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水(大慶市體育工作隊黑龍江大慶163311)
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的研究
□馬德水(大慶市體育工作隊黑龍江大慶163311)
本文主要是針對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進行研究,通過實驗、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兩組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對下肢小肌群在短道速滑各個環節中運動員反應研究,進行評定指標設定,再通過指標評價與權重進行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力量訓練標準制定,從科學的指標制定以及訓練標準上進行相關運動項目訓練,以實現更好的下肢力量訓練效果。
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訓練專項力量訓練
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中主要是針對運動員的小肌群機體結構訓練,使得身體中的大肌群與小肌群在運動期間能夠協調用力,進而促進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有效發揮。短道速滑運動項目中,在運動環節中有很多動作比較復雜,難度也比較高,若是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很難實現高難動作的完成,因此,加強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對于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短道速滑運動項目是以淘汰制進行成績評價,因此在運動期間不僅要保證運動員的自身比賽技能,同時還要具備極強的身體素質,這樣才能夠使得身體機能力量維持時間長,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對于運動員來說要想掌握一定的比賽技能與身體素質,則需要不斷提高日常訓練水平,對自身的協調能力、速度提升能力、平衡控制能力都要有嚴格的要求,而要想達到這些能力的提升,加強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對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進行研究。
1.1、研究對象
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力量對運動是的表現與發揮影響非常大,因此,本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以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試驗資料為主,重點對參與者在短道速滑運動時的下肢小肌群系統機能力量發揮水平測試,最終得出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與比賽技能的提升有很重要的意義。
1.2、研究方法
選取某市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中心的一級運動員共計二十名,分別為實驗組、對照組(每組各十人),運動員最大年齡為22歲,最小為17歲,均無身體異常癥狀,兩組在人數、訓練時數方面都以冰期4個月為準,小肌群訓練次數為單位,訓練次數在68-72次之間,每次訓練時間為25-35分鐘之間,場地環境、器材用具、訓練時間等方面均保持統一標準,試驗測試方法為:雙盲測試,試驗組運動員在參與訓練時要去掉下肢大肌群訓練內容25-35分鐘,換成下肢小肌群力量訓練25-35分鐘。
實驗步驟:首先在正式試驗測試前,要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運動運進行身體素質、短道速滑技術掌握水平等方面的測試與記錄,并采取相應的測試手段,利用仰臥式單腿內(外)拉皮筋、蹲踞式單腿內收(外蹬)訓練筋、冰上全力滑行500m、10圈滑行最后2圈彎道單步訓練等各種不同的測試項目實施測試,在確保兩組運動的身體素質與技能控制水平無明顯差異的條件下,進行準備實驗測試。然后,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實驗組要將下肢大肌群訓練內容改成下肢小肌群訓練內容,經過一系列的訓練與理論性的分析,并對訓練期間以及運動員成長時期的特點進行分析,在進行綜合分析后,制定出相應的實踐訓練模式。再然后就是對訓練結束后的兩組運動員重新進行初始檢測試驗時所選訓練項目測試,對身體素質、技能掌控、運動成績等方面比較分析。
針對兩組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小組的訓練測試結果進行縱橫兩向比較,并利用相關的科學T檢驗方法,以及相關的分析軟件進行運動員身體素質、技能、成績等方面的差異性分析。
2.1、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運動員測試項目的成績結果與對比分析

表1 正態分布平均值
根據上表數據顯示,實驗組測試前后指標要比對照組稍高一些,特別是①-⑤項測試中指標高出部分明顯,這證明下肢小肌群力量訓練對提高①-⑤項運動成績有很好的效果。
2.2、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對短道滑速運動員的各項測試訓練運動指標影響(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分析
(1)坐式橫拉訓練筋訓練前后兩組運動員運動指標對比分析。

表2 坐式橫拉訓練筋訓練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根據上表顯示,并結合統計學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兩組運動員通過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后,再進行坐式橫拉訓練筋測試后與沒有參與該項訓練前的測試運動指標對比與分析,結果為:對照組前后比較P=0.8068、P>0.05,無明顯差異,實驗組前后比較P=0.0171、P<0.05,有明顯差異,說明在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作用下,實驗組運動員在坐式橫拉訓練筋運動中成績提升。
(2)單腿起跳支撐接雙側滑跳運動指標對比分析。

表3 單腿起跳支撐接雙側滑跳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根據上表顯示,并結合統計學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兩組運動員通過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后,再進行單腿起跳支撐接雙側滑跳測試后與沒有參與該項訓練前的測試運動指標對比與分析,結果為:對照組前后比較無明顯差異,基本上是P=0.3511、P>0.05;實驗組前后比較在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作用下有明顯差異,P=0.0061、P<0.05。說明,實驗組運動員成績有明顯提升現象,與對照組成績比較而言是必然的趨勢。
(3)膝部附訓練筋模仿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的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表4 膝部附訓練筋模仿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根據上表顯示,并結合統計學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兩組運動員通過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后,再進行膝部附訓練筋模仿測試后與沒有參與該項訓練前的測試運動指標對比與分析,結果為:對照組前后無明顯差異,P=0.1478、P>0.05。實驗組前后在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作用下比較P=0.00162、P<0.05,有明顯差異,基于對照組的成績來說,實驗組運動員成績明顯提升。
(4)附訓練筋內收動作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的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對比。

表5 附訓練筋內收動作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根據上表顯示,并結合統計學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兩組運動員通過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后,再進行附訓練筋內收測試后與沒有參與該項訓練前的測試運動指標對比與分析,結果為:對照組前后比較P=0.1114、P>0.05,無明顯差異。實驗組前后在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作用下實驗組運動員成績有明顯差異,比較P=0.000266、P<0.05,說明比對照組的成績有明顯提升趨勢。
(5)附訓練筋側蹬動作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的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表6 附訓練筋側蹬動作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根據上表顯示,并結合統計學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兩組運動員通過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后,再進行附訓練筋側蹬動測試后與沒有參與該項訓練前的測試運動指標對比與分析,結果為:對照組前后比較P=0.01813、P>0.05,無明顯差異,實驗組前后比較P=0.000134、P<0.05,有明顯差異,說明在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作用下,實驗組運動員成績要比對照組的成績有明顯提升現象。
(6)10圈滑行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的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表7 10圈滑行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在統計學意義上,上表顯示對照組與實驗組更具體地闡述了,尤其是在冰上10圈滑行單圈11秒5的速度要求下。基于最后2圈彎道,進行單步平均次數對比測試,根據t檢驗反映,對照組前后比較常規訓練有顯著性差異,P=0.02967、P<0.05。而在該測試項目上,經過訓練的實驗組前后比較,P=0.000267、P<0.05,成績有顯著性增長的。對照組測試后通過下肢小肌群的訓練與實驗組測試后的比較,P=0.03112、P<0.05,說明在訓練后的實驗組的成績,比對照組的成績,有顯著性增長。
(7)500m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的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對比。

表8 冰上全力滑行500m訓練兩組運動員前后橫向縱向正態值T檢驗
上表顯示,基于在冰上全力滑跑500m的測試,在統計學意義上,更具體的闡述了這種現象。結合對照組與實驗組,經過t檢驗反映可以發現,對照組常規訓練前后比較P=0.04845、P<0.05,存在著顯著性差異。經過訓練,實驗組在該測試項目上前后比較P=0.00498、P<0.05,說明實驗組的成績是有顯著性增長的。而對照組在測試后,通過下肢小肌群的訓練與實驗組測試后的比較,P=0.00933、P<0.05,說明實驗組的成績比對照組來說有顯著性增長。
(1)該測試訓練項,對于一般下肢身體小肌群陸地訓練來說要求嚴格,與冰上專項下肢小肌群訓練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對提高運動員專項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至關重要;
(2)在下肢小肌群訓練課的條件下,通過進行70±2次訓練該測試結果反映出了實驗組的成績有顯著提高,尤其是冰上專項能力,還有疲勞后蹬冰效果。
[1]蘇曉華.核心區力量訓練對短道速滑運動員專項素質及軀干、髖關節肌肉力量的影響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2]張驍.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賽前訓練計劃特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張驍.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賽前訓練過程調控研究[J].運動,2014(24).
G808
:A
:1006-8902-(2017)-06-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