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兒童的科學思維,按皮亞杰的理論來說,它主要是指兒童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邏輯思維能力。在兒童的認知發展領域,則將兒童視為直覺的科學家,兒童通過構建某種用以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日常物理事件的心理模型來認識他們的物理環境,同時兒童修正這些心理模型,并以新的理論代替舊的理論。兒童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復雜的過程,通過早期的科學教育,使兒童從小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對其一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而長遠的影響。
一、觀察活動中,兒童科學思維啟蒙
兒童認識外部世界——環境,首先是從觀察、感知開始的。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兒童科學教育也是以觀察、感知為重要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觀察指導,這是培養科學思維的前提。如,三年級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校園里的花花草草和小動物,你會時不時聽到孩子們興奮的驚嘆,孩子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一張張小臉既開心又充滿了求知欲。這時的他們不是在我的推動下被動前行,而是在主動的探索前行。此時,我要做的就是及時引導,學生在觀察實踐中,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激發兒童快樂積極的情緒,從而發展他們最基本的科學思維的品質。
二、探究活動中,兒童科學思維提升
小學科學教育在當前的一個重要轉向就是從過去的“以知識為中心”轉向“以探究為中心”。小學科學課教學是以探究學習為主的。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兒童的思維能力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核心,兒童通過觀察、實驗等探究活動獲得的感性認識,必須通過思維進行綜合、概括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使兒童的認識得以發展。科學探究過程就是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前者更側重于科學知識獲得的過程,而后者則側重于學習者內在的思維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更是無法分割。
(一)大膽猜想假設,激活學生思維
猜想和假設就是依據已有的材料和知識做出符合一定的經驗與事實的推測性想象的思維方法。猜想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是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的表現,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好時機。兒童會對問題有自己的猜想。對問題的猜想假設,是讓學生充分暴露思維的過程。教師應善于調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鼓勵他們大膽去想,讓學生懂得假設應有理有據,培養學生思維力求與客觀實際相符合。
(二)放手實驗設計,豐富學生思維
實驗設計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做實驗的主人,避免被動地做實驗。比如《研究磁鐵》一課中,教學重點就是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出磁鐵的性質。在教學中,我不是直接給出實驗活動的過程,而是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由組合“玩磁鐵”,小組討論“玩什么,怎么玩,玩出了什么”。這樣的設計不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理解科學本身,更讓創新思維的火花時時閃爍。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不是通過簡單地灌輸,而是個體在自主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不斷內化和升華的過程。
(三)認真整理數據,深化學生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重在收集數據,而忽視對數據的分析。數據的整理歸納又是我們結論得出的關鍵。而往往對于數據的仔細分析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在四年級《加熱和冷卻》一課的數據記錄中,發現當油停止加熱時,溫度不降反升。當我們發現了這個疑問后,大家充滿熱情地進行了討論,最后我們得出了油自身的余熱使它在停止加熱時溫度不降反升。我們在實驗后對數據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歸納,不但能夠得出最終的結論,甚至會有新的發現和亮點。這樣的過程,不但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同時也能讓兒童在數據整理過程中體會發現的樂趣和得出結論的成就感。
三、拓展活動中,兒童科學思維升華
在小學階段,多數學生思維缺乏靈活性與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智力靈活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思維的廣度。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而敏捷的思維能力往往通過鍛煉而來。小學科學活動有許多地方是鍛煉學生思維敏捷性的素材。在教學中,要適當地進行一些科學趣味競賽,如科技小發明小制作競賽、科學百科知識競賽、環保科技手抄報比賽、科學家小故事演講賽等。
兒童科學教育的任務,是在兒童的心靈中埋下科學思維的種子。科學思維在兒童時期應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畢竟,兒童仍處在“前科學思維”的階段,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理性地生活著。我們不應該讓理性完全充斥兒童的頭腦,而排斥兒童對世界的富于詩意的想象。除了科學思維這顆種子之外,天生的好奇、發問以至奇思妙想則是另一顆不可缺少的種子。兒童的科學世界中,應該可以保留某種魔幻性:那些無法驗證的猜想,那些無法解釋的事實,永遠是最好的兒童科學道路上的道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