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貞
2015年秋季,我有幸參加了縣教育局組織的城鄉教師輪崗交流活動,來到了位于平羅縣最偏遠的紅瑞燕寶小學任教。
這是一所新建移民小學,學生全部是來自西吉縣大山深處的孩子。走進校園,眼里看到的滿是一張張山里孩子特有的紅臉蛋,耳朵里聽到的全是一句句聽不懂的西吉話,這讓初來乍到的我感到既新奇又茫然。我帶的是五年級(4)班,這個班學生年齡跨度非常大,最小的孩子九歲,最大的十六歲。每天班里都會出現各種各樣讓我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這對長年在城里教書的我是極大的挑戰,也是一種鍛煉。在短暫而又漫長的一年里,我與這幫孩子從最初的“水火不容”到現在的無話不談,在這個過程中有苦有樂、有淚有笑,有付出也有回報。每每一個人靜下來時,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他們與我相處的點點滴滴,而這點滴之間,那件“刺眼的紅棉襖”最令我難忘。
楊×是班里個頭最小,年齡也最小的孩子,他性格孤僻、膽小、不愛說話。每次下課后,其他學生都出去玩了,只有他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一聲不吭。課堂上,每當我提出問題時,別人都高高舉起小手搶著回答問題,而他卻總是低垂著腦袋,不敢直視我的眼睛,自卑讓楊×與這個班集體越走越遠。看著這樣一個孩子,我經常思忖:該如何走進他的心扉,讓他快樂起來呢?
一天下午,我剛走進教室,學生就蜂擁而上,你一句,他一句地告狀:“老師,楊×下午穿棉襖了。”我一聽,大吃一驚:不會吧,不就下了場大雨嘛,雖然寒氣襲人,但也不至于穿棉襖吧,畢竟現在才十月。還沒等我回過神,大家就七推八搡地把楊ד架”到我面前。天哪,楊×真的穿著一件很臟很舊的棉襖,而且還是一件紅棉襖,那棉襖袖口處還有幾個破洞。我哭笑不得:“楊×,你怎么把棉襖穿來了,穿件毛衣就行了。”“老師,他家窮,沒毛衣。”不知哪個冒失鬼插了一句。楊×一聽,臉漲得通紅,一時不知所措,一扭頭跑到座位上,趴在桌子上就大哭起來,看著他委屈的樣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趕緊解散了學生……
下課后,我把楊×叫到辦公室,經過與他交談,我了解到他家里生活十分困難,楊×很小父母離異,父親在外打工,長年不在家,他跟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長期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愛,才造成他今天自我封閉的性格。楊×告訴我他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大多都是親戚送的,很少有換季的衣物,所以今天才穿了一件棉襖上學了。言談中,我小心翼翼地問他:楊×,你想媽媽嗎?起先他只低低地垂著頭,不言語,沉默片刻,才小聲地說:“老師,我想媽媽,可是我已經記不清她長啥樣了,奶奶說我兩歲時媽媽就走了。”看著眼前這個可憐的孩子,我的心好疼,好疼!
接下來的日子,我隔三差五地從家里拿來一些兒子不穿的衣物送給他,還給他買了一些學習用品和吃的。為了拉近和他的距離,我常常利用課外活動找他談心,并多次到他家里進行家訪,給他講城里孩子的生活,講外面精彩的世界,鼓勵他鼓起生活的勇氣和自信,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了讓他盡快融入這個班集體,我發動全班同學一起來關心、幫助楊×。孩子們誰拿了好吃的,總少不了塞給楊×一把,學習用品更是五花八門,一股腦地全裝進楊×的書包。慢慢地楊×變了,上課時面對老師的提問他不再自卑地埋下頭,而是高高地舉起小手,下課時,總能看見他和同學嬉鬧的身影。
從班級報名冊上我知道楊×的生日正好是元旦那天,12月31日下午,我利用開元旦聯歡會的機會,特意給他過了一個生日,學生馬×還從自家蛋糕店拿來了一個大蛋糕。當全班同學唱起“祝你生日快樂”時,楊×哭了,事后我才知道那是他第一次過生日,也是第一次吃蛋糕。在他送給我的自制賀卡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讓我感動不已:老師,您就像我的媽媽。
“師愛是細雨,滋潤孩子們干涸的心田;師愛是陽光,溫暖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師愛是明燈,照亮孩子們前途的路。”有了愛,教師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學生才能把教師視為自己的知己,敞開他們的心扉,傾訴他們的心聲。今天的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有這么一個機會,可以和這幫可愛的孩子們共同生活和學習,可以用我微不足道的愛去溫暖和改變楊×,讓他走出自卑的陰影,去擁抱陽光燦爛的生活。
一轉眼,我的輪崗生活就要結束了。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常常想起與這些孩子相處的一幕幕,雖沒有轟轟烈烈,但卻處處感動,而恰是這每一次的感動讓我更深地領悟了這樣一句話:“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自己的學生是神圣”,愿我的學生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