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萍
【關鍵詞】 培智學校;智障學生;撲克游戲;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125—01
智障兒童的思維直觀具體,概括水平低,興趣持續時間短,信息儲存差。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撲克牌的特殊性,將撲克游戲作為智障兒童的藝術休閑課程內容加以開發、設計,選擇適合他們玩樂的撲克游戲,豐富他們的休閑生活,可為培智學科教學助一臂之力。
一、讓智障兒童在觀察遷移中認記牌面
撲克游戲直觀鮮明、豐富多變,能吸引智障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多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我用撲克游戲引導智障學生觀察牌面,尋找規律來記住數字。如:讓學生找出數字“2”的四張牌,數一數“2”的牌面上各有幾個圖案;再找出數字“3” 的四張牌……依次這樣找,A類學生發現:數字是幾就有幾個圖案。這時繼續引導B類學生再數一數……再利用課上課下時間指導C類學生也數一數。學生在找、數、看的玩樂中,學會了數數,發現了規律——牌面數字和圖案個數是相同的。數字牌識記了,但在認記圖案復雜、字母抽象的“J、Q、K”時,卻有了難度。為此,在教學中采用知識的遷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利用多媒體將“丁”演變為“J”,識記名稱了;然后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拐杖和網上搜索的形似“J”的拐杖幫助識記J。學習“Q”時利用直觀形象的圖形“0”再長個尾巴轉化記住名稱圈。學習“K”時,出示漢語拼音字母“k”做比較。之后又將“J、Q、K”放在一起比較辨認;還將“J、Q、K”和大小王一起放在“找朋友”游戲中進行識記。有趣的遷移,開發了思維,訓練了記憶。
二、讓智障兒童在游戲玩樂中認準花色
撲克游戲玩起來千變萬化,趣味無窮,可使智障學生自覺投入其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但因智障學生的心智特點,游戲設計要常變花樣。如:每節課開始,我都要設計一環節——認牌,為了避免學生的興趣在“認牌”時消失,我將“認牌”放在游戲“分一分”中完成,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具體方法是學生平均揭牌,然后將牌橫向分類:我叫紅桃A,學生從手里的眾多牌里面找紅桃A,叫黑桃A,找黑桃A……依次叫到10,學生依次找到10,這樣把牌分成10列;或者縱向分類:按同一花色叫牌:紅桃A,紅桃2,紅桃3……依次叫到10,學生依次找到所叫的牌,這樣把牌分成了4列。玩久了,學生發現了牌的規律,便很合拍地跟我一起叫牌。這時,我放手讓他們自己叫牌:先由A類學生叫牌,其他學生出牌;再后來讓B類學生也嘗試叫牌,雖然他們每叫一張牌都要思索一陣,但在叫牌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了撲克牌的規律,同時也找回了自信。這個在大人眼里稱不上游戲的游戲卻讓智障學生那么喜歡,他們享受著每一次叫牌的快樂。每次游戲結束,我都引導學生依據“分法”算一算“一副撲克牌有多少張”。在游戲中,叫牌即數數,找牌即認牌,“算一算”旨在發現牌的規律,按序揭牌、出牌,培養了智障學生的秩序感。
三、讓智障兒童在合作互動中玩會數序
智障學生思維腦海中儲存的“數字”機械呆板,沒有“數序”及“ 數字大小”的概念,更談不上有“雙數”、“單數”、“相鄰數”,這些較抽象的概念,導致游戲時常常不懂玩法,違反規則。為了讓儲存的數字“動”起來 ,我針對學生的思維缺陷設計了個性化的游戲。如,游戲“猜一猜”,學生兩人一組,兩人合作按老師要求挑出本組玩游戲的牌。A類生拿A-5的五張牌,碼成扇形,正面對同伴,待同伴抽取一張牌后,拿牌方在自己手里的牌里面找一找,猜一猜同伴抽取的是哪張牌;B類生可以從3張牌玩起,C類生從2張牌玩起。隨著游戲逐漸熟練,可依次增加牌的張數。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我發現了智障學生也有創造力,為了找到同伴抽去的那張牌,他們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有的學生將牌按數字排序,然后從最小的數字開始數數。在游戲中,學生知道了數字的連續性規律。
連續數字猜膩了,可讓學生把手里的牌換成連續單數或雙數,從相鄰的兩個單數或雙數的兩張牌玩起,隨著游戲逐漸熟練,將牌增加到三張、四張……一個游戲,多種玩法。在游戲中學生學會了找連續的數,學會了找相鄰單雙數,學會了數序排列,同時訓練了學生的眼力、耐力、創造力,還有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撲克游戲在培智藝術休閑教學中的設計與運用》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5]GHB0315)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