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漳寶
[摘 要] 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對國有地勘業在地質找礦事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以充分肯定,以及當前所處在的低潮期要有清醒認識,要用創新舉措倒逼地勘業轉型升級。國有地勘業分類改革后呈現出新格局和新挑戰,社會對地勘工作仍有需求,地勘業存在的基本條件還在,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將促進地勘業經濟穩增長。但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需要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需要加強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與理想信念。
[關鍵詞] 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經濟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 F276.1 [文獻標識碼] A
國有地勘業曾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90年代兩次大的調整時期,本世紀初的前十年,受益于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國有地勘業迎來了一次久違的大發展。但近幾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地勘業服務對象的礦業隨之進入持續低迷的狀態。隨著我國經濟開始步入新常態,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已列入地勘業深化改革議程。
一、地勘經濟新常態倒逼地勘業轉型升級
(一)正確認識自改革開放起至新常態下的國有地勘業
1.必須對國有地勘業在地質找礦事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以充分的肯定。國有地勘業是我國地勘業的主力軍,承擔著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提交主要礦產資源儲量的重任,有資料顯示,經過幾代地質人共同努力,我國已查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礦石量、銅礦金屬量、鋁土礦礦石量等主要資源儲量,不僅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供應提供儲量保障,而且還為現有一千六百多座大型礦山企業、四百多個礦業城鎮的開發和建設提供儲量支撐,也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三礦業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奠定了基礎;近幾年國土資源部在我國實施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發現中型以上礦產地四百多個,頁巖氣、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實現重大突破,發現了一批世界級的大礦床;地勘單位服務領域在不斷拓寬,已從單純的地質找礦,拓展到礦業開發、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海洋地質調查;研發了一批高效的探礦、采選和綜合利用的先進技術;建立了我國成礦體系和區域成礦評價體系;一批地質找礦裝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項目獲得了重大突破;頁巖氣勘查開發技術,初步實現分段壓裂、水平井等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從近幾年地勘單位的總資產、總收入、地勘收入占地勘單位總收入的比重、在職職工人均勞動報酬等指標對比來看,經濟實力也明顯增強。
2.必須對國有地勘業當前所處在的低潮期要有清醒認識。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狀態。目前,地勘業正面臨著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又遭遇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換檔至中低速,人們環保意識日趨增強,渴望青山綠水,生態建省、立市在進一步擴大,各個產業都在去產能,對礦產資源(不含能源)需求的趨勢在下降的局面;而國外礦產品普遍質優價廉,已造成國內大量礦山關閉,新建礦山數量也在明顯減少,地勘業是最直接最迅速的受到牽連,傳統地質規模開始快速持續的萎縮。身處我國經濟運行步入L型的走勢,且不是一兩年就能過去的,經濟下來了之后會在低位持續運行的大背景,對地勘業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
3.國有地勘業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低潮期,僅有憂患和危機意識是不夠的,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逆境奮起、未雨綢繆、超前謀劃,創新舉措倒逼地勘業轉型升級,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找到出路。
(二)國有地勘業分類改革后呈現出新格局和新挑戰
1.國有地勘業分類改革后,當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已呈現出不同類型的地質隊伍分工更加明確;呈現出公益一類隊伍的規模被嚴格控制;呈現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規模更加彈性化、用人方式更加靈活等新格局。
2.國有地勘業分類改革后,面臨著改革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已不再是單純解決過去那些“錢從哪里來和人向哪里去”的老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何更好地履行國家賦予的公益性職能的新挑戰;面臨著地勘單位的公益性地質與商業性地質,應采用什么形式銜接,探礦權應以何方式配置給地勘單位等,涉及到地勘業改革與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雙方怎樣共同推進與磨合更深層次的新挑戰;面臨著必須把事業單位普遍性與地勘業特殊性相互聯系進行科學對接的新挑戰。地勘業必須主動去迎接新挑戰,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攻堅克難勇往直前,分類改革才能順利渡過“深水區”。
(三)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將促進地勘業經濟穩增長
1.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領導,對我國地勘業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時也曾指出,地質工作重點將從主要解決資源問題轉變為主要解決環境問題;支持性和保護性的政策會慢慢放寬門檻;“帶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越來越難,已充分說明我國傳統地勘業發展模式將走到盡頭。
2.近年在國有地勘業內開展了各種研討座談會,對新常態下地勘業的改革和未來,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討,資金學者已普遍達成共識,一致認為,新常態下國有地勘業必須走轉型升級之路,才能促進地勘業經濟穩增長不斷發展壯大。
二、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的思考
(一)對地勘業前景的評估
我國礦業雖然進入低谷,但不等于地勘業也必然進入低谷,社會對地勘工作仍有需求,地勘業存在的基本條件還在。
1.我國正處在從發展中國家邁向中等發達國家、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進程中,所以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必定是剛性的,相應的對地質工作的需求也不可能減少,也必然在農業地質、旅游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等新領域,對地質工作需求還會顯著增加。就當前而言,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國家也要求經濟總量保持適度規模,客觀上也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礦業資源來保障,為此,對地勘業前景是樂觀的判斷,得到了專家學者普遍的認可。
2.我國經濟新常態影響著包括地勘業在內的各個方面。地勘業的發展仍存在落于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層面。表現為雖然礦產品需求是剛性的,但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可我國多數地勘單位,還只著力于尋找一些傳統的固體礦產資源,其主業并不在從事國家最緊缺、最重要的能源勘查;表現為地勘單位對很多新興戰略產業急需的某些材料,有金屬、非金屬,礦物、元素、巖石等所做的地質勘查程度很低也知之甚少;這一相對落后的基本層面,既是我國地勘業發展的短板,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地質勘查工作仍大有可為。
3.隨著我國各行業的發展都在升級,又相應拓寬了對地勘業的需求領域。對比發達國家,我國地勘單位無論在提高效率、增強經濟性,減少呆礦,還是在提高找礦成果的含金量方面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二)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
1.近些年我國地勘業就轉型升級穩增長的議題,從不同層面的實踐與思考出發展開了大討論,有安徽省地礦局的《深化改革,構建三大格局》、湖北省地質局的《實施“一轉五化”戰略》、華東冶金地勘局的《開拓“大地質”市場》、北京市地勘局的《全面保障首都地質安全》、陜西省地礦總公司的《主動融入“大地質、大國土”建設》、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緊盯生態文明建設的地質需求》、山西省地質勘查的《六大舉措富民強局》、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的《向清潔能源進軍》、中化地質礦山總局的《優化產業創新發展》、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的《創新驅動合作共贏》等等,多立足于本省局(公司)實際,而少涉及全國層面,對地勘業轉型升級作出戰略考量,然而地勘業轉型升級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系統工程,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缺少頂層設計的改革終將是“半拉子”工程。
2.國務院、國土資源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出臺了促進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文件,主要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土資源部《關于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但是從全國執行的情況看,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的改革一定要有頂層設計存在差距,也必須由國家層面研究決策用法律予以貫徹執行。
3.我國地勘單位數十年來改革所走過的歷程,基本上是在缺少各級政府的指導下開展的,結果是改革困難重重,少見成效,在實踐和探索企業化之路,改機制、辦公司、多種經營、多元發展過程中,很多做法舉措看似合理合法,其實已經觸碰國家政策,也遭受強烈質疑,受到一定程度的處罰。因此,離開了政府的指導和支持,沒有各級政府按照國家頂層設計所制訂出的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配套政策的情況下,地勘業轉型升級是不會成功的。
(三)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需要核心價值觀與理想信念的支撐
國有地勘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強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與理想信念。
1.國有地勘行業職工所以能夠頂烈日抗嚴寒,常年在深山老林在戈壁荒灘,找到了一座座富礦大礦,為國家不斷提供一批批礦產資源;所以能夠經受住前兩次地勘全行業,舉步維艱大調整的煎熬,地勘人仍然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始終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為核心價值觀的地礦文化所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的地礦人奉獻、犧牲、責任、擔當。
2.地礦行業要實現找到大礦、為國家富強做出貢獻的地質夢,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國家富強、社會和諧,個人幸福,才能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實際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地礦行業要切實通過政策設計、做大做強地勘經濟來增強經濟實力,要確實提高廣大職工的待遇,要改善地質工作的環境與條件,要讓他們的家屬過上比較富足的日子,要讓他們的艱苦奮斗和奉獻得到回報,實現地質職工家庭和個人幸福的夢。
[參 考 文 獻]
[1]施俊法,齊亞彬,唐金榮,金璽.關于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思考[J].中國礦業,2015(1):71-74+82.
[2]郭萬才.陜西國有地勘單位財務會計制度轉型探討[J].西部財會,2015(8):24-27.
[3]張志敏,王志剛.國有地勘單位人才水平評價分析[J].中國礦業,2016(10):23-27.
[4]王文英.國有地勘單位財務會計制度轉型探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9):150+187.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