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用于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它貫穿了思維和理解的紐帶。在不同民族群體間不同語言的表達形式是各民族思維差異的外化形式,語言表達著思維,思維也被語言所表達。不管是表音文字還是表意文字,都是民族初始的選擇,帶有特定的民族思維。在不同民族思維下的語言又進一步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形成世界文化繽紛的萬花筒。
關鍵詞:語言;民族思維;文化
西方學界對語言和思維的認識歸納為五種,即思維等同于語言、語言決定思維、語言影響思維、思維決定語言、思維和語言相互獨立等。語言在民族產生發展和發展過程中應用而生,語言用來表達民族思維,民族思維被語言所表達。
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種語言,人們的思維和交流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語言是思維物化的載體和工具,在這種符號任意性和線條性的系統的支配下,思維得以表現.自索緒爾提出“語言是社會現象,是社會的交際,同時也是心理現象,是人類的思維的工具。”[1]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和思維的工具,是一種符號系統。很多學者將語言只限定于人類這個物種,認為是人類獨有的,否認了語言這個為整個地球生命體發言的作用。語是一種用于信息交換的工具。語言的表達也不僅是通過聲音這種介質來完成信息交流。人的嗅覺、聽覺、味覺、觸覺、視覺等感覺器官也能表達信息,但不能否認的是聲音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語言學家指出其產生于五萬年前的人類分工,人類為了便于交流和生產活動,語言逐步形成。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先天就帶有會說話的基因。當人有想要表達精神意識的需要時,其肺、聲帶、口腔、鼻腔、咽腔的器官會協調發出聲音。在語言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已經建構起可以達成共識的認知體系,用相同的表音表意的方式在自己民族范圍內產生交流的共響。因為共同生活的地域、方式習慣是其使用彼此知曉的表達方式來進行交際。
1 語言是民族思維的載體
洪堡特認為各種語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財產,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他發展了海德的觀點,聲稱“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他們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就是他們的語言。”[2]世界五大洲上遍布各種語言,語言的分化和差異是導致民族價值差異的原因之一。
洪堡特說:“如果把民族和語言放在一起考慮,那么,可以說語言始終具有一種原初的性質,這種性質同語言從民族那里獲取的性質融合成為一體。”[3]語言表達的方式多種,為何一個民族選擇表音體系而忽略其它的,這種原初的選擇性質和民族的性質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2 語言與民族思維相輔相成
英語以屈折形態為其主要特征,其性、數、體、格等語法范疇的完整性和規律性決定了其層次清晰和形態嚴謹的句法,從而推導出西方人重分析、重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漢語不具備嚴謹的屈折形態,意義的表達主要通過詞與詞之間、句子之間的語義關聯,雖形散而神不散,這說明漢民族重綜合,重形象思維,強調從多歸一的思維方式。而屬于閃含語族的阿拉伯語來講,動用喉、舌根和舌尖顫動等其它語音不常用的發音部位,二十八個字母實踐了從左右肺一直到嘴唇的全部器官的發音功能,使其抑揚頓挫并富有韻律感。
赫爾德說:“第一個有意識的思考行為發生的那一刻,也正是語言內在生成的最初時刻”,[4]這就證明人的思維產生那一刻起就伴隨著語言的產生,只是當我們發出咿呀的單字時我們還沒達成一致的共識,在無序的語言生成中尋找規律。洪堡特說:“當一個民族形成之初,其語言始獲初步的形式,此時這個民族所遭遇的事物和感情,以及后來它主要遭遇的那些類型的事物和感情,也對其語言產生著影響。”語言是促進民族的產生和進步的工具,它是一個集體所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橋梁,當一個原始部落聚集成一個民族時,它原生的語言中就帶著本民族思維的特質,精神的養分。
3 語言和民族文化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周被大海包圍,所以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居民有一種好奇和敢于冒險的精神,它也是一個具有包容和國際多元化的國家。勇氣,擔當和勇氣、 禮貌、 擔當的 “紳士精神” 構成了英國精神的內核與實質。 紳士風度是英國文化的精髓, 是英國人的價值取向和努力方向。這樣的民族思維和精神內涵使他們在說話當中時時透著言辭的禮貌“Excuse me”行為主導下所反映的是民族思維的特性,而這種言語的導向正是思維最好的證明體。
“在洪堡特看來,人在很大程度上必須通過語言的世界來認識自然的世界,語言作為認知的手段,制約著人的認識活動”。[5]中國人忌諱數字“4”,因為與“死”諧音,有的醫院甚至不會有第四層樓。西方人忌諱“13”,因為耶穌被殺的最后一頓晚餐正好有13個人。
4 結語
“語言從精神出發,再反作用于精神,這是我們要考察的全過程”[6],語言是思維外化的載體和工具,是用于交流的一種介質。在世界各個民族思維中,語言正好外化了個民族間在文化精神風俗等各方面的不同之處。通過對比,語言和形成的各民族思維之間是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
參考文獻
[1]葉蜚聲. 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
[2]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56-57.
[3]威廉·馮·洪堡特. 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5.
[4]J·G.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73.
[5]王遠新.語言理論與語言學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77.
[6]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4.
作者簡介
馬海龍(1986-),男,青海,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少數民族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