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新龍+唐立飛
隨著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浙江省根據實際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這意味著一場醞釀已久的高考改革與高中教學改革拉開帷幕。
高考改革后,除了語文、數學、英語3門必考科目外,學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選考科目,計入高考總分。由于學生對科目的選擇和學考選考的選擇問題,作為“七選三”的地理學科必然要實行走班制,那該如何更好地實現選課走班?
一、學科視角,追求有指導的選課走班
學生選什么科目,直接影響大學的專業錄取和今后的職業方向,因此指導學生選課十分關鍵。作為學科教師,既不能為擴大學科地位盲目“圈人”,也不能無所作為讓學生對學科對應專業、職業方向一頭霧水。
1.編寫《生涯規劃學科指導手冊》
學生選擇學考和選考科目的時間,一般是在高一下學期。這一階段,自然地理部分的學習已經結束,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部分才剛開始涉及。若沒有給學生完整地介紹學科體系,他們很可能以為地理僅僅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此外,學科與大學專業聯系緊密,地理學科能對應讀哪些專業,在未來可以從事哪些相關職業等問題,也需要教師做相應的指導。
除了學校層面開設的生涯規劃課程外,我們也編寫了《生涯規劃學科指導手冊》,幫助學生具體了解“學科—專業—職業”的聯系,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大學的專業架構和社會職業范疇,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
2.開展“學科—專業—職業”體驗活動
要想讓學生在高一階段進行“七選三”的選擇,“七選三”的學科必須全面展示自身特色和內涵,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學科。
學校會在每年5月舉辦“學科展示月”專場,我們抓住這一機遇,開展了“地理活動月”系列活動。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活動月”的安排,力求加大與新高考的結合。在校內活動上,注重展現學科特色,舉辦地理板圖板畫比賽、環保海報設計比賽等活動,同時邀請大學地理相關專業教師走進中學,進行專業解讀和生涯規劃指導;在校外活動上,充分利用社區、家長及其他社會資源,聯系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各類“職業體驗”社會實踐活動,如走進大學課堂、參觀海寧垃圾焚燒廠和杭嘉湖南排工程等。
二、學科視角,追求有秩序的
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中,教師抱怨最多的是教學秩序太過凌亂,認為走班教學和教學質量是一個矛盾的選擇。那如何讓走班教學更有秩序?
1.實行“教師—課代表—小組長”
管理制
一個走班班級有來自多個行政班級的學生,于是收發作業成為走班教學教師最頭疼的一個事情。常見的解決方法,一是課堂當堂講練,會浪費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二是課代表在行政班挨個收發作業,也容易造成作業拖拉和丟失。為此,我們采用“教師—課代表—小組長”三級管理體系,每個走班班級設有一名課代表,再從不同行政班的學生中,每班選出一名小組長。小組長收發行政班作業,對課代表負責。
2.編制《走班記錄本》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但現實的情況是,走班教學管理中的許多情況難以納入學校管理體系。走班班級沒有資格以集體名義參加運動會、文藝演出而獲得表揚,不會因班風、學風不端而受到批評,似乎呈現在師生面前的只有成績,許多班級管理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從行政班教學向走班教學的轉型,需要轉變的遠不只是課堂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撐走班教學的管理機制和責任體制。
因此,我們印制了《走班記錄本》,進行走班班級情況的記錄,記錄內容包括班級成績、走班班規、學習目標、獎懲情況等。《走班記錄本》不僅有利于走班教學管理,還能保留學科走班的點滴記憶,是學科情感的集中表達。
三、學科視角,追求有溫度的走班教學
與傳統的行政班相比,走班班級往往缺乏班級凝聚力。如何提升走班班級的凝聚力?一個行政班級具備哪些要素,走班班級也應具備,因為有凝聚力的班級才有溫度。
1.推行“導師制”
行政班中,班主任是學生生活、情感和其他心理問題的導師。走班班級中,任課教師是教學班的核心,是教學班中教學、紀律、財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是一崗雙責,既要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又要承擔對所任走班班級學生管理、方法指導、情感引領的責任。
因此,學校在走班教學中實行學科教師“導師制”。我們地理組在學校要求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規則。課堂上,提倡“四多原則”:多點名、多表揚、多點幽默、多分享點“隱私”;每周課堂教學中抽出10分鐘進行師生情感對話;每周跟至少一名學生進行深入訪問交談……用細節拉近師生、生生的距離,營造寬松、融洽的班級氛圍,將德育和學科教學相結合。
2.開展班級文化建設
為了增強班級凝聚力,地理組組織每個班取班名、制班規、定目標、拍合影;在學校櫥窗開設了“地理之窗”,展示地理走班班級風采。班名的選擇體現學科特色,表達對學科的理解;教學目標的設置主要是成績目標,因為走班班級比較的主要還是在成績層面。
在走班課堂上,我們采取學生座位定期固定制度,編制座位表,方便熟悉學生和進行點名。課堂形式上,開展小組合作,鼓勵不同行政班學生組合交流;定期開展課堂游戲,讓學生彼此認識和熟悉。而且,每個走班班級會建立QQ群,分享教學資源,開展師生互動活動。
四、學科視角,追求有特色的
走班教學
如何讓選考學科在校內有地位,關鍵是學科教學有質量,核心是學科教學有特色。當學生普遍把就讀學校的學科教學實力作為一個選擇標準時,特定的某個學科或幾個學科就會成為學校的主導學科,慢慢地演變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1.探索學科教學特色
在近年來的教學中,我們開展了“五環雙本”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實踐,開通網絡課堂,開發選修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利用新媒體傳播地理知識,構成多元開放的教學形態,確定了“面向生活、面向實踐、面向未來”的地理組教學特色。尤其是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踐,通過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將走班學生與地理學科聯系起來。
2.培養有特色的學科教師
培育有特色的學科,需要有特色的教師給予支撐;培養個性化的學生,需要個性化的教師來引領。倘若一所學校沒有一批富有教學特色的教師,學校辦出特色就會失去動力。
我們通過集中培訓、在職進修、專題研究、專家講學、異地取經、觀摩示范、評比競賽、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等形式和渠道來提高教師的素質,造就一種良好的競爭氛圍,讓一批具有教學特色的教師脫穎而出。徐水清老師的板圖板畫繪制、黎新龍老師的學案編制、潘仁吉老師的微課制作、孫月飛老師的新媒體傳播等,都各具特色。
五、學科視角,追求有評價的
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的效果如何、方向怎樣,需要依靠教學評價。走班教學中,師生共處時間少,共同進行的又是單一學科教學,因此教學評價往往存在單薄、單一的困境。
1.開通網絡評價平臺
新課程倡導學生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我們不但制作了《走班記錄本》,還建立了專門的網絡評價平臺,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修習情況、個性特長發展情況記入學生成長記錄,形成一個對學生相對客觀、全面的評價,實現教學與評價的一體化。
2.制作學科學習報告單
期末報告單上,學科表現總是只有一個冷冰冰的分數,無法體現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狀態。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學科學習情況,我們制作了“學科學習報告單”。報告單不是只有成績的“成績報告單”,也不是過度攬下責任的“素質報告單”,而是對學習狀況負責的“學習報告單”。它既包括課堂表現又包括學習能力,既包括必修課堂又包括選修課堂、網絡課堂,既包括自我評價又包括家長和教師的評價。
當然,僅憑學科組的一己之力,難以形成高質量的走班教學。它需要學校、年級、行政班級、學科組及學校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周彬曾說:讓學生選擇學科,最后淘汰的是學科教研組,教研組可以在組織學習中實現重構。從學科視角思考選課走班,是學科的需要、學生的需要、學校的需要。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寧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