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芳平
摘 要:寫作能力是中職學生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但因生源質量、教學觀念等原因,中職學校作文教學在塑造學生人格方面成效不明顯。新時期中職作文教學應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把學生培養成現代工匠為主要目標。本文圍繞培養學生作文基礎能力、思維方式、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探討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作文能力,促進學生養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人格精神。
關鍵詞:中職語文 作文 能力 人格精神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健全人格的養成。認清中職學校學生作文能力現狀,明晰教學目標,找準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對于增強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職學校作文教學的主要目標
作文從寫作類別看,主要有寫景、記事、議論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渠道,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以寫景類作文為例。寫景作文就是用語言文字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各種自然景物,具體地、生動地描繪出來,以此來烘托環境氣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襯托人物的心情,這類作文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又如記事類作文,敘述好一件事,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方面的內容寫清楚,以后進行復雜的敘事,就能做到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就能使交流對象明白你在敘述一件什么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工作中的溝通交往能力。再如議論類作文,議論文的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選用論據要具有典型性、新穎性,表述要精練、簡要,論證過程要把問題展開、論透,做到以理服人,抓好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在弘揚工匠精神的過程中,不僅要通過作文教育,為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二、作文教學在培養中職學校學生職業追求中的作用
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培育一批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在這一過程中,不可忽視作文教學對學生人格養成的重要作用。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期。筆者認為,文如其人,作文是一個人最具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應通過作文教學,將傳授專業技能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全面素質,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1.讓學生具備工匠期望
通過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對學習、生活、社會進行深入的觀察、感受、思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立足社會的“制勝法寶”是職業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塑造、培育學生的職業愿景,引導學生形成對職業技能的追求和堅守。
2.讓學生具備工匠素養
注重“人文合一”,把“嚴謹、敬業、執著、創新”的職業素養融入作文教學中,“人品”和“文品”相互促進,強化潛移默化的熏陶,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思想認識。
3.讓學生具備工匠情懷
順應《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求,突出愛國敬業的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胸懷家國的博大情懷,把自身發展與提升制造業水平結合起來,為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發揮作用。
三、提高中職學生作文能力的途徑
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規律,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作文中得到綜合體現。從中職學校作文教學的特點來看,要從細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實處著力,發揮作文在培養現代工匠中的作用。
1.閱讀經典,積微成著,讓學生基礎更加扎實
提升作文水平,源于扎實的基礎。說到底就是要多讀書,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逐漸形成能力,筑就堅實的基礎。
(1)多閱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每學期制訂閱讀計劃,精選教材中的經典范文、古今中外的優秀名著和優秀篇章,例如推薦《陋室銘》《六國論》《品質》《我有一個夢想》等佳作,讓學生利用每周早讀課進行誦讀;推薦名家作品,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2)多摘錄。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每周一上交,養成良好習慣。鼓勵學生把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好段背誦下來,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用詞的精準,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語言的美妙。在摘錄中逐步積累寫作素材、實現寫作能力的提高。
(3)多爭鳴。提倡學生們在閱讀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談認識、講體會,每周安排4~5人進行課堂交流,倒逼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進行思考、梳理、歸納,激發學生的思想火花,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借鑒、拓寬思路。學生在讀中積累、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將那些名家名篇的內在魅力——或愛國、或憂民、或志趣高潔、或秉承追求卓越品質的匠人精神充分挖掘出來,這樣就極大地豐富了寫作素材。
2.錘煉細心,一絲不茍,讓學生思維更加縝密
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關注生活細節,采擷思想的浪花,并在寫作訓練中嘗試、強化,使細節生動起來,使作文跟上時代步伐。
(1)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細節。 好的作文是作者獨特的生活體驗,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筆者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發現別樣的風景。例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社區志愿者活動。在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后,筆者布置“我的一次志愿者經歷”,讓學生寫活動后的感悟。有位學生寫了篇題目為《彎彎腰,撿起道德的麥穗》的感想。他說,經歷過后才知道,原來為他人、為社會做點好事會讓喜悅感、滿足感充盈內心,即使這件好事在別人眼中也許微不足道,但卻讓他意識到了自己對社會而言是個有用的人,從此丟掉頹廢,專心學技能。
(2)引導學生關注思想細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寫作之泉才會源源不斷從筆端流出。例如在一次作文訓練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進入技校后,我要抓緊每分每秒認真上好每一堂專業課,只有技能學到手了,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才能賺到很多錢,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筆者看了作文后,感覺這位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追求目標,但過于物質化,所以筆者找到這位學生,告訴他學習技能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將來能立足社會生存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拓寬眼界,心懷他人、社會,從而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3)引導學生關注寫作細節。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筆者十分注意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對在立意、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個性的作文,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例如,在一次以《我的職業夢》為題的作文訓練中,一位學生夢想成為一位攝影師,用手中的攝像機拍出中國奧運健兒的精神,拍出中國的強大;去神奇的九寨溝、大慶油田,拍出祖國的美麗與富饒;與貧困孩子交朋友,拍出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學生用自己的個性語言展示了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筆者給予這樣的批語:你是一位具有家國情懷的男生,格局高遠,只要踏實做好眼前的每一步,夢想成真指日可待。
3.培養信心,持之以恒,讓學生人格更加健康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教師應當重視教育中的人格培養,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認識生活,展現自我風采,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1)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創造一個實現夢想和技能實踐的良好環境,引導學生自由地研究和探索。可以發揮校、企結合和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模式優勢,及時把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和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反映到作文教學中來,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深入鉆研,培養他們在技能上的自主思路和想法,突破原有框框的束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社會化發展。中職階段是學生向社會化轉變的準備階段。在作文訓練中,引導學生體驗身邊的父母恩、師生情、同學義,體驗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集體榮譽感、道德感等社會性情感因素。教師可以設計《我給老師畫張像》《我終于原諒了他》《實習生活之感悟》等命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對學生之間合作交往、參與班級活動等實踐中獲得的情感認識,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加強思考總結,進行整合提煉表達。這些都能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為學生明晰今后的職業方向。
(3)支持學生團隊化協作。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合作學習是課堂學習的最佳情景。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協作作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材料所給信息確定作文主題、框架結構和主要素材,鼓勵學生把握每一次討論的機會,對那些不善言辭的學生,鼓勵他們克服膽怯,在討論中亮明自己的觀點。如對當前社會熱點的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從事件本身思考,有的從社會主流意識方面切入等等。在討論中做到師生聯動、生生互動、全員參與,在學生思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在群體中進行活動的能力。
總之,筆者認為,只要善于積累,精于觀察,深于感悟,勤于動筆,便會對寫作產生興趣并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感恩之心,將產業、行業、企業和職業對從業者的素養要求融入專業教育過程中,不斷培植文化底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曉純.提高中職作文教學質量的措施[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2(6).
[2]李再林.淺議如何將教學生作文與教學生做人結合起來[J].新課程學習,2010(4).
(作者單位: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