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伯鋒
【摘要】長期以來,學生對初中政治的學習缺乏嚴重的阻礙了初中政治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增強教師的個人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建構“快樂”的教學方式;把握“快樂”學習的“度”等方面談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將快樂進行到底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快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062-02
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在認知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提出了快樂教學理念,新課標明確提出:“要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再以舊觀念、舊思想來進行教學,而是要認真學習課程理念,將全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落實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將教學與教育形勢結合起來,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要讓學生展開主動求知,經歷學習過程,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從而真正實現快樂學習,讓學生形成持久穩定的學習動力。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快樂學習,將快樂進行到底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增強教師的個人能力
首先,教師要有深厚知識功底,扎實教學基本功。快樂教學的前提是教師的人格吸引力,是教師立身之本,也是教師立言、立行之本。而人格魅力的核心就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一定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比如,我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觀看中央一套的新聞聯播,利用自己訂的《泉州晚報》、《半月談》和《福建教育雜志》等進行加強學習,學校也訂閱了幾分報紙和雜志結合著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己,這既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的需要,也是教師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扎實的基本功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知識的駕馭能力;一方面是對學生的駕馭能力。教師在掌握知識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駕馭能力的鍛煉,這樣才能使教師在課堂中將學生的積極的情緒調動起來,控制好課堂,做到有放有收,運用自如,我們的教學任務才會順利地完成。
其次,教師課前備課必須充分。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在學習中,這種準備就是“預習”。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踐者,教師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備課,是教師上課前必須的準備工作。它不是對原有教材的復制,也不是對教輔教參的照搬照抄,而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深入鉆研教材、精心分析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對課本知識的一個再學習過程;是尋求最佳教學方法,傳授知識的課堂藝術設計過程;是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知識點的重新構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創作過程。總之,它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進行的一個準備過程,也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鉆研教材是備好課的核心。 教師要吃透教材,把握教學大綱;搞好對教材的“再創作” ;閱讀參考材料,深化理解教材。了解學生是備好課的關鍵。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了解學生的知識實際包括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興趣、愛好和習慣等;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了解學生學習方法實際及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和個性差異等。研究教法、學法是備好課的有效途徑。俗話說:“方法正確,事半功倍”。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選擇靈活的學法能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當中,指導學生常用的學習方法有預習法、讀書法、復習法、圖解法等。總之,教師只有在備課中同時研究教法和學法才能達到教學內容條理化,課堂結構合理化,教學效果優質化。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和諧、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土壤”。和諧、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思想品德教師要更新角色觀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參與學生練習。思想品德教師在認定自身角色的同時,也扮演著學生知己與朋友的角色。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明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民主、平等、互動的關系,必須遵循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上思想品德的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教育教學活動,創設寬松、和諧的班級氣氛,縮小師生間心理距離,促進相互的理解與信任,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樂其道”,主動接受思想品德老師的指導與教育,增進個性發展。比如我班學生曾杰,學習基礎差,身體素質中等,好動,會不時在思想品德課上用手動動同學,有上進心卻持續時間短,如曇花一現。我有時很想生氣,很想不理他,但看到他那天真無呀的眼睛時,看到他甜甜地對我說:“老師好”時。我覺得千萬不能放棄他;我覺得千萬不能拋棄他。接下的日子里我有空就跟他聊聊,聊聊他的愛好,聊聊他的興趣。在思想品德課中,我會不時會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笑臉、一個贊許的護摸。對于他的點滴進步,即便是一點點,我也要毫不吝嗇地及時表揚他,讓他感到有一種成功的歡愉與滿足。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他變了,變得認真、努力了、變得喜歡我這位上思想品德課的老師了、變得喜歡我上的思想品德課了。可以說達到了“愛屋及烏”的效果。
三、建構“快樂”的教學方式
1.情境式引課,吸引學生注意力
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他打開一本書的時候,如果一開頭就平淡乏味,人云亦云,他是會不耐煩的把它扔向一旁的。同樣導課作為教學過程的開端,正如文章的開頭一樣,如果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就會成為無味的開場白,于是上課一開始便會出現了冷場,教師泛泛而談,學生則興趣索然。相反,別開生面,情趣盎然,新穎活潑,機敏巧妙的導課,則會像強大的磁場,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于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更多的采用情境式教學引課,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事物和現象,能讓學生更多的關注學習內容。比如在學習“我能行”這一節的內容的時候,首先讓學生講毛遂自薦的故事。因為是學生小學曾經學過的,學生可以講出來,而且初中生的表現欲比較強,很愛展示自己的能力。這樣學生就有興趣學習新內容了。
有時我會采用學生平時表現作為上課的情境,例如在講“自尊與虛榮”的時候我針對班上有的同學利用過生日請客比誰更有面子的真實例子材料來引課,學生感覺這樣的事情就在學生身邊甚至就在學生自己身上,想要認識這一現象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
2.列舉“快樂”的教學案例
在翟廣順老師編寫的《教學論》一書中,提出的中小學常用教學原則共有六點,而政治課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第六條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一條最重要的教學原則,是否認真貫徹這一原則,既關系到思想政治課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也關系到本門課程的活力和生命力。從現狀來看,教師也確實非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考試內容,都要聯系大量的社會現實尤其是時事熱點進行分析和討論。盡管很多教師自認為是在努力貫徹“理論聯系實際”,但是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仍然有很多人認為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空頭理論,不歡迎這一門課,使思想政治課教師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對此困境,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找到了適合自己適合學生適合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法,那就是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能力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它能夠創設一個良好的寬松的教學實踐情景,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有益處。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做了大量嘗試,實踐證明,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對社會負責》一課的“不負責任的后果及危害性”的教學時,當時爆發了三鹿育嬰奶粉事件爆發以及山西臨汾煤礦垮塌事件,我以新聞播報的形式,將三鹿奶粉事件作為導課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又以山西臨汾煤礦垮塌事件為具體分析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事件事件造成的原因、事件的后果、如何處理。事件的后果學生通過討論歸納出三點,即:(1)礦工的生命、人民財產的損失;(2)礦主受到道德譴責、社會輿論的唾罵;(3)礦主還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由此正好歸納出課本不負責任后果的答案。水到渠成,學生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總之,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實質上屬于研究性學習,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注入式為啟發式,使學生處于積極參與狀態,對于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
現代的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像結合為一體,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使得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從而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對初中政治學習的熱情。在初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教學中“死”的知識變“活”,“靜”的只是變“動”, 從而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下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課時,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劉翔在奧運會上勇奪奧運冠軍的這一精彩片段。雖然這個片段很短,但是畫面中劉翔透漏出的自尊與自信的精神卻是人震撼。這個片段極好的教育了同學們,讓同學們了解到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上,我們都應該充滿自信,更讓同學們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中國人的自信。
又例如,筆者在教授七年級政治《感受法律的尊嚴》這節課時,就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下的幾個片段,
片段一:在公園里一個老人牽著的狗咬傷了一個正在公園里玩的小孩。
片段二:播放了2004年2月13~15日震驚全國的大學生馬加爵殺人案。
馬加爵采用鐵錘打擊頭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將同寢4名同學殺害。畏罪潛逃,后在三亞被捕。
通過多媒體播放的這兩個片段,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
(1)公園里,那位老人的行為我們可以稱之為犯罪嗎?為什么,說出你的理由。
(2)馬加爵的行為構成了犯罪嗎?如果構成了犯罪,那么我們應該對他判處怎么的刑罰?他應該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這樣,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出相關的案列,讓同學們對案列進行分析,在分析中產生疑惑,從而引出今天教學的重點內容——走進法律。這樣,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以動態的形式展示了案列的片段,再讓同學們結合案列進行討論,讓同學們在疑惑中,提高初中政治學習的熱情。
4.給予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的濃厚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學生樂于評價的關鍵”。正確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自動力,幫助他們開啟思維的閘門,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鼓舞他們積極向上的勇氣。正確的評價,能夠滿足學生內心自榮的需要,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學生將內在的需求外化為積極的行動,傳統的評價機制下,以一張考卷的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導致學生輕視學習過程,只看重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行為上也就表現為平時不太注意課堂學習,只有到了考試即將來臨時,臨時抱佛腳,這種典型的應試思想與思想品德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結合了平時教學的一些經驗,把對學生的考核分成兩部分:平時成績占20%和卷面成績占80%,平時成績主要考核范圍包括課前準備、課堂發言、課堂紀律和作業完成、課堂質疑等幾項,視學生的情況記錄入《學生常規成績量化表》讓學生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的每個行為,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要把握快樂學習的“度”
1.切記對“快樂”教學的適度把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注意的發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興趣為條件,而興趣對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學生主動性具有支持作用。所以快樂教學不能過度。因為即使是感興趣的東西,如果長時間刺激,也容易使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或轉入抑制狀態,造成疲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讓多媒體與其他教學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證學生注意力的穩定。如果“快樂”無度,不注意對“快樂”的及時引導和控制,結果“快樂”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導致教學失控,所以要切記對“快樂”教學的適度把握。
2. 注意“快樂”后的引導,防止學生樂不思學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力求避免形式主義,要遵循學生思維規律,把著眼點放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來。教學內容要符合新課標要求,力求準確到位,又要準確把握教材;既要細心觀察,逐步引導學生,還要通過控制教學活動,并能靈活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有時候,“快樂”的案例是舉了,但由于老師沒有加以恰當引導和延伸,結果使得學生樂不思學,沒能及時把“快樂”轉化為學習的動機。
3.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苦樂觀
快樂有三種形式,第一是過程快樂,結果也快樂;第二是過程雖然艱辛,但因為有收獲也會獲得成功的喜悅;第三是雖然過程快樂,但因活動沒有價值,便產生懊悔。因此,要把快樂教育和勤奮教育結合起來。實踐證明,在學生承受范圍內,越是通過艱苦努力獲得的成功,快樂程度會越高,反之,則索然無味。
總之,快樂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但是在實施快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教學效果,反而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而作一名教師,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能夠很好地使用“快樂教學”,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總結,這樣才能對快樂教學進行充分的了解,能夠靈活地運用“快樂教學”來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
[2]斯賓塞.《快樂教育》.
[3]《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陶行知現代教育文選》.嘉興市陶行知研究會編.
[5]《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年第9、12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年第5期.
[7]高桂英.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J].實效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