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祥
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學徒制。人社部在技工院校推廣的一體化教學改革正契合了這一目標的實施,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正是一體化教學的精髓。校企合作是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改變教學模式的機械單一、雙師型教師嚴重匱乏、教學基地建設的殘缺不全、課程開發嚴重不足等現狀,是做好一體化教學改革、順利實施一體化教學的當務之急。本文就如何搞好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從法律體系、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等五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 雙師型教師 技能
2015年11月3日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學徒制。這為廣大技工院校大力開展“一體化”教學改革,推廣、普及以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載體的“一體化”教學提供了良好契機。
所謂“一體化”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它是將某專業的一門或幾門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習融為一體,交替進行;將以往理論與實習由理論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分開上課、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訓分場地進行的方式,改為教學場地直接安排在一體化教室、由“雙師型”教師既講理論又帶實習,完成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的模式。這種師生之間邊教邊學邊做、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相互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有機融合的新型模式,使得學生理論學習中有實習實訓,實習實訓時有理論分析,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專業技能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施一體化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更能適應社會生產和企業發展的需求。
但目前國內技工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改革中存在著諸多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著一體化教學的順利實施。本文擬就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對策作一探討。
一、存在的問題
1.一體化教學基地不夠健全
一體化教學,實質是把理論課堂搬到了車間,其目的是使得學生能對照實物學理論,一邊動手感知、一邊理解知識。這在客觀上要求學生與生產設備應是1∶1,需要相應大量的設備。但政府對技工院校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實訓場所和設備嚴重短缺。目前多數學校的生產設備一般是幾臺幾類而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同時動手實訓的需要。而在此現狀下的“一體化”教學就成了紙上談兵,往往使學生書本上見得到,但無法看到實物也就談不上感知和理解,所學知識不能融會貫通,也就無法達到一體化教學的目的。
2.一體化教學模式機械單一
一體化教學需要教師授課時注意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有機融合、穿插進行。但現在多數學校的一體化教學,一是采取的多為兩個教師上課,一個講理論另一個負責實踐,雖然將課堂搬進了車間,但只是形式上的一體化,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并無實質區別;二是學校與企業聯系不夠密切,技工院校與企業的合作雖已全面鋪開,但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學校難以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學生所學技術與市場需求脫節,學校送出的畢業生不適應企業的需求也就在所難免,一方面企業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學校的畢業生不能就業,導致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3.一體化教學師資嚴重短缺
一體化教學需要講解理論和指導操作一肩挑、融講師和技師為一體的雙師型教師。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施一體化教學前提。但目前技工院校中既能講理論又能帶實訓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掌握現代前沿技術工藝的“雙師型”教師更是匱乏,這已成為制約一體化教學的瓶頸。首先技工院校在錄用專業教師時出現了嚴重偏差,即重學歷輕技能,錄用的教師一般是剛畢業的本科生或具更高學歷的人,但高學歷不等于高技能。這些教師既缺乏操作技能又缺少實踐經驗。其次由于校企深度融合機制尚未形成,教師職后實踐鍛煉機會很少,使得絕大多數專業教師的行業實踐經歷基本是空白,實踐操作能力普遍不強,與行業工藝動態接軌的實際應用能力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受傳統分配體制影響,實習指導教師的收入遠少于理論教師,實習指導教師不安心本職,大多轉行當了理論教師,使專業理論、實習指導等“單一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的轉化和提升失去了內在動力?!半p師型”教師的培訓未形成體系?!半p師型”教師培訓只是一般教師培訓的配角與陪襯,缺乏“雙師型”教師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教師頂崗鍛煉制度至今未形成政策層面的剛性文件,教師到對口企業實踐鍛煉形同虛設,“雙師型”教師培訓成為教師培養的荒蕪之地。同時技工院校與企業間的人才流通渠道也始終沒有打通,一些優秀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能型人才被拒于學校門外。凡此種種,使“雙師型”教師“內生”不行、“外引”難成,嚴重制約了技工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改革。
4.一體化課程體系開發不足
技工教育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體制機制僵化,在課程體系上多向普通教育看齊。教學計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偏重理論知識系統性、忽視專業技能針對性,一味強調執行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缺乏必要的靈活性。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近幾年技工教育課程體系開發逐漸引起業內重視,但由于缺乏企業界人士參與,使得技工教育課程設置脫離企業生產實際,技工教材不適應社會對畢業生職業素養、技能結構的需求。而學?,F職教師由于擔任課程過多,且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到招生和學生管理中,沒有更多的精力針對本?,F有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實際操作流程進行有效融合,更沒有時間了解新技術、熟悉新設備、掌握新工藝。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教師能力不能與時俱進,使得學校培養的學生出校門即落伍、合格畢業卻不能合格就業,以致出現了高就業率、高離崗率的“雙高”現象。
二、采取的對策
1.完善技工教育法律體系,為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提供保障
針對目前技工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首先要建立法律保障機制,通過立法的形式,明晰學校與企業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將校企合作納入國家法律保障體系中,為技工教育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加大對技工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實提高社會對技工教育的認可度,調整技工教育政策,樹立大職業教育觀,將技工教育與國民教育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把技工院校招生納入國家和地方中高考錄取體系以提高生源質量,把技工教育納入到國家財政撥款體系中以提高教師待遇,確保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順利實施,從根本上改善技工教育環境、提高技工教育質量。
在這方面,德國的職業教育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職業教育在德國的整個教育體系中占主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德國制定了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除《職業教育法》外,還有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諸如《企業基本法》《培訓員資格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同時設立了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保障了職業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
2.內挖潛力外重聯合,搞好一體化教學基地建設
做好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其必要條件是具備專業理論和實訓教學的一體化場所及各種設施設備。在財力不足、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為滿足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要求,提高一體化教學實效,必須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是要利用學?,F有條件,充分挖掘內部潛力,搞好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在現有條件下短期內完成滿足各專業一體化教學的標準化教學場所既無可能、也無必要。但根據各自情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盡快建起滿足骨干專業一體化教學需要的校內實訓基地,對大部分技工院校而言,并非難事。二是要加強校企聯合,注重與現代化企業聯合辦學,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訓練基地,利用其先進的設備、現代化的生產工藝等開展一體化教學,以滿足崗位對學生能力的需求。
筆者所在的山東工程技師學院,近幾年推行一體化教學改革,在利用現有條件,對原有實習場所改造升級,建設一體化教室的同時,積極與中通客車集團聯合辦學,充分利用對方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以共建中通大學的形式建立實訓基地,大大緩解了學院一體化教學場所嚴重不足的矛盾。
3.引進派出雙管齊下,著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搞好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對專業教師引進和招聘,要重專長、輕學歷。其次要建立符合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特點的教師職后教育和企業鍛煉制度,加強教師培訓基地與實踐基地建設,為教師培訓和實踐提供物質保障,促進現有師資向“雙師型”教師轉化。第三要密切與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企業中聘請既有豐富操作技能又有一定理論知識的老師傅,作為學?!半p師型”教師培養和使用,以彌補學校自身雙師型教師的不足。
4.更新觀念產教融合,建立一體化教學模式
技工教育以人的技能開發和提升為主要目的。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根本問題在于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必須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改革。一是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示范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并創設真實的教學場景,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或問題去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知識和工藝技能的目的。二是推進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積極開展“定單式”培養,真正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達到技能型人才的精準輸送。三是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訓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訓基地的一體化,積極探索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四是創新企業學徒制,把課堂教學延伸到企業,采取師傅帶徒弟的辦法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徹底改變技工教育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弊端。五是建立和完善彈性學習制度,推行選修制和學分制,為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創造條件。
5.加強校企專家協作,搞好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
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是一體化教學的基礎。只有具備與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教材,才能順利實施一體化教學改革。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教材在突出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應當融入崗位的技術工藝,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提高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使之符合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課程體系開發和教材編寫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以培養綜合能力為目標,堅持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堅持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堅持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應達到三個統一:課程設置與崗位群的職業目標相統一,教學目標與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相統一,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證內容相統一。而滿足上述要求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教材,靠技工院校單方面力量難以完成,必須由來自企業界的行家和技工教育界的專家交流協作、共同完成,由此開發的課程體系才能符合企業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材才會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才能夠充分體現現代技工教育的特色。
時下,許多技工院校在一體化教學方面做了很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許多好的經驗,收到了顯著的成效。但一體化教學不是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體化教學改革既是傳統教學方式的變革,又是新型教學模式的創立。它涉及國家大職業教育的諸多方面。只有動員社會一切力量,乘學習貫徹《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的東風,共同關注現代技工教育的一系列教學改革、積極探討一體化教學的科學規律,才能又快又好地培養出與國家現代經濟和現代企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培養出支撐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升級的千千萬萬大國工匠。
(作者單位:山東工程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