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標準下的理想化的必然產物,它追求的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其學習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是從學生的自身對知識的需求出發的,是教育與生活的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形式是多樣的,它提倡的是學生就一個共同的主題,一個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觀察、走訪、討論、嘗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置身于社會,并通過用考察、參觀、走訪調查、收集資料等實踐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形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素質,讓學生在活動中關注社會,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了解生活、熱愛生活,并進而形成創新生活的能力等。
通過幾年的實踐,我發現綜合實踐活動真正為孩子提供了一方可自由發揮的天地,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去感悟、去探究、去發現、去體驗成長的快樂。
一、在實踐中鍛煉能力
我們在開展“白色污染”對塑料袋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時,幾個住在街上的孩子自告奮勇地要求到街道批發店、食品店、油炸攤等地方進行調查,幾天后的結果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憂,高興的同學是他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我趕緊去問愁眉不展的那位,他撅著小嘴說:“我到油炸部去調查,我往那一站,她以為我來買她的東西,阿姨熱情地招呼我,可當我說來問她塑料袋的使用情況時,她不耐煩地朝我揮著手說:‘去去去,別妨礙我做生意!那個阿姨一點都不配合,我沒了解到什么。”
于是我幫他分析失敗的原因:一是選擇的時間不對,在她做生意忙的時候,她不愿搭理你;二是你的態度還不夠有誠意。找到原因的他在我的鼓勵下決定再一次嘗試,兩天后,他高興地告訴我:“我問到了!我放學后,一直在她旁邊等著,她忙不過來時,我還幫她拿塑料袋,等到她的小攤上沒人坐下來休息時,我才上前詢問,她大概是被我的誠心感動了,回答了我的問題,老師你看。”他揚著手中調查到的小資料,臉上洋溢著無比的自信、自豪。
二、在體驗中升華感情
我在開展“今天我當家”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先啟發學生回憶:在平時的生活中,在家中觀察到父母是如何關心、疼愛自己的?并要求大家觀察得越細致越好。由于父母的疼愛表現在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夠體現父母關愛的地方有很多,通過尋找,孩子們驚奇地發現了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許多小細節中都蘊藏著父母深深的愛。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們找到了父母溫暖的愛;在豐富的餐桌旁,找到了父母無私的愛;在醫院的病房里,找到了父母真摯的愛……有了這些源于生活的真實情感、真實體驗,怎能不讓學生入情入境?所以,當學生講述父母疼愛自己的故事時,孩子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其中有個孩子講道:“我一生病,家里的人個個急得團團轉。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媽媽生病躺在床上,她讓我自己去奶奶家吃飯,我就一個人去了,現在想想真后悔,我為什么就沒問問媽媽想吃點什么?”多么真實的心靈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有了這樣的情感鋪墊,我們在開展活動時,讓學生說說在你當家的時候,你會為爸爸媽媽做些什么?感恩教育無形中就滲透到了我們的活動中。
三、在探究中明白道理
我班的學生下課喜歡瘋跑、打鬧,玩耍不注意安全,在晨會課、班隊會上說了多次都不起作用。針對這一現象,我決定在班上開展一次“尋課間危險”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仔細觀察哪些小朋友的行為不安全,這樣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嚴重后果,并編成小故事或者是小品來講一講、演一演。課后,同學們在學校同學中認真尋找,發現了很多玩耍中的安全隱患,有的同學為了渲染后果的嚴重程度,還從家中找來一幅幅因不注意安全而發生的血淋淋的場面的宣傳畫,這些情景把他們自己都給嚇住了。這次活動引導孩子預見了忽視安全的后果,在以后的課間玩耍中,學生明顯小心謹慎多了。
四、在勞動中體驗快樂
又如我們在開展“校園垃圾問題的研究”時,同學提出“班級垃圾要分類擺放”的設想,激起了全班同學的熱情!說干就干,許多同學從發放純凈水的老師處“討”回一個裝飲水機的大紙箱,夏同學等人動手將紙箱加固并美化,全體同學迅速“出擊”,收集校園內班級里的廢棄飲料瓶和廢紙,幾天功夫就裝滿了一大箱,9月30日中午同學們帶著他們的“寶貝”來到廢品收購站,親自體驗了一次“變廢為寶”的心路歷程,換回了第一筆班費:4.5元。雖然手心捧著的只是幾枚小小的硬幣,但孩子們的臉上寫滿的是激動和自豪。此后,一向被同學們厭棄的垃圾成了大家爭相撿拾的“寶物”……雖然每次只能換回幾元錢,但由這筆錢所“變成的”一個個花盆,一盆盆花卉,卻讓全班同學真實地享受到了勞動的成果和快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同學們不隨便亂丟棄廢物和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
認真組織開展好每次實踐活動,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中樂于探究,熱愛生活。從課堂走進生活、社會,孩子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不僅付出了汗水,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既品嘗過艱辛,也分享過快樂;讓我們懂得了合作,也懂得了關愛;讓我們陶冶了情操,也獲得了能力的鍛煉。樂趣盡在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