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我家兒子上小學四年級,特別喜歡唱歌,經常一邊做作業一邊哼上兩句。唱的還不錯,但總感覺怪怪的,歌曲內容明顯與他的年齡不符,有一次他竟然唱起了“擦干眼淚陪你睡”。這句歌詞出自一首情歌,當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演唱“擦干眼淚陪你睡”的時候,不知道在其幼小的心靈世界里是如何理解歌詞意義的。
與筆者相識的一位小學音樂教師,說起少兒歌曲很是頭疼。她說,作為小學音樂教師,也想教孩子一些適合他們唱的歌曲,可是找遍所有曲庫,就是找不到此類歌曲。即使能夠找到,也都是幾十年前老掉牙的少兒歌曲,不是《放牛郎王二小》,就是《地道戰》,要么就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倒不是說這些少兒歌曲沒有意義,而是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這些少兒歌曲已經不能滿足孩子需求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種尷尬現象,眼下的小學在上音樂課的時候,教給孩子的多是愛情歌曲。孩子們依靠“自學成才”演唱的歌曲也都是愛情歌曲,不是“愛你愛到我心疼”,就是“你是我手心里的寶”,亦或是“涼涼夜色為你思念成河”。這些愛情歌曲實際上不適合孩子演唱,一來,他們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二來,即使知道意思,讓八九歲的孩子過早關注愛情也不見得是好事情。
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堅持少兒文藝創作的作者不超過100人,而這100人也不是只創作少兒文藝作品。原因很簡單,創作少年兒童歌曲沒有多大利益。一方面是推廣起來有難度,一方面是沒有制作公司愿意在少兒歌曲上投資。
每年都會生產很多文藝作品,不管是歌曲,還是影視劇,都出現了過剩的情況。而適合少年兒童演唱的歌曲幾乎沒有。有人覺得創作者太唯利是圖了,沒有社會責任感。而其實不能把責任都推給他們,作為主管部門也該思考:如何“以社會責任的名義”,用利益導向機制,激發大家投身少兒歌曲創作的熱情。
孩子為何要唱“擦干眼淚陪你睡”?這不僅是文化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