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 要] 在城市旅游發展過程中,景區周邊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受所在地經濟發展、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治安管理、文化保護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程度等多方面的影響。通過對成都市武侯區的武侯祠、錦里旅游片區的周邊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調查后,發現城市景區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城市經濟受旅游業影響快速增長,但是生態環境與文化受到不良影響。應加強區域內的人流管控和基礎服務設施與社區建設,從“景點旅游”向“區域旅游”發展,促進居民與旅游業的融合,以解決居民生活與城市旅游發展中存在的沖突。
[關鍵詞] 城市熱門景區;社區居民;社會心理承載力;武侯祠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旅游業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增加稅收和促進就業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大量游客的進入也給目的地居民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些影響中,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負面的。作為旅游發展的重要利益主體,目的地居民的支持對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從居民旅游感知的角度出發,建立相關指標,進行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的探索,并為當地旅游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文獻綜述
承載力的概念最初產生于自然科學領域,用以表示一片區域在生態、社會等方面沒有遭到破壞的最初情況下,所能承載的最大極限叫承載力。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國家公園承載力進行了研究[1]。他們衡量游憩承載力的方法是把承載力分為生態承載力、實質/空間承載力、設施承載力、社會心理承載力四類。其中,社會心理承載力是以一個人的體驗作為評價的標準,由游客受到沖擊或干擾的體驗來評定游憩承載力。
O'Reilly[2](1986)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旅游承載力概念的兩個方面:一是旅游承載力是導致旅游者集體性空間移動現象衰弱之前的旅游發展程度;二是旅游承載力較大程度地從旅游地的居民角度思考,即是在當地居民或政府沒有受到旅游的負面影響之前的承載力,這也就是旅游心理承載力的一部分。
艾倫等人(Allenetal,1988)運用社會承載力理論探討了旅游發展程度與居民對社區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并指出,每一社區發展旅游都有一定限度,一旦旅游發展超越該地承載力,即會導致負面的社會、環境乃至生態影響[3],其研究結論證實了社會承載力理論,表明在初步發展或中等程度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受益較高[4],但是由于旅游向較高階段發展,居民態度有降低趨勢。
國內學者在研究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過程中,對旅游目的地的社會心理承載力也有涉及,如保繼剛、崔風軍、楊桂華、張博等人。張博建立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游客旅游活動的社會心理承載力情況考察指標體系,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數的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得出淺草寺周圍居民對旅游活動的社會心理承載力[5]。粱智,王碧舍從年齡、收入、性別、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區等5個方面對天津市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進行了均值比較。[6]
三、調查與數據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以三國文化和成都民俗文化為代表的武侯祠錦里旅游片區作為實例,問卷篩選對象限定為附近居民。調查問卷情況如下:分發問卷260份,回收問卷260份,有效問卷256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8.5%。采用社會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當地居民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一)樣本特征
(二)居民感知分析
發展旅游無可避免會對目的地居民產生影響,從類別范圍上說,這些影響指標可以分為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和文化風俗。這些影響指標都可能使居民產生心理反饋,從而其對旅游持有不同的態度。根據設定的指標設計問題,受訪者對每道問題的“非常贊同”、“贊同”、“一般”、“不贊同”和“非常不贊同”進行勾選。運用李克特量表法,從5-1進行賦分。對負面影響(在表格中為陰影的題項)則進行反向賦分,從“非常贊同”至“非常不贊同”賦分為1-5分。
利用SPSS19.O對問卷量表中4個子量表進行信度分析,除文化因素的子量表的Cronbach'salpha系數為0.732,其余系數均大于0.75,認為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可以接受。
統計表內各項因子的內部指標是對居民生活不同方面的描述,具有整體性和一致性,筆者認為不具有重要度的差異,視為其權重一致。因此,經濟影響、社會影響、生態環境影響和文化影響每部分的得分取內部各指標的算術平均值。
調查結果表明,居民對旅游帶來的經濟影響感知均值為4.05,標準差均值為0.79(見表2),產生了明顯的正面評價。由表可知,對旅游使當地就業機會增加明顯、使居民年均收入明顯增加兩項,居民感知均較為明顯,說明居民認同旅游的開展給當地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使其收入增加。居民感知最高的一項是旅游明顯促進本地經濟發展,說明居民明顯感知到旅游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旅游帶來的社會效益感知均值為3.03,標準差均值為0.922(見表3),旅游在這些方面不會造成特別強烈的正(負)向波動。由表可知,旅游使本地公共交通設施顯著改善、旅游使本地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改善,說明旅游促使當地的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居民感覺滿意。旅游使本地居民與當地政府或旅游開發公司更注重互助合作的居民感知均值超過3.6,感知程度最高,說明政府參與旅游的程度高,并且起到了促進作用。
旅游帶來的消極的、負面的社會影響(根據李克特量表的規則:反向賦值),以外來車輛增多,影響出行、當地公共設施(廁所等)變得擁擠、游客亂走亂踩,使土地受到破壞最為突出。總體來說,現居民感知到旅游帶來一定的負面社會效益。
數據結果顯示,居民對旅游帶來的生態環境干擾感知均值為2.47,標準差均值為1.05,(見表4)。該表中的項目為不利,故從“非常贊同”到“非常不贊同”反向賦值1-5分。由此可知,故他們已經感受到了旅游活動當地的生態環境對帶來的干擾。居民尤其感知到了空氣、河流的狀況變糟。
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旅游帶來的文化方面的沖擊感知均值為2.57,標準差均值為0.81(見表5)。由表可知,對使本地傳統文化資源(文化、藝術、名俗等)的開發商業化一項,居民感知尤為明顯。
(三)居民承載力分析
武侯區景區周邊居民對成都市的旅游業發展現狀的總體滿意度為3.69。周邊居民對旅游發展總體持支持態度。通過對居民在經濟影響、社會影響、生態環境影響和文化風俗影響等四個方面感知的對比和綜合分析后,可得出居民社會心理承載力的總體情況。居民對于旅游帶來的正面影響表示贊同,特別是在經濟影響方面。武侯區目前經濟受旅游業的帶動快速發展,居民在經濟方面,無論是居民收入提高、就業機會增加還是對經濟的總體感知,都表現明顯的樂觀、支持態度。
社會承載力理論表明在初步發展或中等程度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受到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并且旅游人數在旅游目的地承載范圍之內、對當地的社會負面影響未明顯體現,且未受到居民的重視。但是隨著旅游對當地的社會、生態、文化風俗習慣的持續性沖擊和不良影響漸漸不被當地居民所能容忍。即雖從表面上看居民對旅游發展持有積極的態度,但是對其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表示擔憂,實質其社會心理承載力己經受到一定沖擊。因此,對居民社會心理承載力應當引起重視并采取措施進行改進、調整和引導。
四、結論
(一)研究結論
1.武侯祠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影響對居民的心理承載力有較強的擴大作用
景區居民對經濟影響感知較高(4.05分),其中對“旅游明顯促進本地經濟發展”題項感知最高(4.35分),可見居民絕大多數都認同旅游對當地經濟帶來的貢獻。加之經濟影響是居民最為關心的一個方面,因此,武侯祠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影響對居民的心理承載力有較強的擴大作用,即其他條件不變時,居民可承受更多的游客數量和更大力度的旅游開發。旅游對景區所在市轄區的影響較大,在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幅和GDP、財政收入等方面都有體現。并且當地政府對公共財政的支出較大,也有利于當地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從而避免出現公共場所擁堵等問題,進而對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起到增強的正面作用。
2.武侯祠旅游帶來的社會影響對居民心理承載力作用不明顯
社會影響的總體居民感知度是3.03分。其中居民對公共設施的建設現狀表示一定程度的肯定,但同時“對外來車輛增多,影響了我們的出行”、“使當地公共設施(廁所等)變得擁擠”等題項感到干擾。也就是政府和企業有做出努力,但是區域內的生態(物理)承載力有限,不足以使居民感知發生改變,進而居民仍感受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對其生活的干擾。但不可否認,其中的公共基礎設施等影響對其起了一定程度緩解的作用。
3.武侯祠旅游帶來的生態影響對居民心理承載力有明顯的減弱作用
居民對生態環境評價較低(2.47分),一般來說,居民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感知較強烈時,他們就會想念最初的健康優美的生態環境,對環境質量向惡劣的方向發展產生恐懼感,同時將其癥結歸于旅游的開發和發展。在旅游影響更深的區域居民可能感受更明顯。進而,對生態環境破壞的不滿將使其對旅游發展產生抵觸情緒。
4.武侯祠旅游帶來的文化影響對居民心理承載力有明顯的減弱作用
居民對文化風俗等題項的影響評分較低(2.57分),說明居民認為旅游使本地傳統文化資源(文化、藝術、名俗等)的開發過度商業化(居民感知值1.8分)。居民對文化風俗習慣每一題項的評分都偏低,故旅游帶來的文化風俗影響對居民心理承載力有明顯的減弱作用。
(二)建議
1.加強區域內的人流管控和基礎服務設施建設
在政府的指導下,相關部門配合中,景區的管理公司可以嘗試推動景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區域內的相關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的工程,使景區的治安和基礎服務設施可以得到支持。例如:2015年武侯祠采用人流測量技術系統、無人機對景區人流進行了實時監控和應急管理,把人數控制在承載力范圍,進行常態化管理。從而在旺季時,提供臨時服務設施:醫療室、廁所等,使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提高。
2.進行社區建設,促進居民與旅游業的融合
2015年9-11月期間,武侯區休閑旅游人數占比超50%,在對外投資的宣傳和旅游推介會上,樹立區域的休閑旅游形象,融合當地景區自身的旅游特色:三國文化的標志、四川明末清初的傳統民俗文化。這使國內外游客對當地的文化具有認同,從而維護目的地居民與游客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選取部分社區進行相關旅游活動,例如:從周邊社區中選擇代表,在景區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使居民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從而擴大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
3.從“景點旅游”向“區域旅游”發展
景區的管理不僅要轉變旅游的發展思路,還要創新旅游的發展模式,思考將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區域旅游”轉變。其中,“區域”在實際的應用中,對于武侯祠的旅游發展,在政府的指導下,可以轉向整個武侯區至成都市的旅游發展,加強區域內各重要點的聯系。例如交通方面:不僅要考慮景點的可進入性,也要考慮一定區域內景點與景點之間聯系,使其產生聯動效用。宣傳方面:在景點的外圍,通過明顯的標示告知游客,其可選的另一個景區最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游玩線路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的對游客進行分流,緩解公共交通壓力,有利于增加居民的社會心理承載力。
[參 考 文 獻]
[1]王靜.青島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力初步研究[D].青島大學,2009.
[2]O'Reilly A M.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concepts and issues. Tourism Management ,1986.
[3]Allen L R, Long P T, Perdue R R.S Kieselbach.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8,26(1): 16-21.
[4]王莉,陸林.國外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研究綜述及啟示[J].旅游學刊,2005(3):87-93.
[5]張博.旅游目的地居民社會心理承載力研究——以日本東京都淺草寺為例[J].旅游學刊,2014(12):55-65.
[6]梁智,王碧舍.旅游目的地社會心理承載力的實證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6(9):1-8.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