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韋儒
摘要:本文以近幾年我國優秀的生態紀錄片為例,分別從自然美、意境美、和諧美三方面闡述它們具備的審美特性。在媒體融合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很多傳統媒體均開始嘗試全媒體轉型,制作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因此,生態紀錄片在生產與傳播方面也面臨重大變革。我國生態紀錄片中審美特性與文化品位的增強、生產與傳播方式的變革,勢必為生態紀錄片的發展帶來重要契機。
關鍵詞:生態紀錄片 審美特性 生產 傳播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123-03
生態文明是舉國人民共同的對自身環境的期盼。生態紀錄片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它們以唯美又現實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并且逐漸受大眾歡迎與認可。下面以我國生態紀錄片的審美特性與生產傳播的變革來研究近些年我國生態紀錄片的發展。
一、創作內容審美特性的增強
全媒體語境下,人們不僅僅需要從生態紀錄片中看到大自然的美麗、真實的社會發展狀況,還希望從中得到藝術文化的熏陶。我國古代唯物色彩的藝術觀既強調藝術對客觀生活的反映,要求藝術作品“顯現真實”“不參虛妄”,又強調主觀對藝術的作用,如王夫之所說的“即景會心”“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①西方藝術大師培根說:“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藝術美“乃是靈魂與自然一致所產生的結果”。②這都既說明了人的主觀作用,又強調人在面對同一客觀景物時,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反映。當下生態紀錄片的創作內容要在傳播自然美的基礎上,賦予藝術文化之美、意境美等更高超的審美境界,滿足處于全媒體語境下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知識水平的受眾。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當今生態紀錄片最本性的表現。隨著攝影攝像技術的高度發展,生態紀錄片的畫面內容高清、唯美、精致,是在第一時間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表現形式。大型生態類紀錄片《森林之歌》《美麗中國》《第三極》《我們誕生在中國》《航拍中國》等,它們用自然真實的影像畫面書寫了一部部美麗中國的詩意畫卷。《森林之歌》的《綠色版圖》這一集中,在視覺語言方面,影像資料的客觀性、原真性特別強,還原了自然的、逼真的大森林環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影片遴選了森林中的典型植物和與之相關的動物,例如秦嶺和秦嶺四寶,把動物與森林的密切關系通過一幀幀自然、客觀的畫面表現出來,讓人深切體會到自然中萬物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同時還賦予人們美的享受。在聽覺語言方面,影片也選用了與該地區文化藝術背景相匹配的音樂,從而達到聲畫統一的藝術境界。例如,在介紹大森林中的胡楊樹時,響起的背景音樂具有新疆音樂風格,這就做到了當地真實影像畫面與特色音樂的緊密契合,能讓受眾從視聽兩方面加強對當地自然環境與文化藝術的深遠向往。紀錄片《森林之歌》唯美的畫面詮釋了大自然真實、美麗、和諧的情景,悅耳的同期聲傳達了大自然最動聽的聲音。所有表現元素以最佳的配合度,向世人演繹了一曲動聽的“森林之歌”。
(二)意境美
意境,是我國古典美學傳統的一個重要范疇。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藝術作品應達到意與境、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一,既強調藝術對客觀生活的忠實,也強調主觀對藝術的作用。③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④唐人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⑤它們都在強調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生態類紀錄片中,創作者為了表達思想情感通常會用客觀、真實影像畫面來傳達意境之美,融哲理或智慧于客觀的景物中。紀錄片《第三極》的《上善之水》開始處用24個鏡頭介紹印度人來到普蘭神山圣湖的場面,第8、14、16、19、22個鏡頭都是介紹普蘭圣湖圣潔、唯美的畫面,猶如一幅幅色彩自然、絢爛的油畫呈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心靈的凈化與洗禮的作用。其中一位坐在車里的印度婦女激動的流下了淚水;一位男子下車后,攝像師用特寫鏡頭拍攝了該男子雙手接觸清澈的湖面,浸潤在圣潔的湖水中。面對大自然饋贈給人們的美麗、浩瀚、神奇景觀,人們躋身在此美景中,被它們美的魔力深深吸引與感化。不管人生之路是平坦或曲折的,在壯美的景觀面前,內心會充滿慰藉的舒適感與歡愉的情感。隨著美景美的延伸,人的心靈也得到美的延伸。在生態紀錄片中,很多精美的畫面背后潛藏著各種情感力量,需要受眾把客觀景象與自身主觀情感相結合,如此才能領略影像的意境之美。我國生態紀錄片創作內容應結合時下受眾的接受特點,融寫實與寫意畫面為一體,給人回味、思考的空間。
(三)和諧美
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的境界,在儒家思想中更多地是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在道家思想中,更多的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禪宗中更多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從個人到自然、社會、文化藝術甚至整個萬物世界,“和”無不貫通。“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是我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當下,生態紀錄片承載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宣揚與生態哲學思想的浸潤任務,意在引領大眾要保護生態,做到人與世間萬物的和諧相處。生態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畫面精美珍貴,故事感人、有吸引力。影片傳達了一種普世價值觀:人與動物一樣,有生存的競爭、有愛、有責任、有情感。人們要遵循自然的優勝劣汰法則、適應生存發展規律,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紀錄片《美麗中國》第三集中介紹了這樣一幕感人的場景。在物資極其缺乏的情況下,女尼依然手拿食物喂養國家野生保護動物——藏馬雞,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藏馬雞才平安度過了寒冷的冬季。那里的黑頸鶴可以在農民村舍或田地里自由的行走,農民很歡迎它們的到來。該片用一系列真實自然的影像畫面,告誡人們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因此,當下我國生態紀錄片創作內容在展現生態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應聯系人們的社會生活,全方面、深入地展現人與生態的關系。
二、生產與傳播方式的重大變革
在媒體融合的今天,很多傳統媒體均開始嘗試全媒體轉型,制作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創作選題與理念漸漸擺脫既有的精英化模式,開始重視媒體融合時代傳播的雙向互動、開放特性,制作和傳播適合媒體融合背景下受眾樂于接受的紀錄片。
(一)生產方式的嬗變
真實性、客觀性,這一紀錄片的特性使得人人可以成為創作主體。人們可以隨時拿起手機攝錄周邊的影像信息,然后利用影視后期非線性編輯軟件編輯成為一部完整的紀錄片作品。這就實現了紀錄片影像內容的豐富性和信息的及時性,從而涌現許多優秀的接地氣的紀錄片作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借助新媒體播放平臺,如互聯網各大視頻網站,如搜狐、優酷、騰訊視頻等設立的紀錄片頻道,以外包或購買版權的形式生產、傳播紀錄片。生態紀錄片的發展可以利用新媒體這一生產、傳播的重要渠道來擴大自身影響力,豐富自身發展脈絡。每個人不管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有生態符號。把周邊生態文明的縮影或生態問題的顯現若能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示,人們都會對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給予更大的關注。生態紀錄片的發展,不僅要繼續用好傳統媒體的生產、傳播平臺,更應該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性和規律去靈活調整紀錄片的形式,實現生態紀錄片內容生產的多元化,及時根據受眾的反饋,把握不同層次受眾的接受心理特點、審美趣味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二)傳播特性的變革
在全媒體語境下,首先,生態紀錄片的傳播范圍擴大和傳播對象的細化。媒介融合的強大影響力和傳播范圍打破了行業之間、區域、國家甚至世界的傳播壁壘,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可以雙向互動,互動也是一種傳播與不斷升級的過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當下新媒體的存在與發展逐漸成為受眾信息接受的第二大陣地,并且生態紀錄片的傳播對象會逐漸細化。年輕的受眾喜歡用手機這一新媒體方式來接受信息,即時性與互動性非常強,有利于生態紀錄片發展得到及時的年輕受眾信息反饋,從而發展自身。如年輕受眾喜歡的微博、微信到現在的直播等新媒體方式,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層出不窮,將為我國生態紀錄片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大的“舞臺”,生態紀錄片的傳播影響力會進一步增大。其次,生態紀錄片的傳播渠道更廣。全媒體的融合,將極大擴展生態紀錄片的傳播渠道。除了電影、電視等傳統傳播渠道外,新興的媒體如視頻網站、各大網絡論壇、微博、微信、QQ、直播、移動客戶終端等,都可以對我國生態紀錄片進行傳播。視頻網站如搜狐視頻、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愛奇藝視頻等都有紀錄片專門的欄目。生態紀錄片的傳播營銷也可以充分利用各大視頻網站的移動客戶端進行花式營銷,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總結與展望
我國生態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受眾對象,創作不同形式的紀錄片。在當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中,更習慣以簡短鏡頭、快節奏音樂的視聽環境中接受信息,生態紀錄片的創作要依靠新媒體技術與互聯網的力量,一是打造形式多樣的紀錄片形式,二是要體現一定的思想內涵,具備審美特性,這樣才能使作品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面對傳播媒介的多樣化,我國生態紀錄片在堅守傳統媒介傳播領域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尋找或搭建創作、傳播平臺,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我國生態紀錄片得到發展,那么對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將起到重要的宣傳啟示作用,激勵人們采取實際行動保護家園。
注釋:
①轉引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78頁。
②轉引自陳志昂:《審美文化與電視藝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33頁。
③朱景和:《紀錄片創作》,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頁。
④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頁。
⑤轉引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81頁。
參考文獻:
[1]何蘇六.透視2015年新媒體紀錄片發展現狀[J].電視研究,2016,(03).
[2]仲呈祥.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J].藝術百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