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
摘要:彩調劇既有豐富多姿,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又有輕松活波,優美動聽的唱腔旋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一個劇種能否生存發展,要看是否有不斷創新的概念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在21世紀互聯網、手機、廣播、電視、電影、多媒體日新月異的文化新時代面前,彩調的表演形式和一些劇情內容就顯得有點守舊單調,有悖于年輕一代更傾向于新的事物特性。要堅持主體意識,自我認同,自我尊重,不急功近利,努力多將彩調藝術精品奉獻給觀眾。
關鍵詞:彩調;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042-03
在廣西,一說到彩調劇,年長點的老人基本都會知道,生活在桂柳,宜州地區的大多數人甚至還會哼上幾句或舞上幾段。我是1996年從南寧藝術職高考進彩調團的,當時在學校學的是舞蹈專業,對于彩調這個名字雖然熟悉,但對該劇種的表演,唱腔,行當等等都屬于是陌生的,來到團里除了參加一些晚會演出以外,平常也觀看和經常參與一些劇中的群眾角色,當時感覺彩調就是好聽,好看,慢慢的喜歡上了這個劇種。愛上彩調后就在彩調劇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角色,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探干妹》的干妹子,《劉三姐》中的劉三姐、蘭芬,《換子記》中的隴氏……由于喜歡,我還經常向單位一些老藝術家們請教一些彩調的各類知識,從中有了些自己對彩調的認識和見解。
一、對彩調劇傳統審美特征的認識
彩調劇是廣西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根據一些歷史資料記載1962年全區彩調藝人座談會發掘出來的材料初步考證,彩調劇的歷史已有三百多年。彩調劇既有豐富多姿,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又有輕松活波,優美動聽的唱腔旋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也被稱為“快樂的劇種”,它主要分布在柳州,桂林,宜州一帶,以西南官話為主,但在梧州,百色,玉林其它地方也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據統計,她在廣西地區流行的覆蓋面是百分之八十一點三。
過去一些地方叫法不一,有叫“調子”的,也有的地方叫‘彩燈,哪嗬嗨,采茶戲等,直到1955年參加全國群眾業余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時,才正式定名為“彩調劇”。
彩調和湖南花鼓,江西采茶,貴州花燈,安徽黃梅,云南花燈等民間小戲一樣有程式但不受程式化的約束,至今仍處在發展前進的狀態。廣西彩調早期的劇目特點是:劇中人物少,劇情簡單,歌舞成份重題材上多以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故事,民間傳說和口頭傳聞為主,經常只有兩個或三,四個人物為主,彩調藝術也以“三小戲”著稱,小生、小旦,小丑相映輝。在“對子調”,“王三打鳥”,“三看親”等小戲里基本就是兩三個演員,其中“對子調”,“王三打鳥”一個小生一個花旦,演唱時一問一答,邊歌邊舞,大多反映農村日常生活有趣的小故事或演唱男女相愛之情,或歌詠農村四季事物,或描寫勞動生活等。它的表現形式通俗活波,較能貼近群眾,它的道具以“彩扇、彩帶、彩巾”為主,也稱之為彩調“三件寶”。彩扇飛舞,彩巾飛旋,彩帶飛揚。小丑的矮樁,小生的中樁,花旦、小旦的風擺柳等表演形式給百姓給來無窮的樂趣和喜愛!
眾所周知,每個劇種除了人物行當有所特點以外,區分出一個劇種的種類主要就是它的音樂和唱腔。中國戲曲唱腔分兩大類,曲牌體和板腔體,彩調和云南貴州花燈,湖南花鼓等花燈類的劇種在唱腔上基本是由一些地方的山歌小調和曲藝形成自己的旋律唱腔風格特點,屬于曲牌體。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廣西戲劇協會和廣西藝術研究所搜集整理出版了《彩調傳統唱腔一百首》,里邊基本概括了廣西桂北、桂中、桂西等地的彩調傳統唱腔,為廣大專業工作和業余彩調愛好者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彩調唱腔大概分為板、腔、調。屬板的有:訴板、罵板、哭板。屬腔的有:三板腔、四平腔、梁氏腔、黃花腔、路腔、化子腔、強盜腔、等等……屬調的有:比古調、補缸調、懷調、對口調、等……以上這些傳統唱腔旋律流暢,優美,易懂、易唱、易學。可塑性大,在彩調音樂中經常用到。
除了唱腔外,它的冷場曲牌也很豐富,有水龍吟,柳青娘,懶梳妝,長鑼等……其中“長鑼”在彩調冷場曲牌中最為常用,它的曲調輕松、活波,打擊樂和管弦樂同時演奏,可以作為時空轉換和演員在臺上表演各種身段和圓場。過去在桂北廣大農村,每當人們聽到《長鑼》響起,觀眾就知道會有演出,點著火把,電筒翻山越嶺的趕來看戲。“長鑼”這個曲牌還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可以在任何一個樂句作為半終止來準備結束,由于它靈活多變,可用于多種情緒中,所以現在很多彩調古裝或現代戲中還會經常用到。
眾所周知,每個劇種都有自己劇中的代表人物,如京劇的梅蘭芳,上海越劇徐玉蘭,王文娟,安徽黃梅戲的嚴鳳英,韓再芬等等。。。彩調也有幾個該劇種的代表人物,如我們已故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傅錦華老師,廣西第一代舞臺劇《劉三姐》扮演者,電影故事片《劉三姐》的演唱者,她的聲音甜美婉轉而又帶點山野的味道,就是這“野”味十足的唱法,讓《劉三姐》歌曲成為經典。傅錦華老師從事彩調藝術工作60年,先后主演過《龍女與漢鵬》、《王三打鳥》、《劉三姐》等大小劇目60多個。1955年,傅錦華主演的傳統戲《龍女與漢鵬》榮進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的親切接見和贊賞。1960年,傅錦華又成功塑造了《劉三姐》的舞臺藝術形象。從此,她的一生情系《劉三姐》,她的歌聲伴隨《劉三姐》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及香港、新加坡等地,歷演不衰,受到國內外觀眾的熱情稱贊和好評。傅錦華老師的去世對廣西文藝事業和廣西彩調藝術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有優秀的演員,也要有在舞臺上總體把握的總導演,下面也來說說廣西彩調劇團的一位國家一級導演,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優秀專家,廣西德藝雙馨藝術家“龍杰鋒。”
他至今共導演了(含合作)大小作品如《哪嗬咿嗬嗨》等100多部,涉及10多個劇種,在國家級藝術大賽中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中國文化部“文華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導演獎”、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導演獎”等國家級單項獎七項;綜合獎十項。在省級各類藝術大賽中獲廣西“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12次)、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12個)、廣西“優秀導演獎”、“導演獎”(19項)。龍杰鋒導演的大型彩調劇《哪嗬咿嗬嗨》獲得了國家級大獎(23項),省級(15項)。被北京的專家比喻為繼《劉三姐》的又一個里程碑。
二、對彩調劇未來發展的認識
20世紀后半期,我國不少地方劇種由于種種原因而停滯衰落,甚至逐漸消失,彩調在新世紀時期是否能發展,如何發展?有專家提出,一個劇種要發展生存需具備幾個條件:一是要有一批經久不衰的保留劇目經常上演;二是有該劇種優美動聽的聲腔;三是有觀眾喜愛的一批好演員和該劇種代表人物。
一個劇種能否生存發展,要看是否有不斷創新的概念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從60年創作的《劉三姐》開始,當時,全區舉辦《劉三姐》劇目全省匯演,十幾個劇種、幾百個劇團爭相上演《劉三姐》,組成《劉三姐》演出團上京演出繼而一炮打紅,五進中南海、四進懷仁堂為毛主席等中央首長演出,歷時兩年在全國24個省連續演出500多場,紅遍大江南北,飲譽海內外,后有改編成舞臺藝術片,同時長春電影制片廠也改編拍攝成電影故事片。到目前為止,舞臺劇《劉三姐》已上演2000多場。劉三姐是廣西文化的一面旗幟,是廣西著名符號和最醒目的廣告。繼《劉三姐》拍成舞臺藝術片后,接著又拍攝了《三朵小紅花》等有影響的彩調劇舞臺藝術片。到了80年代,創作和演出了如:《五子圖》、《客從何來》、《斷線風箏》、《多情小和尚》等……加工提高了一些傳統劇目《三看親》《二女爭夫》《隔河看親》《換子記》等劇目……特別是在90年代,廣西彩調劇團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創作劇目,有《哪嗬咿嗬嗨》、《夢里聽竹》、《聽竹情》、《閃光的足跡》、《大山小村官》等等……其中 《哪嗬咿嗬嗨》將彩調劇的創作全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挖掘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演員和其它各門類的藝術人才,這一時期可謂是廣西彩調劇的輝煌十年。
到了21世紀,廣西彩調團在創作幾個小戲如《追》,《鄉醉》參加全國小戲小品比賽獲得一等獎以外,重點加工提高重排了彩調歌舞劇《劉三姐》經典劇目,為《劉三姐》賦予了 “為自由而歌唱、為尊嚴而抗爭”新的主題,除了劇本作了修改,在音樂和舞美及舞蹈上都融入了新的元素。還到美國,新加坡,臺灣及東南亞國家作了全球巡回性的演出,在國內三十多個城市進行商業性巡演,直到現在該劇還經常受邀到全國或東盟,作為廣西的文化交流品牌劇目演出。
2006年5月,彩調被選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面對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彩調出現了嚴峻的生存危機。雖然廣西已對彩調進行了搶救、挖掘、保護、傳承,但畢竟這是個龐大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就彰顯出效果, 彩調發展的困境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人才荒漠化
隨著一些老藝術家的故去,新生代不少的年輕演員和一些各門類藝術人才由于待遇原因不愿待在劇團,不少人紛紛改行,一些傳統的技能和技法無人能繼,出現演員青黃不接現象,該劇種要發展,培養優秀青年演員及其它各門類藝術人才刻不容緩。
(二)劇目荒漠化
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劇作家們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在費時費腦但回報少的戲曲劇本創作上,畢竟去寫一個影視劇本的勞務費要比戲曲劇本要可觀得多,沒有好的劇本也就造成沒有好的劇目上演。
(三) 觀眾荒漠化
在21世紀互聯網、手機、廣播、電視、電影、多媒體日新月異的文化新時代面前,彩調的表演形式和一些劇情內容就顯得有點守舊單調,有悖于年輕一代更傾向于新的事物特性,如果彩調無法融入新時代的文化氛圍,就爭取不到年青觀眾,無法使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當前彩調和全國戲曲一樣面對市場和票房的最大困境是觀眾斷層,由于當代年輕人普遍缺乏戲曲知識,戲曲對他們來說屬于遙遠的存在,要有效引導他們走進戲曲藝術七彩斑斕的世界,,就需要向他們有效普及彩調戲曲知識,讓他們從內心去感受,去接受,走進劇場在劇場獨特的空間里欣賞高水平的彩調藝術精品,體驗彩調之美 ,感悟彩調之魅!
近幾年,政府也在文化惠民上采取低票價惠民讓更多的觀眾能走進劇場,戲曲藝術得到了國家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專門針對戲曲發展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國辦發【2015】52號文),中宣部長劉奇葆也多次就戲曲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在《人民日報》刊發《振興戲曲藝術的幾點思考》。各省市亦積極推出扶持戲曲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支持與弘揚戲曲藝術,這在戲曲發展史上前所未有。戲曲藝術今天在面對市場所出現的困境,或許更應將其理解為承前啟后階段的困惑。
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彩調藝術工作者,只要堅持主體意識,自我認同,自我尊重,不急功近利,努力多將彩調藝術精品奉獻給觀眾,我相信粉絲會越來越多,受眾面會越來越廣!票房也會越來越好!“彩調”這朵廣西山茶花也開得更加鮮艷!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