞的使用和第三人稱單數的變化,也掌握了如何描述和提取他人信息。
(二)再構過程教學,發散學生思維
此課的板書是一個思維導圖,從Jack發散出年齡、學校、喜歡的一天、課程、老師及食物等信息,清晰、分明地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化零為整”的支架。輸出環節時,教師如魔術師般從每個詞卡后面抽出另一張詞卡,把圖由具象變為抽象。如Jack——Name,10——Age,Monday——Day等,再把它們組合成一封完整的書信。
(三)再構情感目標,豐富課程內涵
在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幽默的自我介紹,和學生成了好友;在新知呈現和操練環節,又為學生和Jack成為好友搭建了橋梁;在拓展環節,教師給學生帶來另一所學校的孩子們。他將笑臉制作成大頭貼,隨著音樂一一展示,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教師趁熱打鐵,帶來他們的個人檔案“About Me”,讓學生根據筆友個人檔案將其介紹給同學。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教師抓住契機與大家分享了小詩,利用情感目標再構,將整堂課自然而然地由與他人交流信息的目標升華到要通過互相了解而廣結朋友的目標。
總之,依托合適的“文本再構”,能有效提高語用能力。不同角度和層次的“文本再構”也在優化課堂容量,發散學生思維,豐富課程內涵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源于教材,又高于、優于教材的“文本再構”,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參考文獻:
[1]朱浦.小學英語獨立語段教學的實踐和思考[R].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劉紹忠.語境與語用能力[J].外國語,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