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梅
【摘要】傳統的講述法是指教師用口頭語言直接向學生描繪事例、論證事理的一種傳授知識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師的敘述和說明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它是最通用、最簡便,而且在時間上也是最經濟的教學法。其方式是由教師講述、學生靜聽。教師利用這種方法,向學生講述故事,講解教材,使學生明白道理。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146-02
新型講述法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在初步閱讀文本(小組合作或個人自學)的前提下,運用特定的媒介向所有師生講述小組合作或個人學習的收獲,其余學生對講述的學生的初步閱讀成果進行評點、討論甚至質疑,在評價的過程中引起對問題的思辨,探索知識的本質或定律,實現知識的建構,從而在中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順利完成學習的任務。它的每個環節的基本流程是初步閱讀、講述點評、梳理小結。以下試結合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4課《古代詩詞三首》中《木蘭詩》的教學經歷,談談講述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初步閱讀形成了原始學習成果
初步閱讀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下開展的自學或小組合作學習。閱讀、感知、小組討論、交流、實驗、整理、嘗試等都是初步閱讀的基本形式。在初步閱讀時,教師起主導的作用,就是要求教師將課堂教學的目標以初步閱讀任務的表現形式布置給學生。對學生初步閱讀的達成情況,教師要通過檢查達到心中有數并做好適當的記錄。如果設計的任務對學生來說有些難度,教師就應提供適當的輔助資料,如設計一個情境、舉出一些范例、鏈接有關背景資料等,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達成初步閱讀的目標。教學《木蘭詩》一課時,我給學生設計了如下四個初步閱讀的任務:
任務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將生字詞的音義直接寫在書上。
任務二:試著口頭講述本文的故事。
任務三:圈點批注:在文中畫出反映木蘭可貴品質的重點詞句,并在旁邊批注木蘭的性格品質特征。示例:由句子“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可以看出木蘭熱愛勞動、孝順老人的美好品德。
任務四:圈點批注:賞析本文精美的語言。
二、講述點評突顯了主要知識要領
講述點評是展出、評點、評價、質疑、討論初步閱讀的成果,在講述中實現知識建構,是學習的核心階段。講述的學習成果必須具有代表性。古希臘哲人曾經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學生并不是把別人的知識從外界生硬地搬到自己的記憶中,而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來建構自己新的知識體系。
講述點評階段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其實就扮演一個小老師的角色,要充滿自信地走上講臺,講述自己在初步閱讀中收獲的成果并聆聽其他學生的評價,自己還要適時做出回應。做在臺下的學生要認真傾聽臺上展示的學生的發言,傾聽完畢后再作補充和糾正。有講述才有評價,評價后可以再有講述。學生就是在不間斷的講述點評、點評講述的對話中,將大家的思考串聯起來,激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實現對文本理解、對知識建構的多元化體系。
學生講述的初步閱讀成果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那么怎么樣才能把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初步閱讀成果拿出來講述呢?對于在課前布置的預習作業,教師可通過課前把預習作業收起來簡單的批閱,哪怕是寫在課本上的,同樣可以把課本收起來了解作業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隨時做好記錄,確定講述什么、誰來講述、怎么講述。對于課堂中的學習小組討論后再講述的環節,教師要適時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做好簡單的記錄,然后再決定講述的相關事項。
比如我在教學《木蘭詩》這一課,在“知其故事美”這一登臺講述故事的活動環節中,在課前我預先向語文老師了解了一下班里善于講述故事的學生名單,做到了心里有數,在課堂上雖有很多位學生高高的舉起了手,但我怕出現萬一講述不成功的情形而影響了整堂課的授課,我還是從眾多的學生中挑選了在語文老師所列名單之內的一位名叫劉鑫宇的男同學,剛好他也正高高得舉著手,只見他大步流星地走到講臺前,聲情并茂的朗誦起來:“唧唧復唧唧……”。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他有沒有聽錯,明明是講故事,怎么來朗誦了?真想立即讓他止住,但看他朗誦得那么專注投入,只好先等等再說。他朗誦完第一小節,馬上嘆了口氣,問了一句:“唉,木蘭姑娘為什么要嘆息呢?”奧,好家伙!原來他是把朗誦和講故事結合了起來。幸虧我沒打斷他的朗誦,我暗暗為自己感到慶幸!勤業中學的學生原來有他們自己的個性化的設想啊!在講故事中,他不時的穿插朗誦,對一些擬聲詞如“啾啾”“霍霍”等,他表演得非常到位,贏來了全班同學及聽課老師的熱烈的掌聲。課后想想:這堂課的順利達標,多虧了這位小表演家給大家帶來的驚喜!可見教師對初步閱讀情況的了解有多么地重要。
三、梳理小結構建了課堂知識體系
梳理小結階段是梳理鞏固已學的知識階段。在教師的主導提示下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梳理、簡短小結和鞏固深化,可以形成圖式。梳理的過程可以包括口頭總結、書面反饋、畫思維導圖式、筆頭檢測等,檢測之后還可以進行再次講述點評。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科學地告訴我們,減少遺忘最科學的方法就是適時記憶鞏固。即時梳理小結正是根據這一規律科學地提出來的。課堂上需要留有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做即時的鞏固和記憶,這樣才能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而清晰地把握。至于梳理小結階段什么時候進行,一堂課進行幾次,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而定。在《木蘭詩》一課的教學中,我賞析完課文的語言特色后,安排了一個梳理小結的環節。
師:大家總結一下,這首民歌美在何處?
生1:美在它敘事的完整。從一開始木蘭為什么要去出征,講到她出征完了以后回到家鄉見到親人。還美在句式,長短句的使用十分到位,誰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2:還美在修辭。用了很多的修辭手法使文章十分生動。大家還有什補充的嗎?
生3:還美在木蘭的形象。木蘭是一個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的女子。
……
在新型講述法課堂上,學生踴躍發言,大膽自信,口頭表達自然流暢,教學的重點環節在學生的“你一言我一語”中迎刃而解。這樣的課堂充分激發了中學生天生就具備的學習的潛在能力,使學生保持著青少年的天真和活潑,讓他們這種活潑和天真的天性在課堂上得到自然的延續和流淌,揚起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本來就具有的好學、上進的精神品質,讓學習變得愉悅和積極。真正落實了“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和全員參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