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言品析;語用能力;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99—01
語文的學習不僅要識記積累躺在紙面上的文本文字,還要把這些文字喚醒,體會其表達的情感,從而變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提升自身的語用能力。組成文章的語言需要學生用心感受,以鉆研的態度斟詞酌句,體會語言文字蘊含的深意。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品析,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表達的巧妙,感悟語言表達蘊含的深刻情感,品味語言帶來的美感。學生在品析語言中可以學會語言運用的技巧,在感知和積累中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一、拓展補充,明晰語言的深層內涵
每一篇文章的閱讀都不是孤立的,有其寫作的背景和目的,有作者的生活感悟滲透其中,所以對一篇文章的閱讀和理解需要拓展外延知識,幫助理解語言文字內在的含義。新課程改革推廣的“大語文”教育彰顯的就是“生活處處是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閱讀中及時鏈接相關知識,增加個性閱讀體驗。拓展延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者以文章的內容為中心點,鏈接相似的語言知識;或者以文章的語言形式展開探究,找出與之相近的表達方式,體會不同的語言表達效果。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互補,共同分享拓展所得的資源,實現共同提高。
如,梁曉聲的《慈母情深》,文章歌頌的是一位貧窮的母親,在艱苦的環境中做活掙錢為孩子的前途鋪路?!澳赣H”的角色是學生最為熟悉的,但是文中母親生活的窘迫是無法想象的。作者通過“反復”的修辭手法,浸透著對母親的深情。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查找描寫“母親”的作品,體會不同描寫表現的母親性格。學生找到胡適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冰心的《荷葉母親》等,不同作家筆下的母親形象各不相同,由此可以鏈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母親,實現學以致用。
二、情感滲透,體悟語言的人文情懷
語言品析重要的是分析表達的感情,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要突出某個主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時要走進文本,尋找字里行間蘊含的人文情懷,這才是閱讀的核心所在。閱讀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教學不可忽略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每一篇文章傳遞出來的情感教育始終貫穿于文章之中,如果學生能夠領悟語言文字包含的內涵,就可以體悟到語言的立體效果。初中語文教材所選文章都是文質兼美極具情感教育的美文,老師要引領學生賞析語言表達,潛入文字的海洋,感受語言的情感力量。
如,《最后一課》一文所刻畫的每一個人物都表現了對自己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學生的同齡人“小弗郎士”,也由最初的幼稚天真變得成熟懂事。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一課,在心靈深處受到震撼:愛國要落實到每一天,學習好自己祖國的語言也是愛國的表現?!敖裉焓悄銈冏詈笠惶梅ㄕZ課。”這句話在小弗郎士的心靈里炸開,“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小弗郎士的震驚也許可以傳遞給學生,從而糾正學生“明日復明日”的惰性思想。這就是語言文字的情感渲染,教師在引領學生賞析語言時要找到關鍵點,直接鏈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實現情感教育。
三、想象聯想,感受語言的美學元素
語言賞析還要有相應的意境,用心感受文字傳遞的美。語言文字的描寫生動形象,眼看耳聽,鼻嗅舌嘗,只有調動一切感官方可以體會到文字描寫的妙處,這就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會存有文字所描寫的畫面,但是學生缺乏的是鏈接意識。大腦中的畫面都是孤立存在的,在讀到紙面上的文字時也不會想到大腦中已經存在的畫面。教師可以及時催化提醒,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感悟語言中蘊含的美學元素,豐富自身的閱讀感知。春花秋月傳遞的“美”和凄風苦雨挾裹的“悲”所表達的情感都是直通讀者心靈的,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想象,一定會受到情感的震撼。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在閱讀學習時一定要讓紙面上的文字躍動起來,體味字里行間的美。對春花的描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边\用比喻的修辭引導讀者體會春花的繁盛爛漫?!盎ɡ飵е鹞丁?,不妨想象花瓣落在唇鼻之間的味道?!跋衽C?、像花針、像細絲”的春雨,可以想象“雨落發際”的情景。本課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靜聽配樂朗讀,想象美好的畫面在大腦中一幅一幅翻過,感受語言文字蘊含的美元素。
總之,閱讀教學中品析語言是核心教學內容,教師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滲透,從字詞到句段,品味語言的意蘊,體會語言表達的情感美。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語言品析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鑒賞水平,循序漸進地設計賞析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得出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語言品析中的“匯報展示”是具體的形式,學生要多元思考,勇于表達,讓課堂不斷涌現出精彩的生成。學生樂于讀,精于品,熟于用,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語用能力。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