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馨
具象繪畫一直存在于歷史的長河中,并立于不敗之地,它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重現,而是畫家將自己的生活內容、思想情感、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等悉數傾注其中。畫家借客觀事物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將自己生活的獨特情感借助獨創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物化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
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寫實繪畫在藝術世界獨占鰲頭,并不斷發展壯大,產生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巨匠。縱觀整個西方藝術史,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寫實繪畫的史書。在浩如煙海的藝術巨作中,寫實繪畫更加符合觀者的視覺審美經驗,貼近生活,更加能讓觀者產生直觀的審美愉悅,得到精神上的心靈洗滌,這種情感富有飽滿的內涵和感染力,更加能牽動觀者的心緒,引起共鳴。
一、具象繪畫藝術在歐洲和中國的發展
具象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15世紀以前歐洲中的蛋彩畫,是一種古老的繪畫技法,盛行于14至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期間,它主要表現為濕壁畫的運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畫派將它運用得爐火純青,獲得輝煌成就,到16世紀后,逐漸被油畫所取代。油畫從容易讓人欣賞的具象油畫開始發展起來。具象油畫的發展具有幾個世紀的不斷沉淀和積累,它本身擁有深刻的文化和底蘊,在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沖擊、碰撞下,它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多的藝術流派,更多的藝術思潮,更多的藝術理論,相互摩擦,相互融合,形成百家爭鳴、各家爭奇斗艷的局面。
19世紀末,中國進行了油畫的第一次嘗試,中國畫家對于油畫這一新鮮的畫種,進行了各種探尋,各種形式的畫風此起彼伏,繪畫形式豐富多彩,當代藝術意識形成一股更現代、更新鮮的強氣流,沖擊大部分畫家的心扉。油畫作為西方的傳統畫種,在中國算是一個年輕的畫種,中國畫家用自己獨一無二的語言,對它進行感性的分解,在中國這片充滿熱血的土地上,出現了充滿活力的一批又一批畫家。例如,用寫實表現手法的徐悲鴻、羅中立、陳丹青、靳尚誼等,新生代的畫家早已遍布祖國大地,他們像一陣清風給中國花壇注入朝陽般的活力。每一位畫家,用畫筆將自己對于藝術的獨特見解訴諸筆端,用一個個鮮明的藝術形象給觀眾以共鳴,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當代具象藝術畫家陳丹青的畫冊寫生頗有趣味,他將這種畫中畫的方式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由濃至淡,由繁至簡,畫中一本本攤開的畫冊有國畫有西畫,看似隨意擺放,卻形成了畫面,構成美感,他的畫中之畫,無意中含有一絲率性的味道,無意感人,最是感人至深。曾在西藏生活的陳丹青,對西藏那片神秘、幽靜的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將種種復雜的情感——熱愛、癡迷、眷戀等融入其中,創作了震驚藝壇的《西藏組畫》,還原藏民的生活,將藏族節日的狂熱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視古典主義至上的冷軍,他的靜物畫總是含有一絲淡淡的憂傷,在一方天地里的柿子、枯花有著自己的情感,畫面布局經過仔細思量和考究顯得神秘又安詳。
二、具象繪畫藝術的情感表達——以畫家王玉平的作品為例
畫家王玉平的“紙上丙烯”系列,質樸而生動,描繪的是日常生活中一件件經常被人遺忘的平凡小物,“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隱約美感表現得酣暢淋漓,再加上寫實的手法,致力于再現、還原它們的客觀存在的真實性,以及表達畫家對它們濃厚的情感。
旁人眼中的粗狂男人,此時竟然像個孩童一樣手里捧著珍愛的玩具,由此看出王玉平是十分戀物和念舊的。王玉平對這個系列的看法是:這些年他似乎在尋找這樣的一個東西,最終找到了,像是找回一些往日的記憶,讓他覺得安靜和舒服。在這個系列中,整體色調明快清麗,單純美好,在小幅畫作上,人們能看到他用大刀闊斧的概括手法提煉物體的色彩,近乎純色的疊加,淋漓暢快。純色和灰色調的碰撞,簡練色塊和細心勾勒的花紋,融合得十分自然。其借鑒的是中國畫的傳統畫法,畫面中留有大量空白,背景為虛,前景為實,虛實對比,增強空間表現力,達到淋漓盡致地表達畫家的真實情感。
在當代畫家王玉平的畫作中,表現的題材是來自現實生活中各式小物件。在“紙上丙烯系列”中,水果盤、沙發坐墊、書本、錄音機、酒瓶、玩具槍、衛生巾、旅行地圖和臺燈等,都是他畫布上的主體物。當今很少有男藝術家表現得如此戀物,這個外表五大三粗的男人軀殼里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彼得潘。他的內心是如此的縝密懷舊,在一幅幅畫作中展現出來的是平易近人的老百姓的平凡視角,畫布上的玩具小物件讓人忍俊不禁,悄悄地勾起觀者對于孩童時期的懷念,讓人不禁思緒萬千。
王玉平善于用新鮮的眼光去體驗生活、觀察自然,用質樸的色彩一筆一筆勾勒對象輪廓,盡可能地還原它們的質感和氛圍。畫面上少量的灰色調子和純色的融合,用重色突出明快鮮亮的主體物。在每幅畫中,每一個靜物各具特色、狀態鮮明,含有隱約的形式美感。多個畫幅組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和諧的氛圍,個體在集體中的表現不是特立獨行,而是個體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結語
具象藝術的理念和南齊謝赫的《六法論》中的“應物象形”類似,秉著尊重客觀事物的心態,“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描繪對象的真實狀態。
外界的直觀感受充斥在畫家的審美感受中,畫家將社會生活的所見所聞、感受社會生活而得到的所思所想,融合特有的藝術手段,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經驗的特殊情感。畫家就像一顆富有生命力的種子,把自己整個身心埋在土壤肥沃的世界里,竭力地汲取靈感養分,化作自己的血肉和靈魂,對生活產生深刻的體驗和真實情感,直至成為一顆飽滿的種子,終有一天會破土而出。黑格爾認為,藝術家創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不是抽象的普泛觀念的富裕。其創作的材料是真實的外在景象,在豐富的生活中,畫家才能用具體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東西表現出來。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