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曄
摘 要:語文學科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傳遞信息的工具。而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所以語言文字既是語文教學的入門處,又是培養語言能力的發展點。對低年級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可以從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語言教學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因此,要真正幫助學生積累并運用語文,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將對低年級兒童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
一、低年級語言訓練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低年段口語交際目標:“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也提出了習作目標:“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由此可見,對低年級兒童進行語言訓練,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
二、口頭語言訓練
低年級的兒童在入學前,已基本上掌握了口語,但由于詞匯量不豐富,組詞成句能力不強,使得他們在語言表達上出現了詞不達意、語序混亂、言語啰嗦、表達跳躍、不知所云等語言含糊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交際的正常進行。教師應當重視小學生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在小學生進行交際的過程中,通過師生評議、教師點撥等方式,加以規范或指導,對上述語言混亂現象要采用適合的方式及時糾正。那我們該如何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呢?大家一定會說要大量閱讀,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確如此,沒有大量的閱讀,學生的語言能力難以提高,但是也有很多人通過大量的閱讀,但其語言表達能力卻并不是很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語言能力分為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與閱讀能力密切相關的是語言理解能力,無論是書面語言理解還是口語理解都是閱讀的基礎。閱讀過程是讀者自身進行認知和感悟的過程,也是學習知識的過程。讀不同的文章,對閱讀能力中各因素的要求也不同。如:大多數學生喜愛讀《西游記》,但是很多學生在讀《西游記》時,對大段的景色和人物描寫不讀,只讀孫悟空和妖怪打架的情節,這既不能感悟到景色和人物的美感,也不能欣賞到語言的美感。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使學生明白朗讀一定要有質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心到、眼到、口到。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課文閱讀難度和語言難度的背離在有些課文中明顯表現出來。如:《稱贊》這篇課文,篇幅很短,講述的是獾在做小板凳,得到路邊經過的小刺猬夸獎的故事。從閱讀角度看,這篇童話的情景和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即使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也能完全理解故事的情節和情景。但從語言的角度看,(傍晚、認真、仔細、泄氣、稱贊、自信、心意、消除、疲勞)這些詞匯對于大部分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像“傍晚”,有些孩子不能準確知道“傍晚”指的是一天中哪個時間段,“自信、心意、泄氣”等詞匯,放到文章中,學生能理解部分意義,但脫離課文,不少學生并不能理解或準確理解這些詞匯的意義。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再通過朗讀和背誦,使學生得到規范化的語言熏陶,把課文中的詞匯、句式以及表達方式等儲備到自己的語言倉庫中,在學生理解和記憶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復述的要求,經過自己的思考,把閱讀的教材再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當然,這對于低年級兒童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對低年級學生復述的要求不可過高,選用的課文也要有生動的情節,這樣不僅便于根據情節完整地復述,也能引起學生復述的興趣。在指導復述時,教師要盡可能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列成提綱,寫在黑板上。如:《蜘蛛織網》這篇課文,就可抓住關鍵詞句列出以下提綱:
哞,哞 小牛 湖邊散散步
咩,咩 小羊 巖石上跳跳
汪,汪 小狗 草地上打滾
喵,喵 小貓 睡一會兒
嘎,嘎 小鴨 游泳
喔,喔 大公雞 逮住蒼蠅
咕,咕 貓頭鷹 漂亮的網
復述時除了根據提綱以外,還可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并盡量運用文中詞句。讓學生通過模仿課文語言,擴大詞匯量,從而豐富和規范語言,促進語言發展,提高表達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在這種情境中,才能克服小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鍛煉,從而提高交際質量。學生可以用6種句式練習說話:(1)誰怎么樣;(2)誰是什么;(3)誰做什么;(4)什么怎么樣;(5)什么是什么;(6)什么做什么。可分步進行訓練。如先按“誰干什么”的句式說一句話,然后再用“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再按照“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這樣,逐步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梳理語序,依序表達,使學生養成說話時有條不紊、層次分明的良好習慣。如:“最喜歡的水果”,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把要說的內容,從點(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味道)到面(綜合前面幾方面進行小記者采訪),步步深入,使之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地表達出來,顯得言之有序。
三、書面語言訓練
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一樣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和交際的基本形式。在詞語的多樣性上,對客觀事物特征的反映上,書面語言遠遠超過口頭語言。因此,加強書面語言的訓練是規范語言、提高表達能力的關鍵所在。書面語言的訓練是對聽、說、讀、寫的綜合性訓練,可以全面地反映一個學生的智力、能力和語文基礎。課上教師讓學生進行一些寫作訓練,把書本上的好詞好句運用到訓練中,比如仿寫、續寫、改編等,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成篇的習作奠定基礎。
書面語言的訓練有如下要求:(1)使用準確的語言;(2)使用恰當的語言;(3)使用精練的語言。因此,書面語言的訓練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低年級書面語言的訓練要從培養興趣入手。如:改寫、續寫、仿寫等。在進行此類練習時要求不必過高,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句式,按要求完成即可。
(一)改寫
改寫是按某中需要,把原作進行相應的改動,用不同于原文的表現形式把原文內容表現出來的一種訓練方式。
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知識童話,先讓學生知道青蛙的生長過程,然后再設計一個題目為《蝌蚪變青蛙》的語言訓練,指導學生先介紹蝌蚪的生活環境、樣子,再介紹變化過程,最后介紹青蛙的樣子、習性。要求學生會運用書中語言,根據要求,重新篩選組合,這看似簡單的訓練過程可以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
(二)續寫
續寫是根據原材料提供的線索、范圍、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等,續寫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活動、心理、語言、表情等,使原文的情節能夠合理地發展,構成完整的故事。續寫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進行了書面訓練。
(三)仿寫
仿寫就是仿照例文進行寫作。如:《春天在哪里》,要求學生以《春天來了》為題仿寫一首詩,文中的“柳條兒跳舞,桃花兒臉紅”“輕輕細細”“飄飄灑灑”等妙語佳句,學生就可以運用在自己的語言中。
“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處處有語文,學生通過品評和積累語言可以激發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通過口頭與書面兩方面的訓練,讓學生把語言運用于實踐中,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必定會有所提高。作為教師不要怕語句的相似,這正是以上訓練所要達到的目的,提高駕馭文字的能力,規范語言,使語言文字真正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