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摘要:拓展訓練課借助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針對學生自身特點為滿足社會需求創造出的新課程模式,并引用布魯姆教學評價理論,融合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形成新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拓展課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高校;拓展訓練;布魯姆;教學評價
一、高校開展拓展訓練課的依據
拓展訓練起源于二戰,應用鍛煉年輕海員的主要訓練形式,以提高船員的生存的技巧。隨后,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為一項新的教育運動形式,為終身教育和素質培養提供了依據。
目前我國大學生體育教育過于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傳授、運動表現和最終的運動成績,然而,拓展訓練異于傳統體育課程,在身、心不同層面鑲進不同教學體驗形式,通過身體感知覺、心理感受進行身心全面教育,對形成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具有積極的作用。醫學院校開展拓展訓練課程,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獨樹一幟,彌補了傳統體育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極大地豐富了醫學高校體育課程體系。
根據相關研究,目前體育課評價存在忽略學生差異性、片面追求評價指標的全面性、過分注重評價指標量化等問題,而拓展訓練課程評價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工作評價和學生的學習評價兩個方面。根據對教師教學評價我們可以發現拓展訓練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把握好學生的評價來改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學生水平,通過信息反饋促進教師改進教學。
二、布魯姆教學評價的選擇
布魯姆認為任一學科教學結構基本上由三部分構成,教學所具有的結構包括教學目標、學情診斷和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在這三個教學階段中教師和學生必須創新思路來獲得必要的信息,只有擁有充足的信息才能協調好各階段的教學任務,實現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教學過渡,教學每個部分所對應的評價也不同。
第一,診斷性評價主要是來判斷和識別學生所歸屬的不同程度,根據他們的實際特點來“分置”,確保他們可以處在最有益的教學序列中,從而根據學生所處的層次和序列來進行因材施教;第二,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學習單元之間,采用頻繁的反饋使得大多數學生認可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消除在群體教學中可能存在的誤差,確保學生之間學業成績、提高教學質量;第三,終結性評價強調某一教學階段或某一門課程的結束階段,主要是學科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評價。
三、拓展訓練課布魯姆教學評價應用
(一)診斷性評價定位拓展訓練學生情況
“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前評價,是指在拓展訓練課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進行的預測,也可以理解為對評價學生的基礎、現狀、存在的優勢與不足等作出的鑒定。”主要對學生未上課之前的性格特征、學習風格、學習態度、學生身體狀況等進行了解,從而做出初步判定。所以在正式上課之前,“診斷性評價”有利于幫助和引導教師,可以了解和把握好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和準備情況,從而以此為依據來判斷,看看他們是否可以接受當前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與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礎。可以事先設計好問題,反復思考和揣摩后請學生采用筆答的方式進行研究并從中了解學生學習態度、興趣等情況。它有利于探查學生的真實情況,收集教師不易直接觀察到的信息,進而制定出因人而異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形成性評價機動糾正拓展訓練學習方法
1.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
由于拓展訓練課是學生通過選項課來學習的,學習內容和方法由教師根據診斷性評價之后的情況做出機動性的更改,因此,拓展訓練課中實施形成性評價。首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明確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確定好訓練課所需要達成的目標。例如,在開學之初就要研究所學習教材的難易程度,制訂出符合學生個體差異的具體又明確的學習目標。然后,教師實現拓展訓練內容與學生需要的結合,根據具體情況選取科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
2.制訂形成性評價方案
形成性評價不便于采用客觀數據性指標,對學生學習態度、情意表現等十分關注,對其運動能力等因素也十分重視,這些情感因素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本身,在拓展訓練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發揮作用,對學生進行細致研究、細心觀察,或者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結果。因此,需要制定出符合學生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等的能有效提高學生拓展訓練效果的一套科學的形成性評價方案,確保在拓展訓練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從而可以很好地實施形成性評價。
3.采用多元組合評價方法
拓展訓練教學要實施多樣化方法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比如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要注重評價方式的平衡性、不能在評價體系中過多地強調量化,要在確保檢查結果真實、可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視、正確面對和解決好自身學習問題。形成性評價主要采取即時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的手段。在高校拓展訓練課的過程中,最大特點和優勢是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學生在實踐中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有利于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根據他們體育知識的掌握和實際表現、行為觀察、師生交流等來進行 “即時” 性的有針對性地評價,有利于實現評價方式在拓展訓練課中的激勵作用。
(三)采用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拓展訓練課程結束時進行的教學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科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目的是了解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是否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確定學生達到的水準和彼此間的相對地位,作業比較全面的總結性評定。”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知道終結性評定至關重要,常常是用來判斷和認定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的地位,為其他評價和教學方法改進提供依據,所以在設計客觀真實的評分標準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選定測試項目。
綜上所述,布魯姆的三種教學評價都至關重要,在整個拓展訓練課教學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是作為一個有機體而聯系在一起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構成了一個完善的、系統的、對整個教學活動可以進行的評價。診斷性評價,主要是沿用以前評價依據,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兼顧終結性評價,從而為診斷性評價提供基礎,換一個角度也是診斷性評價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實際情況下無論哪一種評價,都應把握好實際因素,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放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去,使它成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尚悅.北京市普通高校拓展訓練課程設計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
[2]鄧瑞.河南省高校體育拓展訓練課程建設的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11.
[3]常會麗.學校素質拓展訓練課程評價方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0(2):137-139.
[4]楊小峻.布魯姆的教學評價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咸陽師專學報,1995(5):52-55.
[5]胡強寧.布盧姆的教學評價[J].高教研究,1995(2):10-12.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