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勁松
摘要: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如今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了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改革方向。結果表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應順應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需要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國家給予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政策不夠、教學目標不明確、經費投入不足和體育教學與職業特點結合不夠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方向應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組織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將終身體育教育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教學目標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強調職業教育改革要順應時代的潮流,緊跟社會的步伐,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方向。本文闡釋了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提出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對策,希望能夠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順應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需要
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緊隨國家的政策,完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根據《意見》的要求,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的高職特點和興趣愛好,發展體育健身運動,大力支持發展學生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項目。根據學校當地的自然、人文資源,大力推廣學生愛好的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學生體育賽事活動,引導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舉辦學生性體育賽事活動,在學生中間,營造出健康快樂的健身氛圍。學校應積極倡導學生每天健身一小時,為學生提供體質測試服務,定期發布學生體質監測報告。切實保障學校體育課課時,鼓勵實施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計劃,促進青少年培育體育愛好,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小時。加強學生的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學校要不斷地完善體育設施,建設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有兩種屬性:健康教育屬性和職業教育屬性。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某種專業技能,畢業后從事與自己所學技能相關的工作,由于常常保持一種身體勢進行長時間的工作,容易得職業病。那么,高職院校應以體育教育為載體,結合學生的職業屬性,從身體、德育和心智上進行良好的教育,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知識,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學生在讀書期間忙于讀書考試,很多學生并沒有時間和興趣去參加體育活動,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職院校沿用傳統的選項教育模式,沒有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特點傳授體育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們不愿意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影響了學生們的體質。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出于自身的考慮,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
(一)國家給予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政策不夠
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相比,職業院校的教育是各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這與它的培養規模和作用地位并不相符。盡管近幾年,國家從政策措施向職業教育傾斜,但是對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的政策傾斜還不夠。職業院校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用于教師工資的發放和建議校舍等方面,專用設備經費不充足,職業院校的辦學指標都要低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職業院校沒有體育專業,國家給予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方面的政策不多,這也導致了在修建體育設施和為學生提供良好地體育資源成為了限制,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即使職業院校的教師想很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目標,但苦于沒有相關的體育資源和體育政策支持,致使不能夠很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目標。
(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職院校體育的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不能和普通本科院校體育教學目標相一致,這會造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目的與內容不科學。體育傳統教學模式以單一的課堂固定教學為基礎,形式過于死板,教學效果和教學價值難以體現。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普遍不高,加之他們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目標沒有掌握,缺乏一定的教學針對性,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難以將教學目標加以量化。高職院校應該充分結合自身的學校特點,考慮到學生的職業屬性及個體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對體育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使體育教學目標充分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形成科學的教學目標[1]。
(三)高職院校體育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與同階段普通教育相比明顯偏低,高職教育經費來源渠道仍然較為單一,主要呈現兩個主體,一方面是財政投入,另一方面是學費收入。體育經費不足導致了兩種情況:一方面,由于沒有更多的體育經費,高職院校很難請到專業的體育教師為學生上課,只能外聘兼職體育教師,臨時教學,難以保證教師的育人責任心和教學積極性,同學們掌握的體育知識也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加之高職院校的體育班子不太專業,難以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另一方面,雖然高職院校規模與經費預算都在同比擴大,但對體育經費的投入比例卻相當少。由于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學校需要把經費投入到建設校舍和基本生活實施方面才能更好地擴大生源,但卻忽略了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投資和建設,致使很多高職院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不能滿足體育教學的要求,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四)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職業特點結合不夠
高職院校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體育教學中的目標有著很大的不同,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強調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根據學生選擇的不同專業傳授相關的體育知識,使其有著健康的體魄。但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相一致,這就使學生沒有真正地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的特點同體育教學內容結合到一起,導致學生對體育的相關知識嚴重缺乏,脫離了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目標。高職體育教學目標沒有很好地為學生的專業所服務,這也就失去了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職業性”。體育教學內容無法融入到學生的專業中去,不能為學生的實際工作提供幫助。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部分,應該注重學生職業體能的培養。學生只有掌握了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以體育教學為手段,對學生進行與所學專業匹配的體育教學[2]。
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方向
(一)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綜合素質
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取決于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體育老師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創新與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化身為“多面手”,掌握多種體育運動知識,具備極強的體育文化素質,這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能根據學生專業特點,依據學生職業性質,選擇實用性強的體育項目,而且還能滿足項目不斷更新和學生追求時尚項目的需要。體育教師要在教學內容上打破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設置課程目標。根據專業特色進行體育課程設置,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體育知識獲得娛樂性和專業性,也使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高職院校有其獨特的體育課程內容,體育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熟悉學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各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身體關鍵部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根據職業活動特點設計出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各種身體練習的運動[3]。
(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大多是工作在建設管理崗位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畢業后,他們將會直接進入社會工作。學生在校期間,職業院校應從學生專業發展的角度,有目的組織一系列的課外體育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學校所舉辦的各種課外活動。課外體育活動能夠使體育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加強與學生溝通,對其職業特點組織課外體育活動。這不僅提供了學生很多接觸社會的機會,也能夠使職業院校的學生自行處理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學生意志品質以及團結協作能力。
(三)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是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成績多以理論考試為主。這對學生來說,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制定一套科學、全面的考核方法,它不僅能夠消除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也能夠全面地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新的評價體系能夠培養學生應對各種工作情景的能力,并且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訓練。考核內容不僅要有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綜合學生平時的體育課堂出勤情況、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以及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次數等。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可以規定學生完成一些與體育相關的論文,通過論文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可以使學生查閱相關體育的文獻和資源,拓寬其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將體育精神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
(四)終身體育教育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
終身體育教育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重要觀念。高職院校要始終明確這樣的體育教學內容,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終身體育”教育為目標并付諸實際行動。高職院校通過“終身體育”教育的目標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各種體育活動。這使學生養成健康的體育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態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使學生終身享受體育的樂趣。通過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學生增強了社會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現代體育教育觀,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4]。
參考文獻:
[1]關璐.談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創新與突破[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10):219-220.
[2]陳旭平.基于職業需求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6):62-64.
[3]楊兆麟,牛智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與改革策略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8(5):121-122.
[4]韓少勇.淺析高職體育教學的現狀及改革方向[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5):103-104.
(作者單位: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