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 要: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一批具有獨立思維、有著較高學習能力水平、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數學學科作為最基本的學科之一,必須要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做一個主要的教學方向,而空間思維能力是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十分有益。
關鍵詞:空間思維能力;生活實例;利用模型
空間想象能力的本質是學生對圖形、物體結構、位置關系等進行的觀察、分析等,是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想象,然后對其進行加工與改造的認知過程。培養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整個小學數學的重點內容,這對于開發小學生的智力十分有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其中,空間觀念指的便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下面,筆者從利用生活實例、利用幾何模型、利用多媒體技術三個方面,討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小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借助生活實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所展開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用一些小學生生活中、校園中熟悉的事物展開空間思維訓練,大大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也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由形象的事物過渡成抽象的空間幾何。不僅如此,讓小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還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初步培養他們的空間意識,為空間思維的訓練打下基礎。
在“認識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準備了足球、籃球、鉛筆盒、魔方等物體,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直觀印象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同意將籃球與足球分在同一組,但是他們對于鉛筆盒與魔方的分類有所爭議。有的學生認為:“鉛筆盒與魔方應該是同一類,因為他們都是四四方方的。”有的學生說:“鉛筆盒與魔方不應該分在同一類,因為鉛筆盒更長一些。”于是,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認識圖形”,引出圓形、正方體、長方體等幾何圖形的教學。由實物抽象到具體的幾何圖形,便可以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二、利用模型
現在的數學教學十分重視教學工具的使用,尤其是小學生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很多生活中的實例無法在課堂中呈現,因此,教師便可以利用模型分析這些建筑物的幾何構造,從而幫助學生抽象出空間意識,進而培養空間觀念。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這些教具、學具動手操作,讓其親自制作幾何模型,從而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這些幾何體的性質與特點,由此完成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
在“四邊形”一課中,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把直尺、一把剪刀、一張硬紙,讓學生在課堂上剪出一個四邊形。學生紛紛親自動手剪紙,在展示學生的剪紙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剪了正方形、長方形,有的學生剪了梯形,還有的學生剪了平行四邊形,學生所剪的圖形不一,于是,我問學生:“你們所剪出的圖形都是四邊形嗎?”學生回答:“是。”我問:“為什么?”學生回答說:“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所有的學生都笑了。于是,我引入了四邊形的教學,讓學生明確四邊形的幾何特點。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比較形象、生動,它能夠綜合處理文字、圖片、動畫等,如果我們能夠將一些小學生難以理解的空間概念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演示,便可以加快小學生的理解速度,使他們在短時間內建立點、線、面的意識,從而攻克學習難題。
在“圖形的運動”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如升旗臺與升旗桿的位置關系;蝴蝶、蜻蜓等的翅膀結構,學生需要觀察這些物體的結構,初步樹立對稱意識。再如,在“垂直與平行”一課中,我也設計了一個教學動畫,讓學生通過動畫觀察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關系。這個動畫會演示兩條直線的運動過程,在兩條直線呈現垂直與平行的關系時,會自動變成紅色,而學生也可以直觀得知這兩種位置關系的直線較為特殊,他們也能夠通過動畫直觀了解兩條直線的垂直、平行、相交的位置關系。
總而言之,“空間幾何”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對于他們一生的發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時候,教師要借助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做好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教師要合理利用模型進行教學,將提高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結合起來;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小學生直觀認識空間變化規律,從而真正落實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鄧芳.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空間思維[J].新課程導學,2016(34).
[2]周運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實踐[J].教師,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