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云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
方法;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9—0054—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引領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閱讀有利于理解和鞏固學習,有利于培養表達能力,有利于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高。沒有較好的閱讀能力,就不可能有較高的寫作能力、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見,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對提高其語文素養甚至一生的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循序漸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是為了得到快樂、為了獲得知識。學生只有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愉悅的心情,認識到閱讀并非枯燥乏味的活動,而是一種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活動,才能真正做到喜讀、愛讀。而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要在閱讀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有什么問題,想知道些什么。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和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的愿望。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產生閱讀課外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能克服閱讀過程中不良因素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教學中,從而產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二、耐心細致教會學生閱讀方法
想要提高閱讀能力,僅有閱讀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會掌握靈活多變、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 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讀的閱讀。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的篇章或部分,以便學以致用。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2. 精讀。即對文章中的某些重點內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對語言流暢,情節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華。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內涵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3. 默讀。即對所讀的文章不發音地快速讀。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默讀法能用較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信息。這種方法一般在學習篇幅較長的略讀課文時,或在第一遍感知課文內容時建議學生采用,以便快速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點,從中受到教育。
三、積極引導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是在平時的摸索與閱讀實踐中養成的。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除學生自身的努力外,離不開教師正確的引導與組織。一要讓學生養成常讀“課外書”的習慣。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僅著眼于課堂教學,必須拓展教學空間,將閱讀的觸角伸向社會、伸向生活。二要讓學生養成常用工具書的習慣。語文新課標提倡的是大語文教學觀,強調開展“生活閱讀”。大量的閱讀素材來源于課外,很多是學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這不僅使查閱工具書成為可能,更成為必要。三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所作的批注,體現了學生閱讀作品過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聯系讀者自身或文章所處的社會背景,不會激起讀者的心靈感悟,自然也不會留下具有讀者個性色彩的“批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要的指導與督促是不可少的,如引導學生在進行閱讀的同時,將精彩的詞句勾劃出來;有疑問的地方作好記號;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寫上自己觀點;有共鳴的地方寫上感嘆、感想;對寫作有啟發的地方重點標出,形成摘記等等。過一階段,教師作好檢查、總結、表揚和展示,從而保證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做到讀思結合,提高閱讀的效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