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董仲舒教化思想充實了中華儒學的內涵,加強和鞏固了漢代的統治,使儒家思想成為了幾千年來封建專制的官方思想。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也存在各種弊端,其的教化思想對后來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作為后世的我們,要學會用客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古代教化思想對當代的影響,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努力維護思想的自由與多樣性。
關鍵詞:董仲舒;教化思想;當代價值
相對于法治而言,教化相對于百姓來說更加溫和,更能打動民心,籠絡民心,從而達到穩(wěn)定國家的作用,所謂“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1](P65)而中國古代的教化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講求的是以德服民,認為法治治標不治本,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的便是儒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他希望以禮樂教化百姓,能“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卷122《酷吏列傳》p3131)這一思想貫穿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對中國古代文明甚至是今天的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一、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
(一)漢初社會狀況
經濟上,漢初,經過秦暴政和秦末的動亂,經濟一度萎靡不振,與之相對應,人口也出現了銳減局面,據《漢書》記載,漢高祖劉邦出征路過曲逆縣,詢問御史該地人口狀況時,得到的答案是:“始秦時三萬余戶,間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戶”[3](卷40《陳平傳》p2045),曲逆縣人口銳減的情況可謂是漢初社會的一個縮影。為了解決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鞏固漢朝的政治統治基礎,漢初統治者致力于恢復經濟,推行輕徭薄賦,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以贏得民心,鞏固統治。與政策實踐相呼應,在思想層面采取了道家的黃老學說,重視無為而治,在崇尚黃老學說的同時,各種學派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和發(fā)展,并且在相對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中,有學識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動,使國家得以休養(yǎng)生息。
政治上,漢初統治者直接管轄的區(qū)域僅有12個郡縣,絕大部分的地區(qū)都被各個諸侯國掌控,但隨著版亂的被鎮(zhèn)壓,諸侯的勢力逐漸被打壓。隨著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出現我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時期,但同時各個方面都存在著隱患:一是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匈奴不斷的挑釁滋事,其次是南方有許多少數民族還沒有完全歸順西漢,民族矛盾存在隱患。二是各諸侯國威脅中央:雖然在漢景帝時期通過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國官吏的任免權,王國地方實力大大削弱。但是諸侯國畢竟還是存在,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賓客為自己效力,培植自己政治上的死忠,對中央集權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二)統治者主觀心態(tài)變化
漢初建國時,統治者充分吸取了秦亡的教訓,認為“今世廢而不修(德教),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是以犯法而罪多。” [3](卷56《董仲舒?zhèn)鳌穚2516)于是,統治者不再遵循法家思想,進行嚴刑峻法的統治,改為放任自由的黃老思想,推崇無為而治,國家經濟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過于寬松的統治已經不適合逐漸強大起來的綜合國力。漢初的思想家以其思想的前瞻性窺見了隱藏于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機,告誡統治者還是要重視禮儀教化,以避免重蹈秦之轍,統治者必須要尋找一種合適于當下的統治制度,所以董仲舒思想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勢必會取得統治者的青睞。董仲舒汲取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思想精華,棄其糟粕,總結出了全新的儒家思想,為他后來提出各種教化手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董仲舒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內涵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在位時期,社會呈現出平和安定的狀態(tài),國民經濟逐漸得到恢復,人口迅速增長,社會財富大大增長,各方面都呈現出萬象復蘇的狀態(tài),當時整個國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西漢王朝呈現一派盛世景象,西漢政權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為后來漢武帝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漢武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展現自己的雄才大略,要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層面實現轉軌和轉型。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諫言:若再放任多種思想共存,會導致不安定因素的產生,統治者總是改變治國方針也不行,會使下面的百姓無所適從,所以需要統一思想,以儒術獨尊,學術統一了之后,國家的法度自然也可統一,同時也讓漢武帝明確了政治更化的方向,找到了實現國家一統、強化思想控制的方法。從此新儒學從此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按照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的政治教化得以在全國開展,從此,儒家教化理論有了實踐的機會和推廣的社會大舞臺。
(二)設太學以養(yǎng)士
為了實現獨尊儒術的目標,董仲舒提出了設太學以養(yǎng)士的建議,董仲舒還把太學視為教化的本源,在京師長安建立了太學,教授《詩》、《書》、《禮》、《易》、《春秋》等,用儒家經典培育官吏,呂思勉先生這樣評價道:“古代學校本講教化,非重學業(yè),漢人猶有此見解。故武帝興學之詔以崇鄉(xiāng)里之化為言。”[3](P721)教育家毛禮銳也指出:“從嚴格意義上說,漢代的學校并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系統,卻為后代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4](P189)
三、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對當時及后世的積極影響
董仲舒新儒學所表達的精神幾乎全面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兒女血脈中不能抹去的印記。“文化之所以能夠促進經濟、政治的健康發(fā)展,原因在于:文化無論是作為一種觀念形態(tài),還是作為人類精神的物化形式,既是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又無時無刻不對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人的靈魂。” [5](p325)董仲舒的儒學教化思想對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于教育來說,儒學的影響更是巨大,從此以后,中國的教育一直延續(xù)儒學教育。“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延續(xù)至今。
建立太學對國家的統一和穩(wěn)定做出了重大貢獻,更是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官吏選拔制度,將地方上的有識之士全部集中到中央來,杜絕了文人禍國的可能,最終起到穩(wěn)定政權的目的。
太學的建立從大體上來說有兩個作用,一是在漢初百廢待興的環(huán)境中,便于統治者選拔符合統治階級的人才,使自己的主張和治國理念能夠更好地實行,加強自身的皇帝獨尊和中央集權;二是在形成以儒家思想為主的統治思想之后,更需要有人將這種思想傳播和應用下去,這是太學生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幾乎所有人在太學學習之后都會被賜予官位,會對所管轄的地區(qū)更好的傳播這種教化思想,對百姓進行教化,維護整個政權的穩(wěn)定。
(二)對當時及后世的消極影響
隨著秦朝大一統時代的到來,各種思想被統一起來,而總結出來的統一的政治思想被統治者們大量的應用于教育體系中,這種教育和政治過分緊密的聯系,使得教育淪為了統治者手中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工具,統治者完全掌握了整個國家的教育方向。
文明和科技的發(fā)展是需要各種文化和思想的碰撞產生的,單一的思想雖說對短時期統治階級穩(wěn)定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限定了之后幾千年文人學士的視野,只崇尚儒學教育的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抹殺了無數漸漸萌發(fā)的萌芽思想,導致后來到明清時期,儒學已經僵化到了極限,程朱理學的提出,更是將儒學桎梏于朱熹所限定的區(qū)域,不允許有少許的僭越,八股取士的清代選官制度從根本上充分反應出了封建思想專制制度的衰落和無法掩飾的走向毀滅的跡象。所以,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的教化思想開始,到封建制度的廢除,中國儒學教育所走的道路變得越來越窄,最終自己畫地為牢,無法可解。
再次,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對后來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制度中的不公平和階級觀念,對于古代教育來說,絕大部分受教育的孩子都是中上層階級的后代,他們一出生便有受教育的權利,而相較于貧民子弟,能夠接受儒家教育的少數人們中,嚴明師法的理念被代代傳承,雖說這個理念對后世尊師的道德素質形成有很大影響,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它的消極一面,它宣揚封建等級、尊卑觀念,讓孩童在學堂時就清楚地認知到階級的高低,達到維護統治階級統治的目的。
通過對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所有的思想都有它是和生存的環(huán)境,順應時代的教化思想才能被統治者接受,所利用。但同樣地,國家作為一種階級統治的工具,領導者一定會以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為主,導致所實行的教化思想也會存在各種弊端,作為后世的我們,要學會用理智的態(tài)度來看待古代教化思想對當代的影響,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努力維護思想的自由與多樣性。
[參考文獻]
[1]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呂思勉.秦漢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毛禮銳等.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