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物質基礎,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農業的發展進步始終是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而氣象條件的好壞,又成為農業發展的“晴雨表”,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水平,且在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推廣升級,現代高科技技術逐漸向各個領域滲透,互聯網+的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大勢所趨,在農業發展的氣象服務中融入高科技無疑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結合在四川成都市雙流區氣象局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如何發展當地農業氣象科技服務。
關鍵詞:農業發展;雙流區高科技氣象服務;現狀;建議
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中,氣象服務主要通過“夜觀天象”、祖輩經驗的方式進行信息獲取,從而指導農業的生產發展方式,然而,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滲透,傳統的靠天農業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各個層面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出現信息滯后,甚至在方向上的誤導也是有發生,因此,應該著力于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高科技技術研究,把氣象科技融入到農業的生產方式中,以高科技氣象指導農業,實現農業發展水平的優化升級。
一、氣象科技服務農業的現狀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好壞相連,利弊相通,我們應該充分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閃光之處,發揮出它的最大優勢,同時,也應看到它的對立面,對其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規避事物發展的負面影響,對于氣象高科技服務于農業發展的模式,我們也應該從它的兩面性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在現代高科技氣象服務于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顯性優勢是非常凸顯的,它能夠進行農業的播種和收獲期限的精準預報,在農業產業大方向上進行準確把控,為實現農業效益提供保障;能夠加強農業在旱澇災害中的及時預警和風險規避,降低農產品損失;能夠根據本地氣象特征,開發出更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進一步拓展農業的發展格局。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實際操作中,問題和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國整體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及專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問題,高科技氣象在農業生產的精準把控中會出現時間物候偏差,然而,貌似很小的誤差,在農業生產中卻會帶來惡劣的后果影響;雙流區的農業從業者在觀念意識、經驗常識上與現代科技的沖突時有發生,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祖輩經驗,而對氣象高科技的預警能力存在質疑;上層設計的配套制度不夠完善,農業部門和氣象服務部門的協調組合方式尚未形成;成都雙流區的特殊氣候特征,終年呈現倒春寒、夏連陰、秋陰涼、冬干燥的特點,這樣的特殊物候對氣象高科技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氣象的預測要更趨向于精準無誤,然而,現實的氣象科技服務水平并不能與之相匹配,預報偏差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也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最大障礙,亟待解決。
二、推動氣象科技高效服務于農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各主管部門的聯合協作
現代社會,世界經濟的發展更傾向于互惠互利、互通共贏,政府的工作方式亦應與時俱進。具體到農業的發展進步上,除了主管農業的相關國家機構帶頭努力,還需要能夠涉及到農業利益的各個部門的全力配合、通力協作,對于“收成看天”的農業生產來說,氣象部門的積極參與更是不可或缺的。在雙流區氣象工作中我們發現,沒有具體的制度政策對主管部門之間進行相互溝通的導引,信息溝通的渠道不暢,因此,必須要在制度層面,把氣象部門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性進行規范,制定硬性指標,設立獎懲體系,使其與農業生產部門實施聯動,及時進行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頂層設計的完整性。
2.加強觀念意識的正確引導
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大多是中國式的第一代農民,鮮有“農二代”的參與,這就在農業的生產觀念上,形成了與現代社會、現代科技相互質疑的意識形態隔閡,多數農一代仍舊依靠祖輩流傳下來的種養經驗、觀天經驗來進行農業的種收銷,現代高科技氣象的精準服務對于他們來說,遠遠不如經驗帶來的可信度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氣象科技進農業的發展進程,農業效益受損現象時有發生,直接損害了農業的經濟效益,損害了從業者的利益,對他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對于觀念意識的轉變勢在必行。雙流區氣象局通過前期階段對氣象科技入農政策的大力宣傳,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并在其管轄范圍內開展針對務農人員的氣象高科技服務現場指導,讓他們了解從氣象預報到農業增收的全部過程,對這一系列程序能夠形成直觀感受,逐步提高他們對氣象科技服務的信賴度,實現高科技氣象服務順利入農。
3.加強氣象高科技的創新服務
正確的意識一定是經過實踐檢驗的,一定是能夠有針對性的指導實踐,在氣象科技的服務中,也應該看到矛盾的特殊性,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成都的氣候特征顯著,特別是在春季,氣溫的回升速度比較快,但卻容易形成“倒春寒”,這種一反常態的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的損害有時甚至是致命的,使剛剛嶄露新意的農作物毀滅在萌芽狀態。因此,在氣象監測上,雙流區氣象局通常在冬季尚未結束時對往年氣象數據進行重新整理,利用云端書記進行精準計算,預估今年倒春寒出現的準確日期,并采取周周報、日日新的播報方式進行預警,使農民能夠及早進行預防,做出防凍害準備,使農作物免遭寒冷襲擊。此外,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針對災害性天氣預報方式的群眾問答,通過民眾的積極參與,收集對于他們來說更加具有實效性的播報方式,把他們的意見建議運用在平時的氣象科技服務中,形成與農業從業人員的溝通交流機制,從而實現了服務方式的進一步創新。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高科技時代的步伐,古老的農業也應該有所突破,追趕潮流。面對高科技氣象入農,要秉持客觀的態度,看到它的弊端,深入探究,找到癥因,對癥下藥,同時,更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全面激發出它的優勢性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服務于民。因此,對于高科技氣象服務的思考,要能夠辯證看待,高科技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要能夠把握好這把劍,讓它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劈出另一片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 高榮.地面氣象觀測異常降水處理淺談[J].現代農業,2015(10).
[2] 徐景花.新型站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J].科技傳播,2014(09).
作者簡介:孔娜珍(1986-2-),女 ,漢族,山東東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農業氣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