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夏微
在現實學習中,學困生(即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不僅計算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更差了。因此從低年級開始了解這部分學生具體的困難以及產生困難的原因,對于幫助他們學好數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際的價值。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刻苦鉆研,大膽實踐,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努力探索。通過歸納一、二年級學困生解決問題內容的錯例分析,進而探討培養低年級學困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策略。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獲得了一些啟示,現淺談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解決問題”單元的內容最能體現數學的精髓,是小學階段最常見的數學問題,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問題表征的能力、計算的能力以及想象和思考的能力等。數學學困生很容易在低年級起就在解決問題這方面內容出現困難,因此具體到學困生應達到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序的思考。學困生要達到掌握基本的解決問題審題的方法、解題的步驟等目標。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了本專題的研究。
二、分析小學低年級學困生學習解決問題內容的現狀
(一)學習現狀。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對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不夠,對家長有依賴性。數據表示學困生已逐步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應用反復讀題的方式來理解題意解決問題的人數多了,通過嘗試找答案的方式幫助解題的人數減少了。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問題情境較簡單,學生往往細心讀題就能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在低年級階段就要向學生滲透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畫圖、枚舉、假設、倒推等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個別學困生也初步掌握了通過畫圖幫助理解的方法,逐步提高了他們獨立解題的能力。
(二)數學學困生解答解決問題內容錯誤的主要類型及原因分析。學生解答解決問題錯誤的類型很多,主要包括審題錯誤、數量關系理解錯誤、基礎知識錯誤、計算錯誤、數字抄寫錯誤等。
三、培養數學學困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加強數學學困生審題、書寫習慣的培養。解答“解決問題”的首要環節和前提就是理解題意,即審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研究表明,很多數學學困生不會解題往往緣于不理解題意。一旦經過老師的引導了解題意后,其數量關系也就變得更加清晰了。因此我們在教數學學困生審題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幾個步驟:①通讀題目,了解大意;②找出已知條件;③明確所要求的結果;④思考是否存在隱含條件和多余條件。⑤量化數學信息。
(二)重視對學困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1. 讀題訓練——認字、讀題、說題意。2. 強化概念的認識——便于識別題型。 3. 強化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1)遷移類推。其實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善于把前后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進行知識的順利遷移,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2)以圖促思。借助示意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三)加強變式教學,提高類比的思維能力。1. 設計對比性練習。安排對比性練習可以使學生注意區別題意之間的不同,注重審題與掌握解題規律。2. 設計變式練習。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給人以新鮮感,能夠喚起學困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夠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四)加強學困生糾錯、反思能力的培養。1. 個別談話,助其反思錯誤的原因。低年級的學困生不善于反思,不知道如何去反思。我們老師要主動地走近他們,平時和他們積極地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幫助他們反思。2. 課后歸納,助其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每節課,老師都要重視引導學困生進行數學課后的反思。3. 收集錯例,助其歸因糾錯。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收集課上或課后生成的錯題,課上及時呈現講解,課后做好歸類整理,寫好學困生輔導措施,為后續教學積累經驗。
在本專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品嘗著成功帶來的快樂;我們收獲著、探討著,同時也有進一步的思考:要真正培養和提高學困生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根據需要篩選信息去分析問題的能力仍存在比較大的困難,有待繼續探討和研究。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