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華
【關鍵詞】 語文學科;德育滲透;計劃性;密切性;興趣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89—01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將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寓語文教學之中。”那么,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應當注意些什么呢?
一、計劃性
做任何一件工作都應當事先有計劃,做到科學地安排工作時間、內容和重點,這樣才能使工作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直到完成任務。德育滲透同其他工作一樣,也要制定科學的計劃,以保證其順利進行。一篇課文絕非一個滲透點,一冊書的滲透點就更多了,這就為我們選擇德育滲透點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對于如此眾多的滲透點,若從一篇課文的角度孤立考慮,甚至任意隨機滲透,那么一則零亂無序,二則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其滲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而,我們必須通盤考慮本學段、學期、學年的滲透目標,制定滲透計劃。
二、密切性
所謂密切性是指語文教師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所蘊涵的思想內容,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環節將德育因素緊密、合理、科學、自然地融入教學之中。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根據課文自身內容經過仔細分析篩選,可以認定它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而要完成德育滲透目標的關鍵是使學生對課文字句有真正的理解。為此,筆者通過引導學生揣摩課文去認識這些極具感染力的語句,學生必然會被小興安嶺那獨具特色、美麗多姿、艷麗迷人的景色所打動,從而產生一種游覽小興安嶺、了解小興安嶺的心理期待,也就是對小興安嶺產生一種由衷的熱愛、向往之情。為使滲透效果更好,筆者采用親切的語氣朗讀文章的結句:“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以引導學生將原先內化的心理期待轉變為外化的答案。可以看出,以上的滲透都是從課文本身內容出發確定滲透點,并密切結合教學進行的。
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通過滿懷激情的敘述朗讀、身臨其境的講解分析、恰到好處的聯想暗示,使學生深刻感受祖國山河之壯麗、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等內容,從而受到啟發、教育、鼓舞。這樣做可以使德育工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興趣性
德國十九世紀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與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教學同樣也應該注意這一點,要善于采用生動活潑、深受學生歡迎且喜聞樂見的形式滲透教育,使學生在饒有興趣的主動參與中受到影響,水到渠成地達到德育滲透效果。如,在教學《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時,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澎湃” 等詞句,讓學生想象并練習說說: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體會到海面由風輕浪靜到波濤洶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此時學生是沒有親耳聽到這首曲子的,但通過筆者的范讀以及學生的朗讀,學生也大都說出了自己的想象。
當學生正沉浸在兄妹倆的想象中時,筆者適時播放《月光曲》的音樂,激發學生配樂朗誦的熱情,使全班學生不由自主地伴隨著音樂輕輕地吟誦出來。看著他們的表情,筆者知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音樂優美的旋律,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同時對貝多芬同情和關愛勞苦人民的偉大人格魅力有了深刻的體會。
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發掘語文學習的興趣性,抓住契機創設興趣教學的情景,并借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大有可為的。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