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寧
“父母都就讀于北師大,父親畢業后留校任教,所以很大程度上受他們的影響。”
從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的教師氛圍到家庭的小環境,祖平順理成章地成為教師,現在看來當初的決定甚至有點兒草率。要問后不后悔,祖平用成績做了最好的回答。
在北師大二附中教學的第9年,祖平被評為“北京市中青年市級骨干教師”;由她擔任班主任的高三(5)班,在2003年榮獲北京市“優秀班集體”稱號;截至今年,祖平共培養出3位北京市文科狀元;在市級政治課論文評選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句號畫在出乎意料的地方
1992年,祖平調到北師大二附中任教,而且還是高中部,從教材熟稔的初中一下子到了幾乎陌生的高中,跨度不小。從此,“高考”成為懸在她心頭的石頭。
“在工作上,我習慣給自己定小目標,然后把目標一個個提高,爭取做到極致。”三年下來,祖平教的理科班順利畢業。緊跟著,又一個挑戰來了。
1995年,二附中恢復文科實驗班,這是全國第一個得到市級教委批準、國家教育部認可的文科實驗班,是二附中“老文科班”的延續。最早創辦于1963年的文科實驗班是全國的特色班級。復辦的文科實驗班提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文科預備人才”的目標,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被譽為中學文科“京師第一班”。這其中,少不了祖平的貢獻。
祖平接手了復辦不久的文科實驗班,并先后帶出閻天、朱竹、蔡雨玹三位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祖平信心滿滿地想在退休前再帶出一位狀元,沒想到,學校交給她一個“燙手的山芋”——接手普通文科班。
“一般來講,在二附中誰也不愿意挑‘普文這個重擔,因為不太能看到成績。學生來源復雜,絕大部分都是無奈之下才到這個班的,學習習慣不好,學習熱情不高。”
考慮到學校的用意,回想起剛入職時的狀況,祖平說“自己也不害怕了”,句號雖然畫在出乎意料的地方,但憑借幾十年的教學經歷,倒也能夠安然處之。經過一年多的培養,普文班有些學生已經能沖進年級前十名,這是之前不曾有過的現象。
狀元養成攻略
如果說培養出一名狀元是偶然,那帶出三名狀元,就一定與教師的功勞分不開了。
閻天是祖平帶出的第一位狀元。自從高二發覺他是個“好苗子”后,祖平對他的平時表現就格外上心。關鍵節點“一模”閻天“慘淡收場”,祖平及時與閻天深入交談,幫助他找回了“勝不驕敗不餒”的平和心態。
對于另一位狀元蔡雨玹而言,政治老師祖平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雖然沒有擔任班主任,但祖平在高考前的最后兩個月,針對文綜科目,跟班上的每位同學都做了一次交流,根據每個人之前的成績對癥下藥,同學們也樂意與她分享內心的想法。“三模”后,平時數學較弱的蔡雨玹找到祖平,“她很沮喪地說‘老師我不行了,我就鼓勵她,不能因為偶然出現的一點問題就抹殺之前所有的努力。后來有同學來問問題,她就先離開了。”
祖平擔心蔡雨玹的狀態,第二天,便從班主任那里要到號碼,往她家里打了個電話。接到任課老師的電話,蔡雨玹非常意外,祖平說:“我怎么不能給你打電話?我不放心,怕你狀態不好,你非常有實力,要相信自己。”被一通電話激發的自信心,使得蔡雨玹在高考期間保持了非常好的狀態,最終取得文綜272分、數學150分的好成績。成為當年的文科狀元,蔡雨玹非常感恩,她說:“其實最后讓我超常發揮的那個人是祖老師。”
“非常學生”采用非常手段
如果說帶狀元難,那把問題學生培養成才,可謂難上加難,對于這類學生,祖平花了更多的心思。
肖明(化名)是祖平帶普通文科班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學生”,父母都是生意人,沒有經過中考的歷練,沒有北京學籍,要回到原籍參加高考。在掌握了復雜的情況后,祖平制定了“三步走”戰略——期中考試前定期給肖明制定目標,讓他慢慢建立能學好的信心;學期初去家訪,促使家庭及時配合學校的培養方案,形成連貫的學習氛圍;期中考試后再進行一次詳細談話,了解他心態的變化和遇到的問題。
“這個孩子變化特別大,一開始他不知道往哪方面使勁,具體的指導能讓他少走彎路。”一對一談話和家訪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也就成了祖平工作的常態。
祖平每次跟一名學生的交流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全班一共43名學生,一個學期四個月,要趕在期中考試前完成第一次交流,時間非常緊。有人建議她,兩三個人一起也行,祖平卻說:“這個不能打折扣,一對一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于是,每天下午五點成為祖平與學生固定的談心時間,六點半結束,有時延長到七點。
許多人羨慕教師這個職業,因為寒暑假可以放松休息。但對祖平而言,假期還要忙著家訪。有些學生住得遠,她就利用寒暑假去。祖平家訪有自己的原則:堅決不留下吃飯、堅決不約到咖啡館。“一吃飯就沒法工作了。”祖平說。
在電子通信發達的今天,祖平依舊堅持家訪這種傳統的形式。她說:“面對面的語言交流是最原始的,能夠盡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倒是省事了,但效果非常不好。”
用腳步丈量知識
在教育家顧明遠看來,二附中重建文科實驗班,為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文科人才,辦好的關鍵在教育理念。
祖平的培養方案與學校的初衷不謀而合,她對文科實驗班學生的期待,不僅僅是考個好大學這么簡單。祖平經常利用假期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將學習的空間從校內拓展到社會,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接觸現實、感受生活的機會。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幾年前去西北的吳起鎮,我們一起吃住在老鄉家,那個地方缺水,為了不給老鄉添麻煩,學生們就一擔一擔地自己挑水,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有深切感觸。”
在祖平的指導下,同學們關注到了當地存在的種種問題,并試圖通過研究尋找改良方案:有人發現農村女童失學情況嚴重,可能與重男輕女的偏見和教育資源不足有關;有人發現當地進行石油資源的開發,就向鎮政府提出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建議;有人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觀點給老鄉解釋“山東小尾寒羊在引入西北后紛紛死去”的現象;還有人和老鄉一起去自由市場賣玉米,親身感受價值規律對市場價格的作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書本上獲得的間接經驗遠不如親身實踐的直接經驗來得深刻。祖平正在為“普文班”爭取7月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她深知用腳步丈量出來的知識是多么持久和寶貴,她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這樣的經歷。
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像祖平這樣帶著學生全國跑的教育實踐方法,可謂中學教育的一股“清流”。祖平還經常去找理科的老師申請加課,給文科生加一點生物課、物理課,增強他們思考問題的邏輯性。
正是這種“不務正業”的教育理念,文科實驗班培養出了少年作家陳勵子、“世界環保大使”姚遠、世界文化遺產知識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高昂……
面對一些年輕教師的教學困惑,祖平常問“你跟學生交流了嗎?”“經常談話了嗎?”“對學生嚴格要求是對的,甚至是嚴厲地批評,但打一下要揉三下,你揉了嗎?”
如果沒有,那不行。
祖平常常告誡年輕教師:“進這一行要做好辛苦付出的準備,在崗位上要鉆研,要去發現教育的智慧,如果沒想明白就上手的話會很痛苦,一旦做就得做到極致。”
如果要用幾個詞來概括自己幾十年的教學心得,祖平說:那就是認真和堅持。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