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政
摘 要:《嘉陵江上》是由著名音樂教育家賀綠汀譜曲端木蕻良先生的散文詩而完成的,這部作品曲的曲風在傳統民族音樂風格基礎上加入西洋歌劇中朗誦調、詠嘆調以及遙唱等風格。《嘉陵江上》在中國音樂歷史上有著重要的特殊地位,是一部著名的抗日戰爭革命歌曲。
關鍵詞:嘉陵江上;演唱技巧;情緒;思想感情
《嘉陵江上》是由著名音樂教育家賀綠汀譜曲端木蕻良先生的散文詩而完成的,這部作品曲的曲風在傳統民族音樂風格基礎上加入西洋歌劇中朗誦調、詠嘆調以及遙唱等風格。《嘉陵江上》在中國音樂歷史上有著重要的特殊地位,是一部著名的抗日戰爭革命歌曲。
一、作者介紹與背景
(一)詞作者介紹
《嘉陵江上》這部作品的詞作者是端木蕻良,曾用名曹漢文、曹京平,他生前曾經在中國作家協會擔任理事,并且在北京市作家協會擔任副主席一職。端木蕻良1912年出生,在他17歲的時候被天津南開中學錄取進行學習。21歲就考入了北京清華大學,并且在他入學的當年就加入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投入到革命文學的創作中,1996年去世。端木蕻良在24歲的時候就寫了著名小說《科爾沁旗草原》,這部小說在東北地區家喻戶曉。端木蕻良先生一生創作作品無數,其中小說為主。這些作品中長篇有:《上海潮》《大地的海》。短篇有:《土地的誓言》等。他不但是一個小說作家,還是一名優秀的童話作家、評劇作家、京劇作家等。
(二)《嘉陵江上》創作背景
《嘉陵江上》1939年春天所作。當時正值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音樂已然成為拯救民族思想、抗日革命的一種法寶利器,那時候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大批抗日革命的音樂組織,也產生了大量的紅色音樂作品,《嘉陵江上》的出現,與當時的抗日行為與抗日思想極度統一,是革命歌曲中的著名作品。
這首散文詩很快就流傳開來,潘奇把這首詩交到了賀綠汀手中,希望能譜成曲,用于宣傳革命。賀綠汀讀完這首作品后,深深的被歌詞所震撼到了,最終同意為這首詩譜曲。《嘉陵江上》的作曲并不容易,賀綠汀老先生經過六次譜曲也不盡人意,最終第七次才滿意。最終,這部作品《嘉陵江上》孕育而生,受到人們的傳頌。
二、思想感情與創作特點
(一)思想感情
端木蕻良先生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不單單是缺吃少穿物質上的不足,當時,由于戰爭原因祖國領土大面積的淪陷以及戰爭殘酷的條件,也讓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怒火。端木蕻良走在嘉陵江邊上,遙望著洶涌的嘉陵江,對家鄉思念的感情油然而生,讓他回憶起家鄉的土地被日寇侵占。想起自己的父老鄉親,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擔心受到日寇欺辱,就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
這首散文詩分2段,第一段表達了先生對淪陷的國土和深陷戰場的父老鄉親的懷念,和歌詞中說的是一樣的,一樣的沉痛、悲憤的情感。第二段的思想感情峰回路轉,換成慷慨激昂的感覺,表達出了自己內心憤怒與誓死捍衛家園領土和勇于和日寇抗爭的信念與勇氣。
(二)創作特點
《嘉陵江上》這首作品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進行創作的,作品第一段懷念自己因為日寇的侵略導致自己失去了田舍、家人以及牛羊,使得“我”流離失所遠離家鄉來到了嘉陵江附近。作品第二段表達出要奮勇抵抗日寇,有決心、有信心打敗侵略者回到家鄉。這首作品非常具有戲劇色彩,有通過情感來打動人心和激勵人們奮起進步的效果:表達了抗日戰爭時期舉國上下中國人民的熱愛祖國的思想,突出了當時的特色;歌曲的曲調風格不單單是傳統的民族音樂風格,《嘉陵江上》在此基礎上還借鑒這些傳統民族音樂以外的音樂形式,比如朗誦調、詠嘆調和遙唱等,這首音樂作品在當時非常新穎,而整體上又不脫離民族音樂,既有濃厚的藝術性,又不曲高和寡,大眾都能唱,不脫離人民群眾;旋律特點朗讀與抒情相互融合,特點是非常的雄厚,曠達。
三、《嘉陵江上》演唱技巧
(一)音色和氣息的運用技巧
在演唱過程中,音色是表達作品好壞的重要要點之一,音色處理得好能加分,處理不好則減分。聲音和情感是不能缺少也是相互融合的。這首作品是一首男聲的藝術歌曲,只有是深厚、雄壯有力的音色才能完美的體現出這首作品備份的情感以及激昂的信念。
(二)速度與力度的運用技巧
《嘉陵江上》這部作品從整體上看速度與力度的變化范圍比較大,在演繹作品時需要把握好。演唱時要運用適當的強弱和速度的轉變來體現這部作品的起伏感,更加全面的詮釋作品。演唱第二段第四句時應該堅決有力,第六句應該再加大力度,直到第七句要最大程度爆發出來。
四、結束語
《嘉陵江上》是一部偉大的革命抗日歌曲,在音樂形式上都有著獨特非凡的感覺,在情感上有著一顆濃濃的愛國心。這部作品一直都延唱到現在,是一部生命力極強的歌曲。本文著重從三個角度剖析這部作品,一方面介紹本作的詞作者端木蕻良、曲作者賀綠汀的人物生平以及二位大家的主要成就,并且分析了本作的創作背景,是在打擊日寇的戰爭年代。另一方面主要介紹了作者內心悲憤與誓死捍衛領土的勇于和抗爭日寇的信念以及這部作品的創作特點。第三方面一是從從音色和氣息,二是從速度與力度,三是從情緒介紹了《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嘉陵江上》這部作品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誓死守衛家園、堅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能夠讓演繹它的人無論是在演唱技術還是精神方面獲得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光偉.試論情感表現在歌唱在藝術中的魅力[J].吉林省教育學院報,2009,6(5):62-66.
[2]呂倩.《嘉陵江山》往事[J].重慶晚報,2009,43(4):20-30.
[3]夏小燕.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歷史回眸[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4,4(8):18-30.
[4]周小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22.
[5]彭志敏.音樂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20-25.
[6]錢仁康.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2-62.
[7]薛亮.歌唱的藝術[M].遼寧:中國文藝聯合出版社,1997:55-60.
[8]趙淑云.歌唱藝術與實踐[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60-66.
[9]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2-30.
[10]王少維.縱聚類音樂分析法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3.
致謝:
經過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本人的畢業論文在王彬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多次修改完成。感謝王彬老師在我整個畢業論文設計與修改過程中的關注與關愛,感謝王彬老師從開題報告到論文修改長期以來的無私幫助與悉心指導,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您在學術上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認真負責的態度使我獲益匪淺。
向我最敬愛的王彬老師表達我最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