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關鍵詞】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9—0029—01
孔子說過:“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因此,人從小就應該通過養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處世,它都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干預著你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著你的一生。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從細節入手。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防微杜漸,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
生活習慣是會伴隨人的一生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有時也可能成為別人判斷他人品質優劣的標準。為此,家長應該配合老師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教育的著力點。大量事實充分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習慣的人,良好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便用不著借記憶,就很容易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得先從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入手。平時,我積極貫徹學校開展的“日行一善”活動,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每天做到三聲問候(早晨起床一聲問候、中午回家一聲問候、下午回家一聲問候)、兩個微笑(早晨出門一個微笑、中午出門一個微笑)。每周周末提醒學生回家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物等。在周一返校后,要求同學們匯報,說說自己在這兩天內都做了些什么,學生們的反響特別激烈,紛紛說了自己的所作所為。
二、映射其他行為習慣,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通過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體現出來的,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也要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碎的小事做起。自從我校開展“日行一善”活動以來,許多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學生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在家里能主動地打掃衛生,學生經常說“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文明語言習慣等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樣,從學生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慢慢培養出來了。
三、加強監督,強化行為習慣
小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反復”的特點,可以采用“反復抓”、“抓反復”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它又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通過長期的反復宣傳、實踐,學生能逐漸了解、熟悉校紀班規,繼而才能在教師的提醒、引導、同學的監督下,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遵守,再而經過繼續的深化實踐,最終變成自覺遵守。
四、師之品行,良好習慣的示范者
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學生的行為剛開始都是模仿而來的。一個有良好習慣的老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比如,培養學生喜歡讀書的習慣,首先教師應發揮示范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為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常看到教師專心致志、興味盎然地讀書,便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染。在課堂里,我們可以把書中精彩的片斷聲情并茂地讀給學生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則彌漫著濃濃的讀書氛圍。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我會在早自習時間安排學生讀書,同時,學校在教室設立了圖書柜,在教學樓的小廣場、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讀書的場所,為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提供方便。圖書角的書主要是發動學生進行捐贈,并定期進行更換。這一方法切實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顯,學生們愛看書的習慣便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了。
五、考核評估,促進行為規范化
評估是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我們應加強學生干部的巡查、同學之間的互相監督,通過檢查反饋,督促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在班級中利用墻面的有限空間設置“四大評比欄”,即對學生進行“安全、衛生、紀律、學習”四大評比,在評比中堅持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糾正,并以粘貼小飾物表示鼓勵,及時進行周總結,而且在每周都對學生進行評比,評出本周的“日行一善”小天使,在年級值周總結的表彰會上,發獎狀進行表彰鼓勵。同時,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善行小故事,激勵其他學生也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些小的善行事情,促使活動不斷提高深化。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競爭,使每個學生時時處處都能自覺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監督好別人,按照常規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數沒有達到規范要求的學生自省,從同學的建議中認識自己,使自己的行為規范化。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