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海 宋洋 王建威 曹京立
[提要] 農民合作社是當前農村覆蓋范圍最廣、吸納農戶最多、帶動能力最強的合作經濟組織,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望都縣恒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分析恒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的“四個鏈條”,在此基礎上,總結其為全省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提供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強社富農;現代農業;恒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個鏈條
基金項目: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調查研究(項目編號:SK201602);河北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蔬菜創新團隊項目(項目編號:HBCT2013120202,HBCT2013050304)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2日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使其逐步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農民合作社不僅僅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組織者,更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望都縣恒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從事食用菌、蓮藕等蔬菜種植銷售、良種育苗、引進推廣及銷售,專業有機肥生產、銷售,“農超對接”,蓮藕深加工及產供銷一體化服務。近年來,合作社以產業強社為核心,以強社富農為根本,以組織的規模化、產業特色化、生產的體系化、經營的現代化為支撐,傾力打造“四個鏈條”,做實做強產業體系,密切社農利益聯結,走出了一條以產業強社富農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子。
一、創辦農業合作聯合體系,打造涉農利益鏈
(一)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組織服務平臺。食用菌在望都縣具有20多年的種植傳統,但并未形成規模經營、品牌效應及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特別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致使傳統的產業經營方式越發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為適應農業發展,2007年10月,望都縣恒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隨著合作社不斷壯大,特別是蓮藕產業的不斷發展,經營體系的不斷完善,合作社的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短短幾年時間,合作社的注冊資金已達300萬元,輻射帶動50余村7,300農戶,服務覆蓋全縣所有鄉鎮。
(二)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打造產業發展聯盟。眾多農民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過去以分散經營為主,缺乏統一組織,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為進一步整合農業生產要素,2015年恒業食用菌專業社聯合望都縣紅果實蔬菜專業合作社和金順蓮藕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中合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初步形成“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經營組織體系。聯合龍頭企業,壯大了產業;聯合農民合作社,帶動了眾多農戶致富;形成聯合與合作的新型組織體系,壯大了聯合社的綜合實力,密切社農利益聯結,奠定聯合社發展根基。
二、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展產業融合鏈
(一)提檔升級食用菌產業,實現產銷一體化。依托恒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五新”,對傳統食用菌種植產業進行提檔升級。(1)培育新品種。通過平菇、毛木耳等新品種的引入,對傳統種植品種進行改良升級,并在全縣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推廣新技術。在全縣推廣平菇——木耳周年循環生產技術,即在同一個棚室內,9月底至次年5月初生產平菇,5月下旬至9月下旬,生產毛木耳,極大地提高經濟效益;(3)探索新模式。合作社創新研發了菌糠栽培雞腿菇再生產技術,這一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收益”;(4)提升新技能。合作社每年春季舉辦為期3天的實用技術培訓班,普及新知識,社員技能素質整體提升;(5)拓寬新渠道。開展“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合作社先后與北京富樺明電子有限公司、北京為華新光電子有限公司及保定各大超市簽訂購銷合同,帶動1,000多戶增收致富,拓寬食用菌銷售渠道。
(二)做大做強蓮藕產業,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其一,創新技術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和品質。與河北農業大學和望都縣農業局進行技術合作,以河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組建組培實驗室,成功選育出更適合望都縣種植的淺水蓮藕新品種——慶都蓮藕。其二,優化蓮藕種植模式,生產更科學高效。合作社推廣了三種種植模式:有機蓮藕種植模式,即采用蓮藕套養泥鰍立體種植技術,全部施用有機肥,種植有機蓮藕500畝;富硒蓮藕種植模式,采用富硒技術,種植富硒蓮藕300畝;高產蓮藕種植模式,施用蓮藕專用肥,種植高產蓮藕2,200畝,最大限度地提高蓮藕產出效益比,增加農民實際收入。其三,延伸蓮藕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首先,籌建蓮藕研究所。與望都縣農業局、河北農業大學共同組建成立望都縣蓮藕研究所。圍繞種植技術、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以及系列產品研發進行研究,及時解決農戶種植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其次,籌建蓮藕、荷葉、蓮子加工廠。分別與江蘇蓮藕加工企業及安國市養生用品有限公司合作建廠,對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延伸產品價值鏈;最后,建設蚯蚓糞有機肥生產基地。與陜西中合農產品聯合社合作,建設蚯蚓糞有機肥的生產基地,既滿足蓮藕種植高端有機肥的需求,又確保了蓮藕高端品質,降低了生產成本。
(三)統籌發展農村生態旅游產業,探索產業發展新航標。合作社充分挖掘該縣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蓮藕連片成方種植等特色優勢,整合該縣堯母文化、太極文化、辣椒文化等軟資源,探索發展以蓮藕為主題的鄉村文化旅游新產業。通過舉辦蓮藕美食節、全國蓮藕產業論壇等活動,打造蓮藕“文化牌”,形成一個完整的蓮藕產業鏈條,增加蓮藕產業附加值,帶領農戶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
三、創新農村合作金融模式,搭建資金互助鏈
合作社按照“社員制、封閉制、入股分紅不分息”原則,建立了一整套安全、便捷、穩定、有效益的資金互助鏈。當社員在出現閑置資金時,可到合作社進行資金入股,合作社在參照國家規定的銀行同等利率的基礎上給予分紅,對入社一年的股金,還可參與二次分紅。社員在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出現資金短缺時,也可向合作社借款,解決生產、生活資金所需。借款社員則按照合同約定繳納互助金使用費,到期歸還互助金。
合作社依托資金互助服務,探索開展消費合作服務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服務,社員只需憑社員證即可在縣城指定的商場或店鋪購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目前,全縣已有醫院、商場、超市等10余家單位與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合作社在50多個村設立了合作社的服務站,就近為社員提供各類服務。
四、樹立“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思維,構建信息技術鏈
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對于加快農業轉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的牽引和驅動作用。恒業合作社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主動適應“互聯網+現代農業”新變化,將現代信息技術貫穿整個產業全過程。一是開展“互聯網+農資”服務,降低農戶生產成本。恒業合作社創立恒業商城,在網上實行統一信息發布、統一議價、統一招標、統一跟蹤服務的農資采購模式,并通過競標方式,選擇優勢廠家合作;二是建立物聯網系統,保障產品質量。合作社投資近30萬元,建立了一整套物聯網系統和質量追溯系統,每一個蓮藕基地都建立了電子檔案,對蓮藕種植、管理、采收、銷售,實現全程跟蹤,確保了蓮藕的質量和安全;三是搭建“互聯網+銷售”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合作社先后注冊了“不染”、“慶都蓮”、“荷花淀”商標,并進行了有機蓮藕認證。通過恒業商城,連接淘寶、阿里巴巴等銷售平臺,實現了蓮藕銷售走向了全國。此外,合作社與中國郵政集團簽署合作,成為其大宗采購基地,使合作社蓮藕銷售有了更大的平臺、更穩定的渠道、更廣闊的市場。
五、恒業合作社產業模式借鑒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大力推動產業發展。食用菌、蓮藕、生態旅游三大產業奠定了恒業合作社發展的根基,筑牢了合作社產業強社富農的綜合服務平臺,增強了合作社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恒業模式的成功,得益與合作社始終堅持以產業強社富農的服務宗旨和經營理念。在產業經營上,緊緊抓住了產業發展的幾個關鍵點,即:優質高產的項目、穩固暢通的銷售渠道、科學高效的種植模式、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統分結合的規模優勢、多個環節的增值收益、安全穩定的資金保障、信息技術的產業支撐、鑄就合作社的產業輝煌;在組織管理上,緊緊依靠農民、發動農民,農民的擁護和支持,從根本上解決了合作社在產業經營中普遍存在的土地規模化、管理規模化、勞力規模化、技術規模化等發展瓶頸,提升了合作社產業競爭力,激發了合作社跨越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主抓三產融合,助推產業提檔升級。恒業合作社緊緊抓住當前北方蓮藕產業的市場空白,選育發展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蓮藕品種,以產業特色找準市場新地位,做大做強蓮藕產業。在產業經營上,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運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在扎實做好一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生態觀光旅游、低碳養生休閑度假等形式的現代服務業態模式;在產業體系上,打造四個鏈條,初步形成了合作社與農民、初級農產品與農產品深加工、資金互保互助、“互聯網+現代農業”立體化的產業經營脈絡。恒業模式將農業產業鏈大幅度延長,包括上游的肥料生產供應以及下游的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同時融入生態旅游新產業等等,貫穿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樹立攻堅精神,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做農業難,把農民組織起來一起做農業,實現共同富裕更難。恒業合作社短短幾年時間,輻射帶動農戶由540戶擴大到7,300戶,戶均增收達到6萬多元,服務范圍涉及全縣各鄉鎮,實現了產業經濟循環。當前成功的背后彰顯的正是合作社一班人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聰明睿智的眼光和思維,幾經風雨,在不斷探索中引領農戶增收致富。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宇翔.農民合作社功能結構與農民收入灰色關聯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6.
[2]寇光濤,盧鳳君.“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實踐總結與創新路徑[J].農村經濟,2016.8.
[3]萬寶瑞.我國農村又將面臨一次重大變革“互聯網+三農”調研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5.8.
[4]馮開紅,黃澤穎.我國農機合作社相關政策演變及展望——2004-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J].農機化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