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訓波 米君 廖瑩
[提要] 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一直是我國農村的熱點問題。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從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因、現狀、制約因素以及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和生產率的關系,對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并指出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農業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3日
一、我國農地流轉的動因、現狀和制約因素研究綜述
(一)我國農地流轉的動因。目前,國內外關于農地流轉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地流轉的重要作用。Kung認為,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是影響和決定農地流轉的主要原因;(2)研究農戶兼業行為對土地流轉的影響。黃大學認為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農戶兼業化則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土地產出率和土地利用率;(3)研究產業分工對土地流轉的影響。朱勇軍、徐建群認為,農村加速分工分業奠定了土地流轉基礎;(4)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地流轉的影響。譚丹和黃賢金發現農地流轉率與家庭非農就業率正相關,非農就業率提高1%,農地流轉率將提高16.26%。
(二)國內學者關于我國農地流轉狀況實證分析。溫鐵軍利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1984~1992年間的數據對農戶的土地流轉行為進行了分析,發現參與過農地流轉的農戶比例僅為1.99%,這也是對農地流轉進行實證分析時所采用的數據長度較長、樣本數較多的文獻。
谷彬構建了土地流轉指標體系,對區域土地流轉狀況與關聯要素進行了綜合評估。研究發現:農村土地流轉并不充分,土地流轉面積、參與農戶比例有限,農業兼營特征明顯,一些因素對土地流轉存在阻礙作用。
程令國等認為現有農地制度安排造成的高交易成本已經成為阻礙中國土地流轉的重要障礙,農地確權制度使得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可能性顯著上升。
(三)我國農地流轉的制約因素。近年來,雖然農地流轉市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制約因素,主要包括農地產權制度不完善、農地流轉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地流轉缺乏法律保護、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因素。(1)農地產權制度不完善。完善的產權制度是農村土地流動的前提和基礎,農地產權關系混亂將導致農地流轉不規范,從而損害農戶的利益進而妨礙農地的有效流轉和資源的優化配置;(2)農地流轉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緩慢。目前,絕大部分地方的農地流轉尚處于自發階段,市場中介組織發展滯后,使得難以通過土地流轉優化資源配置,因此應該對農地中介組織的建設和完善,是農地流轉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3)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健全。由于我國農地流轉市場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將進一步發展,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導致農地流轉糾紛日益增多,農戶的流轉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應該盡快建立和完善農地流轉的管理機制和相關制度,促使農地流轉市場健康發展。
(四)促進農地流轉市場發展的對策。賈雪池從中俄兩國的農地流轉情況、農地制度建設和農地流轉市場的發展情況出發,認為農地流轉制度是農地流轉的前提和保證,建議我國對不同地區采取差別化的農地流轉制度。張文秀等在對成都14個縣市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戶非農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土地流轉租金收益等因素對農地流轉的影響,歸納了促進農地流轉的主要決定因素。呂晨光等提出了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承包關系、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業風險保障機制等建議。
二、農地流轉、規模經營與農業生產率研究綜述
(一)關于土地經營規模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生產率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關于土地經營規模和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從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出發,認為通過大規模的機械化對勞動進行替代,從而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M.Marrit Van den Berg等認為勞動力轉移使大規模農場存在勞動力約束,妨礙農民從事經濟效益更高的非糧食作物生產和農業的專業化生產,從而妨礙增加農民人均收入和提高糧食產量,因此需要機械化生產。黃祖輝和陳欣欣調查后發現,實行了規模經營以后的勞動生產率會高于小規模經營的勞動生產率,因為大規模經營的勞動力利用比小規模經營更充分,并且規模經營過程中新技術采用以及機械對勞動的替代將導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袁軍寶認為農戶兼業降低了土地生產率,規模化經營能提高農民收入,因此“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理想的農業發展目標;另一種是從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出發,探討土地經營規模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土地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雖然有學者通過經驗分析提出了土地規模與要素投入和土地生產率之間存在反向關系,但也有學者的實證結果顯示反向關系不明顯甚至存在正向關系。劉鳳芹認為土地分割不會妨礙農業機械化操作,因為農業機械的型號是多樣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是機械替代勞動的結果,而不是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結果。她還認為,經濟組織的性質與土地規模直接相關。
羅必良總結了經濟組織規模效率的若干決定因素,并對農地經營規模問題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的研究,認為農業在本質上并不具有顯著規模效率,農地家庭經營至少在現階段具有規模有效性。Philip Woodhouse從生產成本的角度指出由于能源價格上漲,依靠機械的工業化農業模式雖然生產率更高,但在長期是不可持續的,未來農業需要小規模的勞動集約型生產方式。陳杰、蘇群利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2009~2011年的數據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前后土地規模對土地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土地規模與土地生產率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
(二)關于農業經營組織的研究。目前,對農業經營組織的研究主要從形成原因、影響因素、模式和類型、所起作用和組織形式的制度創新等方面進行。黃祖輝等研究了影響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及障礙。郭紅東、蔣文華從農戶角度出發,通過建立農戶行為模型發現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行為受到戶主文化水平、生產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響。苑鵬通過案例分析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各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歷程、影響因素、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以及國家與合作經濟組織的關系。
孔祥智和郭艷芹調查發現合作經濟組織為成員提供服務最多的是農產品銷售方面,其次是技術指導服務,農資供應和信息及經驗方面的服務也比較多。不少合作經濟組織當初成立的動機就是通過合作的規模效應提高農民的談判能力,減少交易成本,從大批量的購銷中得到差價。黃珺等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創新及形成模式進行了研究,并對影響各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形成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關于農村經營組織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業化和產業化的定性研究,關于土地經營規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集中的方式、途徑和意義上,兩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提及對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影響。定量研究方面,關于土地規模主要是研究與產出的關系,很少有關于土地規模和投入的定量研究。組織形式方面,定量研究主要是研究提供的服務、組建條件等,并沒有涉及到農業生產要素投入。
主要參考文獻:
[1]James Kai-sing Kung.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
[2]黃大學.農戶兼業對農地利用效率與農地流轉的影響——以湖北省荊門市為例分析[J].當代經濟,2006.
[3]朱勇軍,徐建群.浙江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因分析與發展對策[J].農村經營管理,2016.12.
[4]譚丹,黃賢金.區域農村勞動力市場發育對農地流轉的影響——以江蘇省寶應縣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7.12.
[5]溫鐵軍.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與相關制度安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6]谷彬.農村土地流轉綜合評估與區域分析[J].統計研究,2017.34.1.
[7]程令國,張曄,劉志彪.農地確權促進了中國農村土地的流轉嗎[J].管理世界,2016.1.
[8]馬曉河,崔紅志.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區域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J].規模經濟,2002.12.
[9]許恒富.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探析[J].農業經濟,2007.1.
[10]王國輝.我國農地流轉的法律思考[J].農業經濟,2007.5.
[11]賈雪池.中俄農地流轉制度比較研究[J].國外借鑒,2007.11.
[12]張文秀.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13]呂晨光,楊繼瑞,謝菁.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因分析及實踐探索[J].經濟體制改革,2013.6.
[14]黃祖輝,陳欣欣.農戶糧田規模經營效率——實證分析與若干結論[J].農業經濟問題,1998.11.
[15]袁軍寶.農業經營形式的效率及演進研究[J].江漢論壇,2008.7.
[16]劉鳳芹.農業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與效果研究——以東北農村為例[J].管理世界,2006.9.
[17]羅必良.農地經營規模的效率決定[J].中國農村觀察,2000.5.
[18]Philip Woodhouse,Beyond Industrial Agriculture? Some Questions about Farm Size,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Vol.10,No.3,July 2010.
[19]陳杰,蘇群.土地流轉、土地生產率與規模經營[J].農業技術經濟,2017.1.
[20]黃祖輝,徐旭初,馮冠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3.
[21]郭紅東,蔣文華.影響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為的因素分析——基于對浙江省農戶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