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能權
高校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傳統工藝原生地共建工作站。依托工作站,高校可從數字化傳承保護、文化研究、創新研發、社會培訓、展示展銷與傳播推廣、師生寫生實訓與文化調研等方面著手,推進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這種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工作站模式,不僅能促進高校更好地履行“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傳播文化”等院校職能,而且將促進傳統工藝原生地的經濟文化發展。
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門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鼓勵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設立工作站”。為此,國內一些高校開始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的新思路、新途徑,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傳統工藝原生地共建工作站。
依托工作站,高校可從數字化傳承保護、文化研究、創新研發、社會培訓、展示展銷與傳播推廣、師生寫生實訓與文化調研等方面著手,推進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助推區域經濟文化發展。
一、數字化傳承保護
高校發揮專業與師資優勢,組建專門的傳統工藝保護研究團隊,進行田野調查,挖掘整理傳統工藝的工序流程、技藝要訣、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等,編撰圖文專著等,并通過動態網站、交互動畫、電子書、視頻、數字化圖片等形式建立相關傳統工藝的數字化臺賬,全面記錄和保存當地的原真文化,為藝人立傳,為民族存藝,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
二、文化研究
工作站定期舉辦“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搭建文化藝術交流與學術研討的平臺,邀請工藝美術大師、設計師、藝術家、企業家、名校名師等參與研討,獻計獻策,為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提供新的科學依據、新的市場導向、新的藝術思潮、新的創作方向。
高校組織教師申報校級、省級和國家級課題、項目,深入開展傳統工藝專題研究,為傳統工藝的“靜態保護,活態傳承”、傳承人培養、創新產品開發、區域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撐。
三、創新研發
高校發揮專業和人才優勢,將工作站所在地政府統籌布局文化創意產業急需解決的難題、區域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瓶頸、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等設為主攻方向,將傳統工藝的傳承創新融入教師創作設計和學生課程學習中,在繼承傳統工藝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語言和時尚審美元素,成系列開發具有民族特色、時尚氣息、較高藝術品位和較高附加值的創新設計作品。例如,針對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傳統工藝,可研發侗錦高端定制服飾、侗錦家紡產品,具有侗族文化元素的家居裝飾品、家具產品、民俗紀念品等旅游產品,具有通道風味的包裝設計、印刷品設計、網站設計等平面設計作品,融入侗族元素的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等。
創新設計成果在工作站進行少量的生產孵化,主要與當地傳統工藝大師等藝人及相關企業、作坊等合作,由當地生產制作,實現創新創意設計成果的商品轉化,并逐步形成品牌效益。
這種生產性保護模式,既達到傳統工藝活態傳承、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目標,又引領當地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建設步入新領地,并助推區域文化旅游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四、社會培訓
工作站每年聘請傳統工藝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知名設計師、知名藝術家、學校骨干教師等擔任培訓師,舉辦四類培訓,提高民間藝人的傳承能力和當地人群的就業能力,為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提供社會土壤和人才支撐。
一是民間藝人培訓。開闊民間藝人傳承視野,著力培訓藝術素養、審美能力、設計理念、融合創新能力等,打造技藝兼工的民間藝人群體,提高傳承群體的傳承能力和傳承質量。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為當地剩余勞動力舉辦傳統工藝培訓班,按傳統工藝的工序流程實施教學,使受訓者掌握當地傳統技藝,提升就業能力。三是社會愛好者培訓。通過專家宣講和現場體驗等方式,使受訓者領略傳統工藝文化的魅力,促進工藝文化的宣傳推廣。四是藝術設計工作者、學生培訓。著重培養受訓者基本掌握傳統技藝、獲得提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和藝術元素進行設計創作的方法、技巧等,使受訓者提升藝術創作水平,服務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
五、展示展銷與宣傳推廣
高校研發的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具有較高藝術品位的創新設計作品,通過工作站、展會和網絡等進行展示展銷,將產品變為商品,帶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展會、網絡等多種渠道傳播、推廣優秀工藝文化,對內,使當地民眾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外,提升傳統工藝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民族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傳承和弘揚。
一是工作站展示展銷。工作站設有大型的展示展銷廳,展示展銷高校師生創作的系列創新作品。同時,引入當地企業、大師、傳承人的創新產品,提供代展、代銷服務。二是展會展示展銷與宣傳推廣。高校通過畢業設計展示開放周、工藝美術品博覽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文博會等展會活動,在學校、長沙、深圳、北京等地展示展銷師生、大師、傳承人的創新作品,宣傳推廣優秀傳統工藝文化。三是網絡展示展銷與宣傳推廣。第一,利用師生已有的網店展示展銷和宣傳推廣,第二,專門研發侗族傳統工藝創新產品銷售APP和微信公眾號,對工作站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工藝產品和文化旅游等進行包裝、策劃、推廣,開展產品在線銷售,提升產品銷量。四是利用電視、期刊、雜志等進行傳播推廣。
六、師生寫生實訓與文化調研
工作站為學生進行校外寫生、開展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課程實訓與創作、師生進行傳統工藝文化調研等提供駐地,服務高校人才培養和教研科研工作。同時,它也將為全國其他院校教師、各地藝術工作者開展傳統工藝文化調研提供支持,打造藝術設計和工藝美術創作、教研科研的交流中心。
綜上所述,高校依托校地共建的原生地工作站,深入推進當地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高校將更好地履行“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傳播文化”等院校職能,促進學校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切實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同時,將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助推民族優秀文化發揚光大,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發展。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湘西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雙驅五維路徑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XJK016BZY012)、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侗族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編號:16C054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