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花
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至六歲正是孩子的幼兒園教育時段,是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時期。那么,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抓住這一時期的幼兒心理特點,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培養呢?
一、進行系統的常規性行為習慣教育
一個人的行為,總是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對于幼兒園的幼兒來說,幼兒園的常規習慣養成教育非常重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我們要讓他們懂得在幼兒園里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應該怎么做。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和孩子們商量設計區域規則,為區域材料設計標識,讓幼兒學會物歸原處,學會一一對應,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在游戲活動中,應該先聽清楚老師的游戲規則,然后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在生活活動中應該相互謙讓,有序地排隊,耐心地等待,不應該吵鬧甚至打斗;在午餐加點時間,應該保持安靜,細嚼慢咽,不應該說說笑笑;在體育活動中,應該注意安全,按照老師的指令排好隊,根據老師的要求去探索學習,不應該愛怎么做就怎么做;飯前、便后要洗手,飯后要漱口,并且按照標準的五步洗手法洗手……老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要求,在生活、學習、運動、游戲中有計劃、有目標地對幼兒實施教育,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正確對待不良行為,多表揚少批評
幼兒園的孩子,心智發育還不夠完善,自我控制能力還比較弱。有時,雖然知道怎么做,應該怎么做,可是往往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其實,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并不是他們故意去犯錯誤,而是由于幼兒思維的特點造成的。當他們犯了錯誤,作為老師,我們除了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外,可以樹立榜樣,通過潛移默化來影響幼兒。如,小朋友,你們看某某小朋友手洗得多認真呀!某某小朋友吃飯不說話,吃得可好了……幼兒園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會帶動一大批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收到非常不錯的效果。
三、創設生活情境,培養良好習慣
在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主題活動為幼兒創設一定的生活場景,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例如,中班的教育活動《文明小乘客》,我們可以創設一輛公共汽車,讓幼兒模擬乘坐汽車的場景,當有一位年邁老奶奶上車的時候,乘客應該怎么辦?通過這種情景模擬的體驗活動,對他們的行為習慣進行適當的評價,讓他們懂得應該主動為長輩讓座,知道關愛他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然后,在幼兒園內,老師應多仔細觀察,當他們在幼兒園內真正見到長輩,是怎樣做的,并加以適當指導,幼兒的好習慣就會慢慢培養起來。
四、教師引領,成為幼兒行為的榜樣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者,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應該做到,并且能夠起到示范帶動的作用。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老師就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幼兒天生好模仿,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的行為不當,我們就大聲斥責,孩子們雖然暫時接受了我們的教育,但事實上,我們這種粗暴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同樣會采取大聲斥責甚至是大打出手的方式。當我們不注意衛生,廢紙到處亂扔的時候,我們教育孩子要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孩子們雖然聽進去了,也懂得了怎樣做,可在我們自己的帶動下,又怎么會去做好呢?反過來,當我們發現了孩子亂扔的廢紙,默默地把它撿起來的時候,雖然我們什么都不說,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小眼睛默默地盯著我們看的,我們的行為也一定會慢慢的影響到我們的孩子的,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離不開老師的諄諄善誘,離不開幼兒園里的教育,但更離不開幼兒家庭的影響,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成長。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我們在幼兒園辛辛苦苦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可是回到家里,有的家長配合不好,甚至無意中還進行了破壞,這樣就會使我們的教育變得蒼白無力。例如,我們天天教育幼兒不打架,不罵人,團結幼兒,有事和老師匯報。可事實上,當幼兒回到家里,特別是當家長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受到了委屈,讓別的孩子欺負的時候,往往會教育孩子:你為什么不打回來?你怎么這么沒用呢?諸如此類的現象并不少見,結果我們費了一半天的教育,讓家長幾句話就給改變了,真的讓我們5+2=0了。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志愿者、親子活動等形式,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指導家長正確的對待幼兒的行為,并取得家長的理解與配合,以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耐心細致的教育,不厭其煩的教育。同時,我們也要爭取家長等社會力量的支持,這樣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左莉.淺談小班幼兒常規習慣[J].新課程(中),2016(12).
[2]沈冰倩.幼兒園如何搞好生活常規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