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權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學科,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應嫡系生活,誘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就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小學生數學素質的現狀、怎樣提高小學生數學素質三個方面去講述怎樣上好數學課,提高數學素質。
關鍵詞:數學;素質;方法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小學生而言,如果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容易使內容枯燥、無味,造成學生厭學、逃學等現象,而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等方法,就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一、數學素質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成,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數學。”這是對數學重要性的一個精彩描述。實施素質教育,數學素質的提高必不可少。
二、小學生數學素質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素質的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對“誰多誰少”的問題理解不深,見到“多”等字眼就用減法,見到“少”字就用加法等現象層出不窮,學生過早地、過度地被老師禁錮在數學的符號里,而不會應用數學知識,只是學習一些死知識,嚴重阻礙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上數學課時,只有幾個學生爭相發言,絕大部分學生變成了光聽不說的“機器”,這種現象在高年級表現更加突出。在表達自己意見時,語言啰嗦,條理不清,有的面不改色地、干脆地說不知道,不會做,還有的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即使不想睡覺也無事可做,或是偷玩手機上QQ,看漫畫書,或私下小聲說話。課堂上教師講課的乏味性和“滿堂灌”把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變成“單邊活動”,以至于隨著年級的增長,在學習上出現重重障礙,使大部分同學放棄了學習,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亦較差,多數學生的課前預習就是把將要學習的那幾頁書看一次,做一下相關的習題。針對上述現象,本人有一些淺見。
三、提高小學生數學素質的方法
1.了解學情,樹立范例,拉近情感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法支持教育人,那么他應當首先全面的了解人。”只要了解了學生,教師工作才能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在新學年初的一、兩日中,教師先不要著急上新課,可設置一些上一年或幾年的與本學期的教學知識聯系密切的習題,以判斷題和選擇題為主,從而獲得有關學生的一些真實情況和生動典型事例。例如,五年級的上學期,可出一些自然數、整數、整數乘除法等內容的題目,難易度應為8:2,以樹立學生信心,再進行查漏補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和情感。
2.讓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析和應用。
現行教材中也有很多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這些數學知識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引入的,所以,我們在上課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資源,發揮教材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北師版《鋪地磚》時,我并沒有像以前那樣,先復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后再出示相關題目,要求學生討論、列式、計算。而是帶學生到學校的風雨亭中,畫出相關的地方,讓學生測量其長、寬,并說出其面積是多少,然后讓學生數一數共有幾塊瓷片,并檢測瓷片的邊長,看看大長方形的面積與小正方形的面積(瓷片的面積)需要的塊數與大長形面積與小正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這樣,沒局限于在教室中上課,而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自去數,讓事實證明。
又如,在學習組合圖形時,首先在上課前布置學生回家利用學過的三角形、梯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組合成一些自己喜歡的手工作品,上課時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基本圖形和組合圖形,再拿出自己的作品,說出自己的構想(用那些學過的圖形組成),接下來再提出問題:如果要你求出你的手工作品的面積,應怎樣做?這時,很多學生都能說出把組合圖形分成幾個圖形,再把基本圖形的面積相加,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這樣的一節課,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會到了解決問題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3.注重思維能力開發與訓練
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這些競爭,說到底是思維能力之爭。中科院院士王守覺提出:我們的教育不是很成功,我們的應試教育沒教給新一代一種正確、科學的思考方式。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用例題(樣例)學習法進行練。例題學習法是通過對典型事例(即范例)的學習和操作作為理解和掌握某種思維形式和方法的精神實質的一種方法。
例如,教學分數混合運算的例題,第一天成交量65輛車,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首先提出問題:題目中給出哪些已知條件,分別是什么,問題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了解了有兩個條件:一是第一天成交65輛,二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問題是求第二天成交幾輛車。學生討論列式,對有學習困難的同學,我把題目改成:第一天成交量65輛車,第二天成交量比65增加■,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幾?這樣一改,學生就較易明白65增加■是求65的■,用65×■=13(輛),再加上第一天的65。
當然,我們在教學完一些新的知識后,可以出一些題目補充一下,既鞏固新的知識,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訓練。例如,在教學完小數的乘法后,可以出這樣的題目:小明和家長一起賣西瓜,西瓜8斤和8斤以下的,每斤2.5元,8斤以上的每斤2.7元,小明一稱,說:“21.5元,顧客和家長一聽,馬上說:“算錯了。”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說說是什么原因使兩個大人一下就說小明算錯了?
4.注重創造力開發與訓練
東西方在教育上最大的差別是對創造精神的培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多提問。例如,在學習北師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買電器”時,首先出示電器圖,讓學生說說數學信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小明買了兩種電器,你猜猜是哪兩種,共多少錢?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樣有利于能力的培養。又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首先讓學生計算不同的題目,如(1+2)×3,(3-2)×4等,讓學生先算括號里的,算出結果后,再讓學生想想如果不先算括號里的,那么有沒有其他方法也可以算出一樣的答案?隨后歸納(a+b)×c=a×c+b×c,并要求學生用生活中的現象說明。例如,a相當爸爸,b相當媽媽,c相當兒子,所以c是爸爸的兒子,也是媽媽的兒子,這樣,學生就不容易出現(a+b)×c=a×c+b的現象。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學完相關的教學內容后,提供一些相關的題目,特別是在我們農村學校相關的教輔資料比較缺乏的情況下。例如,在學完“雞兔同籠”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出這樣的題目:一只螃蟹八條腿,一只甲蟲六條腿,現有34條腿,說說有幾只螃蟹幾只甲蟲?
其實,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方法很多,例如,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布置作業方面、關心學生方面、學生非智力因數方面等。在此我只是闡述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讓我們站在教改的前沿,從提高自身素質出發,去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