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 王靜
一踏入校門,“以愛育愛”四個金黃色大字跳入眼簾,然后是具有時尚感和現代氣息的教學大樓,我們都被這樣的新式建筑所吸引:原來學校也可以建得這么“高大上”——這就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位于蘭州市安寧區北濱河西路986號,是蘭州市委、市政府和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合作建設的一所全日制公辦小學,2015年8月才開始投入使用。
它秉承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總校“雙主體育人”的教育理念,用“以愛育愛”的理念指導辦學。與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實行管理一體化、學校課程一體化、教師培養一體化、教研一體化、考核評價一體化的“五個一體化”的聯合辦學模式,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一年多來探索出了許多可供借鑒的做法。
確立“愛慧”辦學理念:打造“愛”的教育品牌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立校之魂、治校之本,是師生精神風貌、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因此,在建校之初,蘭州分校首先定位自己的辦學理念。
“要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要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校長洪海鷹告訴記者,在學校籌備之初,蘭州分校就開始思考這兩個最主要的問題。
經過將近一年多的研討,蘭州分校在學習、領會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總校文化的基礎上,有機融合蘭州教育特色、蘭州地域文化,確立了本校的辦學目標:在“愛”的教育中潤澤彼此的心靈,努力建設生態化、現代化的“愛”的家園。
其中的“愛”,即踐行北京總校校長李烈提出的“以愛育愛”的核心育人理念,在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老師、學生能夠感受“愛”、經歷“愛”、表達“愛”和傳遞“愛”。其中的“彼此”則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老師和老師之間要彼此幫助,形成學習共同體;二是老師和孩子之間要和諧融洽,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三是學校和家長之間要溝通配合,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因為只有學校、家庭,教師、家長形成合力,才能實現真正的全人教育。
對于教育的“生態化”和“現代化”,洪海鷹有她自己的看法:“教育是有規律的,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順勢輔導。同時孩子與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應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來進行培養,維持好教育的生態。”就現代化而言,洪校長認為:“我們學校今后是要在蘭州起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學校,在硬件設施和軟件的提升上,我們都希望在互聯網+的時代,建設成真正的現代化學校。”
確立了辦學目標,那學校將要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呢?李烈校長的專著《給生命涂上愛的底色》詮釋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值得蘭州分校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洪海鷹對此這樣說道,“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正的大寫的愛慧少年,而不是學習的機器。”
學校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一長多能零缺陷”的愛慧少年。“一長多能”是對思維品質的培養,學校希望在小學的學習階段除了要讓每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之外,更要多方面開發他們的潛能。“家長和老師未必知道孩子有哪些潛能,只有在體驗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展現出來,進而培養學生的一長。”洪海鷹說。“零缺陷”是指品德,每個孩子不管學習怎么樣,但是做人一定要做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對于“人”字的解讀,洪海鷹有她獨到的見解:“人字的‘一撇是思維品質,即智力教育必須要跟上;‘一捺是德行品質,我們經常強調先做好‘人,再做‘學習好的孩子。”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在‘以愛育愛核心理念的引領下,以校訓‘愛慧博遠為魂,從辦學理念體系、辦學行為體系、辦學環境體系三個層面構建了學校愛慧文化建設框架體系。”校訓中“愛”告訴全校師生要有慈愛之心,要滿懷愛意面對學習生活;教師要用愛心喚醒學生“愛心”,培養具有愛的情感,互敬互愛、團結協作的二小人。“慧”告訴全體師生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要讀出新意、讀出創意;教師要用知識點燃學生“慧心”,培養具有愛的智慧,聰慧好學、傳承創新的二小人。“博”告訴全校師生只有廣見博識,才能擇其精要為我所取;只有積累豐厚,才能得心應手為我所用。教師要培養具有愛的能力,勤于積累、精于應用的二小人。“遠”告訴全校師生要依靠靜思提高個人修養,要高瞻遠矚。教師要培養具有愛的行為,志向遠大、有國際視野的二小人。
“我們希望今天孩子們能以二小為榮,明天二小能以孩子們為榮!”洪海鷹堅定地說。
搭建“愛慧”教師成長體系:讓教師在“愛”的關懷中同步成長
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確定了,但是一個學校能不能發展起來,還要看教師隊伍。教師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蘭州分校為了促使教師全方位成長,量身打造了金字塔型“3+1+X”五級四段式“愛慧”教師成長體系,分階梯引領教師逐級成長為啟慧教師、明慧教師、愛慧教師、達慧教師和博慧教師。
“我們知道老師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也是需要引領、幫助和提升的。”
洪海鷹告訴記者,每位新入職的教師,先進入“啟慧”階段,通過帶師帶徒、教學部門預約聽課等方式幫助其成長;工作三年期滿學校依據“3+1+X”標準進行認定后進入“明慧”階段;通過以賽代訓等校本培訓繼續提升愛的能力和愛的智慧,依據標準認定后進入“愛慧”階段;如果能夠做到利己達人,在自我成長同時帶領年輕老師成長,進入“達慧”階段;最后進入的是“博慧”階段。
具體的校本培訓方式就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長出來”的方式促進教師成長。“我們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分校,因此學校會組織老師不定期地去總校學習。”洪海鷹說,通過去總校長期代培(半年以上)和短期培訓等“走出去”的方式開闊教師的視野,讓教師接受新思想。“請進來”,即學校專門邀請省內外教育教學專家來學校對教師進行具體化的指導,量身定制培訓方式。
教師一直在接受培訓學習,那么,怎樣才能體現出他們學習的成果呢?學校就用“長出來”的方式讓老師體驗成長的快樂,即通過“博遠杯教學比賽”和“博遠講壇”來展現教師的風采。“博遠杯教學比賽”,是通過教師基本功比武、課堂教學比武來提升教師素養,而“博遠杯講壇” 可以由教師自主申報,是學校為老師提供的分享教研成果的平臺。
一位新入職的教師這樣說:“五級四段成長體系可以讓我成長得更好,這樣有體系的培養,也為我的職業生涯指明了方向。”
語文教研組組長馬麗說:“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加強專業學習,更應提升理論素養。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聆聽過專家學者的授課和講座后,我們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能更好地聚焦課堂,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促進我們快速成長!”
構建“愛慧”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愛”的教育中舒展生長
課程是學校文化理念及實施教育活動的核心載體,為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課程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價值追求。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的課程并不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應是這三者在學校的一種重新的整合。這種整合是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領下,在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為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所進行的課程架構。”對于學校課程建設,洪海鷹如是說。
于是蘭州分校在明確了課程建設的根本意義和實踐價值后,緊緊以“以愛育愛”文化理念延續為主線,以問題改進和實踐創新為根本,堅持三級課程有機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合作,形成了“三位一體”,即學生課程、教師課程、家長課程的宏觀課程建構意識,共同構建以“全人”教育為目標的“愛慧課程體系”。“愛慧課程體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愛慧”學生課程體系、“愛慧”教師課程體系和“愛慧”家長課程體系。
“愛慧”學生課程體系是由四部分組成的立體式、多維度的課程體系,即通過國家地方課程校本化、全員智能選修課開展、年級主題研究課實施和愛慧節日、社團活動拓展構成學校基礎類、拓展類、研究類和體驗類四大課程板塊的“幸福沙漏”學生課程。
“在美國、韓國的訪學中,對比我們國家和其他國家的孩子,我發現我們的孩子基礎知識不差,應該說在全世界是走在前面的,但是我們孩子不夠自信;或者說在教學中他研究的不多,比如說在教學過程中你告訴他什么,他都能掌握,但是當提出‘為什么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洪海鷹用她親身的感受說明了培養學生自信、鉆研以及設置適合學生發展課程的重要性。所以學校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健康、友善、自主、質疑”為關鍵詞的學生文化,希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有“問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質疑能力,我們設立了主題研究課。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問號,才能不斷去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質疑肯定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主題研究課的內容是年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不完全是由教師制訂的,有些是學校的老師通過征求家長和學生的意見確定的。它與基礎類課程,即必修課程是平行的。洪海鷹告訴記者,“在主題研究課的整個目標確定完以后,實行扁平化管理,即權利下放,確立年級主任負責制,調動年級的老師來做,誰有能力誰上。課程的資源和老師也是不固定的,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調整的。學生的分班也不一樣,有時候按班級上,有時候按興趣組編班級。”
智能選修課的開展,教師先進行自主申報授課科目,學校審核后進行網上報名,孩子們在了解老師、了解課程的基礎上在網上再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洪海鷹說,“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能發現孩子更多的潛能,然后我們根據潛能再推薦他們去上第四類課程——社團課程。”
還有一類是社團課程。“今年,社團課程初見成效了。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第二屆藝術節籌備階段,在38所分校上報的40個節目中,我們學校的敦煌舞《妙音反彈》被選為其中之一,將于5月6-7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展演。”洪海鷹激動地說道。
為了讓大部分孩子都能參加體驗活動,學校還設置了節日體驗課程,如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感恩節、英語節等。“我們是一學期過一次大節。我們定位就是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希望能給每一個孩子都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展現最好的自己,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學校里找到他的位置。其實過節就是想讓孩子有一種儀式感,一種體驗,在體驗后他們的感受會更加不一樣。”
“愛慧”家長課程是“愛慧”課程體系中的第二類課程。學校通過專題講座、專題指導的形式,傳輸給家長新的育兒觀和教育理念,同時還組織家長參加讀書小組、團體拓展小組的專題學習,帶領家長和孩子一同成長。
“愛慧”教師課程是“愛慧”課程體系中的第三類課程。“教師的工作任務量很大,很辛苦,但運動量不夠。”洪海鷹說,學校為了讓老師們成為一個有情趣、有能力、有愛心的人,除了培養其專業知識外,工會還專門設置了課程教老師學做飯、學唱歌、練瑜伽、練舞蹈、做運動等。
細化“愛慧”評價體系:讓學生在“愛”的教育中做最好的自己
蘭州分校對學生的評價不太一樣,學校設立了愛慧少年評價體系,將評價內容具體細化到了不同的方面。通過“10+N+3”的評價模式,引導學生爭做最好的自己。”洪海鷹說,“10”指的是安全星、健康星、勤學星、愛心星、守紀星、禮儀星、讀書星、誠信星、協作星、勤儉星。低中高年級的星的評價體系、指標是不一樣的,學校依據中小學生學生守則對其做了具體的量化,通過班里的推薦和年級的復賽,學期末學校再進行“愛慧星”的評選。“這樣做一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二是讓孩子有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和平臺,敢于推銷自己,我覺得這是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去培養的。”
“3”是指小碩士、小博士和小院士,重點評價讀書。搭建的媒介是學校讀書節和課程中的國學課,目的是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從小愛上閱讀。
“N”是指不確定性,“10和3未必都能涵蓋所有學生的特長,需要做N的申報。如果學生有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現,我們就將其歸在‘N里面。在評價的時候男女有別,因為用同樣的方式去評價的時候,勢必會導致男孩子不夠陽剛,女孩子不夠溫婉,所以我們希望性別在學校生活及評價體系中有所體現。”
對于這樣新穎的評價方式,三四年級組組長董永梅可有很多話要說。因為在她所帶的班里,她就親自嘗試并創新了這樣一種評價模式:“為了建立孩子們的規則意識,矯正孩子們的不良行為,結合開學初金融進校園活動,我們采用代幣管制法,設計了獨屬于我們的十星愛慧小獎票、虛擬愛慧幣和愛慧存折,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愛慧少年評價體系,我們將孩子們所有的行為都納進愛慧評價體系中。”
她告訴記者,在這個特殊王國里,每一份付出,每一份努力,都會有所收獲!在這里,既有對個人努力的及時肯定,也有對小組團隊協作的考量,當然也有對不良行為的罰單!孩子們用自己的積分,兌換愛慧小獎票,用獎票兌換愛慧幣,存入自己的愛慧存折。他們用存折里的愛慧幣去實現自己或大或小的愿望!在這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科學理財、理性消費,學會了等待與分享,體驗到了誠信與公平的可貴!“家長也很高興,有個家長說他們孩子天天念叨要多掙工資,學習積極性可高了!”
“平日里,孩子們將自己的存折藏在書包的最底層,看管得都比較嚴實,閑暇之余,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偷偷瞄上幾眼,有時好幾個人還要互相比比,看誰才是真正的‘大富翁!孩子通過努力,為自己和團隊贏得積分,便是他最為開心的時刻,那一刻,我們看到孩子的存在感和自信心瞬間飆升!”
在“愛慧王國”里,規則很重要,誠信價更高。學生的誠信度會隨著存折中愛慧幣數量的增加而不斷提高,會隨著罰單增加而降低!“時至今日,在愛慧評價標準的引導和推動下,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能力提高了,小組協作和團隊作戰的意識增強了,規則正在深入人心。”
董永梅滿臉欣喜地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他們班的“愛慧小超市”開張了!超市里除了學習用品外,還有各種學校功能室的體驗卡,有各種水培植物領養卡,有聽課卡,更有孩子們愛不釋手的樂高拼裝玩具……所有的物品都明朗朗地擺放班里的儲物架上。
“孩子們很是喜歡,有的甚至一天要去看好幾次,但絕不會去觸碰,因為他們知道,比起物品,誠信更為可貴!他們可以用存折中的愛慧幣直接購得,當愛慧幣不夠時,他們就可以用自己的誠信度,進行一定額度透支。”
“我相信,在經歷了這樣的考驗后,誠信必將在他們心中扎根。”董永梅很自信地說道。
創設“愛慧”環境:用真心打造“愛”的樂園
在學校文化建設的物化階段,學校堅持將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每一面墻壁、每一個空間的設計都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校本課程,從科學、歷史、自然、藝體、國學等方面形成了學校的30門隱性課程,并納入一至六年級的課程中進行實施。并對其進行命名,有愛之源、愛之墻、愛之路、愛之巖、愛之角、愛之恒、愛之愿、愛之蘊、愛之樂、愛之語、愛之林、愛之廊、愛之吧等。
其中,學校將一塊地專門分割成不同的種植地,分配給每一個班級,種植農作物。這里既是孩子們體驗勞動的場地,也是學校的隱形課程,讓學生觀察記錄植物的成長過程,在植物成熟后還可以分享果實,體驗收獲的快樂,所以將其稱之為“愛之樂”;為了讓學生愛上學習,學校還將100個成語故事雕刻在石頭上,散落在校園的各處作為學生的校本課程,在學生進校后就進行尋找一百個成語故事的活動,因此將其稱之為“愛之語”。
“我們希望學校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夠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所有的東西不是擺在那里,而是真正為孩子的教學服務。”洪海鷹很認真地說。
為了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樹木,學校在校園里還栽種了上百種樹木,既起到美化校園的效果,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做到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碩果累累”,蘊含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刻道理,因此稱之為“愛之林”;寬敞的樓內空間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教育。于是學校充分利用樓內寬敞的地方設計藝術教育開放空間、科技教育開放空間、勇敢向前開放空間、生態教育開放空間和戲劇長廊、樂器長廊、體育長廊等,給學生提供了獨立自主的開放空間,形成了一個個愛的樂園,因此稱之為“愛之廊”。
學校還在明禮、啟慧和博遠教學樓、仁愛綜合樓共設計22個主題“吧”,分別是生長吧、繪本吧、棋藝吧、一起玩吧、剪紙吧、香包吧、皮影吧、一起刻吧以及鑒賞吧、名著吧、演講吧、一起說吧、茶藝吧和交通吧等,引導孩子們在主題吧中做到在參與中求體驗,在創新中求發展,稱之為“愛之吧”。
學校的樓宇建筑群是另外一道靚麗的風景,具有現代化和時代感,而且都有其專門的名稱。如,低年級為明禮教學樓,意為讓學生先知書然后明理;中年級為啟慧教學樓,意為啟迪學生的智慧;高年級為博遠教學樓,意為博學博愛、志存高遠。還有仁愛綜合樓、舒翼藝體樓、雅正報告廳以及有專屬名稱的多功能室。
洪海鷹說,學生們誰都可以使用學校的開放空間,誰想用都可以申報。“學校的一切要真正能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哪怕孩子看一眼,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教育和影響,我們希望把錢花在能讓孩子用得到的地方。”
揚帆遠航正當時。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正以它全新的面貌和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它強大的力量,希望在這個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它能不斷突破自我并帶來新的教育活力,讓師生在這里舒展生長,讓愛在這里飛揚!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