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男
[提要] 近年來,生產性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引出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將國內外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綜述,提出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研究的不足與展望。現代制造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生產性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服務業和制造業已進入高度相關和互補的階段?,F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標志,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研究對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日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涵義
國民經濟中的服務業包括很多部門與行業,那些為生產者提供作為中間投入的服務部門與行業統稱為“生產性服務業”(或稱“生產者服務業”)。
(一)從服務活動的角度來看。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led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最早提出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生產性服務業又稱生產者服務業,在理論內涵上是指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生產的非最終消費服務。
1986年Howells和Green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保險、銀行、金融和其他商業服務業,如廣告和市場研究,以及職業和科學服務,如會計、法律服務、研究與開發等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務。香港貿易發展局認為生產者服務包括專業服務、信息和中介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以及與貿易相關的服務。
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
(二)從服務功能的角度來看。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是基于對服務業或服務部門的“功能性分類”,最早由Greenfield(1966)提出,后經過Browning(1975)等經濟學家的發展而得到深化。如果服務能夠像有形商品那樣被區分為資本品和消費品的話,那么生產性服務無疑對應著作為資本品的服務,而消費性服務(或稱“消費者服務業”)則是作為最終消費品的服務。
(三)從價值鏈角度來看。聶清(2006)、田曦(2007)從價值鏈的角度,根據生產性服務業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不同位置,而提供不同服務的角度加以闡述。上游生產者服務:如產品設計、產品研發;中游生產者服務:如貿易、運輸、供應鏈管理等服務;下游生產者服務:如金融保險服務結算服務等。
二、基于價值鏈角度探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美國邁克爾·波特教授(1990)從價值鏈構成的角度分析了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他認為,價值鏈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下半部分為企業的基本活動及一般意義上的“生產經營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在內的物質創造、銷售、儲運和售后服務等活動),上半部分為企業的輔助活動(包括企業組織建設、人事管理、技術開發和采購等)。
楊仁發、劉純彬則從價值鏈的角度入手,探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價值鏈有高度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是兩者實現融合的基礎,價值鏈的相關性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有了相互融合、促成兩業互動發展的可能性。
熊宇在文章中引入全球價值鏈框架,剖析了生產者服務業類型與企業間不同組織結構的對應關系,并試圖解釋我國制造業難以升級的原因,他認為每個制造業行業需找到適合其發展的核心生產性服務業,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融合發展,這種模式能夠很好的服務于特有的制造業行業,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生產性服務,促成兩者融合,幫助制造業實現功能升級。
江靜、劉志彪基于2000~2007年長三角地區細分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長三角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基于分工角度探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從分工深化角度闡述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互動機制,是目前文獻中最為常見的思路。Riddle認為服務業(主要指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其他部門增長的過程產業,是經濟的黏合劑,是便于一切經濟交易的產業,是刺激商品生產的推動力。他還利用交互經濟模型,形象地展示服務流在采掘業和制造業發展中的作用。
格魯伯、沃克認為利用奧地利學派的生產迂回學說可以清楚地闡述生產性服務業同制造業之間的關系。格魯伯和沃克的貢獻在于,他們基于費希爾提出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概念,重新詮釋了生產性服務業在迂回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實質上是在充當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傳送器,最終將這兩種能大大提高最終產出增加值的資本導入生產過程之中。
Falk & Peng基于1995~2008年間18個歐盟國家制造業數據,構建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發現,制造業中服務部門的就業比重與該產業生產性服務業輸出份額顯著正相關,并且服務輸出份額上升能使服務就業份額平均增加13%。當服務職位被分為不同類別時,管理者、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等職位與服務輸出份額顯著正相關。
陳憲、黃建鋒遵循楊小凱的分析思路,闡述了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生產性服務業迅速發展背后的內在機制。他們認為這是由于分工產生的收益大于分工產生的交易費用。隨著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交易部門將膨脹,交易費用也會增加。此時,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產生的交易費用時,這種分工才能實現并延續下去。
上述基于分工視角對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借助文字描述形式展開的,其雖然通俗易懂,但對分工機制發揮作用所面臨的約束條件的論述,顯然不夠深入。借助數理模型,對分工的功能進行形式化分析,恰恰可以彌補純文字論述較少涉及約束條件的不足。能夠對分工進行嚴謹的數理分析用函數重新解釋為一種生產函數,經過數理推導,他得出結論:新產品的引進能夠提高廠商的生產率。這個結論對于一國制定適合的產業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結論隱含的政策含義是,通過增加中間投入品的種類,可以使那些既沒有技術比較優勢也沒有資源稟賦優勢的國家或地區,內生出一種新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其在分工中的地位,促進制造業發展和經濟增長。
四、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實證研究
陳光、張超在理論分析基礎上,運用2004~2011年全國面板數據對生產性服務業影響整體制造業及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業的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流通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能顯著提高整體制造業的效率,其中金融服務的提升效果最明顯。
劉書瀚、席芳沁、劉立霞利用2004~2010年全國以及分區域面板數據對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與制造業附加值進行計量回歸,研究我國生產性服務業整體及內部各行業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以及東、中、西部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影響的差別。分析結果表明,全國范圍內,生產性服務業及各個行業對制造業升級有積極的作用;區域范圍內,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作用均顯著,生產性服務業分行業對制造業升級的作用存在差異。
陳啟斐、劉志彪構建了生產性服務進口的多邊模型,分析了生產性服務進口對一國制造業技術進步提升的作用。模型結論顯示,只有當母國制造業生產率達到一定的閾值之后,生產性服務業進口才能促進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隨后,利用動態面板GMM模型實證研究了生產性服務進口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顧乃華,畢斗斗,任旺兵.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文獻綜述[J].經濟學家,2006.6.
[2]邱靈,申玉銘,任旺兵.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3]施甜甜.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研究[D].浙江大學,2010.
[4]魏江,周丹.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需求結構及發展態勢[J].經濟管理,2010.8.
[5]喬均,施建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9.11.
[6]胡曉鵬,李慶科.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共生關系研究——對蘇、浙、滬投入產出表的動態比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
[7]曹毅,申玉銘,邱靈.天津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分析[J].經濟地理,2009.5.
[8]徐從才,丁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價值鏈創新及其績效——基于大型零售商縱向約束與供應鏈流程再造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