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玉++武傳表
[摘 要] 鄉村旅游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推動城鎮物品經濟聚集,推動城鎮品牌化發展,促進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對鄉村旅游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推進鄉村旅游積極發展,有利于加強對鄉村旅游市場的監管等方面。遼寧省鄉村旅游對新型城鎮化的促動機制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提升機制、產業結構轉變機制、人口集聚機制、文化價值觀轉變機制等方面內容。遼寧省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近年鄉村旅游的發展,遼寧省已經建起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而且隨著單純的觀光旅游的發展,旅游業再次向更加多元化的模式發展。
[關鍵詞] 遼寧省;鄉村旅游;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facilit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new urbanization reflected in promoting urban economic aggreg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bran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The facili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rural tourism reflected in 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ctively,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The actuating mechanism mainly includes promoting infra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transformation. Liaoning province has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Liaoning province has built a road network 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Meanwhi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mple sightseeing, tourism has developed more diversified pattern.
Key words: Liaoning, rural tourism, urbanization, relationship, role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站在社會經濟時代發展的前沿,堅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狀況出發,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并不斷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隨著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也越來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無疑也將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動力。自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的城鎮化發展迅速并日臻完善,鄉村旅游業也同樣快速發展,并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旅游體系。相比之下,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程度都處在尚不完善的階段,所以仔細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促動關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原有的風貌之上,利用其獨有的自然資源、鄉土風光以及風俗人情等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旅游觀光的開發。鄉村旅游可以使來自不同城鎮,不同地區的游客更好的親近自然,體會到回歸自然的樂趣。除此之外,也會帶動整個鄉村的發展,解決鄉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尤其對那些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豐富,但工商業發展不足,農民收入低,村莊“空心化”嚴重的鄉村來說,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2007年,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最早得到提出,而其概念的正式確定是在十八大。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指使小城鎮、大中小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可以互相促進,共同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及和諧發展。它的核心是著眼于農民,覆蓋全農村,是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犧牲糧食和農業為代價的,真正做到城市和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體化與均等化,實現經濟共同發展,人民共同富裕。
二、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
(一)鄉村旅游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1.鄉村旅游推動城鎮物品經濟聚集。
旅游業作為典型的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其特點是綜合性強、關聯度大且產業鏈長。當今的旅游產業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它已經逐漸融入到許多其他的相關產業之中,共同構成泛旅游產業集群。旅游企業作為核心,吸引著大量的物品集聚,滿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種需要。根據供需理論,隨著旅游物品需求的增多,會自然而然的在城鎮中形成大量有關的團體、組織、研究機構以及供應商,對城鎮集聚產業、資金和人口等方面產生有力的推動。
2.鄉村旅游推動城鎮品牌化發展。
發展旅游業不僅僅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可以大力傳播當地文化,促進文化再生產的過程。一般旅游業的發展是要以當地的自然資源為依托的,但除此而外,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開發本地的獨有特色是更加有益于鄉村旅游的發展的。因為它可以更好的彰顯城市個性、增強地方性、擴大影響力。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其形式也是十分多種多樣,而“紅色文化”旅游這一類別正是做到了將其城市獨有的精神文化遺產同民俗風情很好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它特有的目的地品牌效應,推動城鎮向個性化、品牌化發展。
3.鄉村旅游促進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相比大力發展工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能耗過高等負面影響,發展旅游業則顯得更加環保與節約。旅游業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產業,與資源環境和人文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整合鄉村資源、推進生態旅游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完善。我們要積極引導當地村民以及游客樹立保護環境、生態旅游等意識,共同推進城鎮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對鄉村旅游的推動作用
(一)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核心—邊緣”理論認為:在區域發展中:發展核心,帶動邊緣,發展城鎮,帶動鄉村,從而促進鄉村城鎮化發展,這是區域發展的重要空間戰略舉措。以鄉村在內的周邊區域是城鎮發展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城鎮是區域經濟的活動中心,所以,旅游活動一般總是以城鎮為集散地和連結點。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可以使整個城鎮的各個功能都日臻完善,不斷拓寬產業門類,特別是與旅游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服務產業、休閑產業能夠獲得廣泛發展,進而能夠加快旅游產業鏈條廣泛延伸。
(二)新型城鎮化推進鄉村旅游積極發展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要想走好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就首先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堅持科學的態度,避免造成資源的破壞和浪費。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會對地區資源做出系統的規劃,注重城市品牌與特色建設,挖掘和保護地方文化設施和人文景觀。這樣更加有利于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品位,深化旅游層次,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對傳統的觀光型旅游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新型城鎮化利于加強對鄉村旅游市場的監管
過去由于許多鄉村地區交通不便利,通訊設施不完善,并不能很快的與當地政府或者監管部門取得很好的聯系。因此導致很多地方的旅游業監管力度不夠,不能得到最優的發展。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發展機制日益健全,政府與居民的距離也漸漸拉近了。現在,無論在哪里村民和游客的訴求都可以便捷的提交給相關政府部門,更好的保護個人的利益,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府支持及政策保障。
四、遼寧省鄉村旅游對新型城鎮化的促動機制研究
(一)基礎設施提升機制
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帶動鄉村旅游客流從城市流向農村,增加旅游地的收入。鄉村旅游目的地創造的旅游收入可用于進一步改善鄉村旅游目的地的交通道路、水利設施、電力設施、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投入額增加,從而帶動鄉村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改善,為鄉村旅游地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質基礎。反過來,隨著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美化,還會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前來參觀。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遼寧省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亞中心,是東北和環渤海兩大經濟區的重要結合地。它與朝鮮半島僅為一江之隔,離日本也很近,可以稱得上東三省的海上要口。隨著近年鄉村旅游的發展,遼寧省已經建起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十四個市的高速連接,村村都通柏油路。而且隨著單純的觀光旅游的發展,旅游業再次向更加多元化的模式發展,如休閑度假,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游客的游玩時間,而遼寧省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將不僅單單吸引國內游客,更會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
(二)產業結構轉變機制
傳統的鄉村是以農業種植為主,產品結構單一。而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大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興起,例如農產品加工業、食品業、土特產經營和旅游紀念品等相關產業。從過去單一化的產業結構逐步向多元化轉變,為本地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農村本身擁有著多種豐富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等資源,鄉村旅游正好可以充分地將它們進行整合利用,通過此方式,農業及其農產品也實現了多次增值,更好的促進了鄉村旅游地區的小城鎮化的形成和發展。
目前,遼寧省的鄉村旅游發展狀況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三種。第一種是“農家樂”形式,村民們在自家院中開辦一種集吃、住、娛為一體的“旅游酒店”,而其所用的全部材料均為自給自足。自家的房屋、自家的菜園、自家的家禽,是純天然綠色的自家產品。如在沈陽市的新城子區馬剛鄉,就有將近一百多戶的村民自營建起了“農家樂”的旅游模式;第二種是農院的觀光采摘模式,村民將自家所種的菜園、花圃、果園等進行對外開放,每到應季之時,就會有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采摘,體會這種回歸自然自己動手的樂趣。如丹東鳳城的大梨樹村,就是利用其村里的萬畝果園,來吸引游客在春季賞花觀光,秋季采摘瓜果;第三種是一種比較高科技的旅游模式,它是以現代農業園區、生態養殖場、農業科技示范園等為基礎所開發的旅游,
(三)人口集聚機制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對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是十分有效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很好的留住本地區的原始住戶,而且還可以更好的吸引附近地區的人前來尋找發展機會,同時還會吸引部分周邊城市的人口作為先進科學技術引領者集聚到鄉鎮企業,促進了鄉村旅游地人口集聚,推進了小城鎮的發展。
如遼寧省沈陽市白清寨,大部分年輕人已經不再是像從前一樣外出務工,而是在自己家辦起了“農家小院”,數量可達三十多戶,而人均年收入4000元;再如彰武大青溝的130名農民也不再外出務工或單純的務農,而是搞起了旅游,每年總收入能達到300多萬元……
(四)文化價值觀轉變機制
正如鄉村旅游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鄉村旅游也同樣拉近了城鎮與鄉村之間的距離。一方面,它改善了農村封閉的環境,增加了農民與城鎮互動的渠道,農民可以更好更快的獲得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隨著城市旅游者的到來,會引起農民自身文化價值觀念的改變。傳統觀念中,城鄉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但隨著城里人入到鄉村中,親身體會鄉村文化時,就會有不一樣的自然歸屬感。而當地的農民也會感受到城鎮游客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文化流”,從而更加渴望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一來便為鄉村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城鎮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位于遼寧省丹東的寬甸,是中國最大邊境城市的一個重要旅游目的地。中朝的邊界河鴨綠江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主要有山脈、江河和虎山長城,邊境少數民族風情等旅游類型不同且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具備國際性旅游品牌特點,。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紅色文化,斷橋,炮臺,長城等都是很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筑,它也像標志一樣,時刻警醒著各省各地的外來游客。
[參 考 文 獻]
[1]趙承華.基于文化體驗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1(5).
[2]林峰.旅游引導的新型城鎮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
[3]孔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管理學家,2014(1).
[4]何一飛,李豐生,曹世武.鄉村旅游發展新出路:基于新型城鎮化平臺的嵌入式發展[J].理論導刊,2015(9):73-75.
[5]曾天雄,羅海云.論鄉村旅游和城鎮化的相互影響[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1):68-70.
[6]林峰.城市化進程加快引發旅游投資熱[N].中國旅游報,2011-07-29.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