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娜
[提要] 毋庸置疑,江西共大不僅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向導”,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楷模”。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科學社會主義的貧困理論等三個方面,闡釋江西共大“三農”問題意識的“三部曲”。
關鍵詞:江西共大;三農意識;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8日
我國始終都很重視農業問題,農業問題由于受歷史、社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早已不僅僅是單純農業方面的問題。它與我國的農民問題、農村問題相互影響,繼而形成錯綜復雜的“三農”問題。早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江西共大就洞察到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著眼于社會實際,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秉承問題意識的“三部曲”,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范式,為培養農業技術人才、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一、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提出問題
“三農”問題隸屬于經濟學范疇,研究“三農”問題自然離不開經濟學的研究思路。江西共大始終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思路提出問題。
其一,馬克思恩格斯闡釋了農村問題產生的客觀規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過程中,專門研究了大工業與農業的關系,發現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在城鎮化歷史進程中,他指出:“一方面它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同時也破壞著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梢?,在資本主義生產如火如荼的時候,馬克思強烈譴責了城鎮化與工業化帶來的城鄉不平衡,并主張通過發展教育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江西共大也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有關農村問題產生的這一客觀規律,將農村視為開展教育的主陣地。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我們的學校應該為誰服務?”“我們的學校應該建在哪里?”等也隨即產生。
其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加速農業生產發展的經典理論:相對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闡釋了剩余價值,并且明確地提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的前提條件——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江西共大在提出問題時,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相對剩余價值理論,將科學技術視為促使農業高產的主要手段。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農業仍屬于小農生產,農業尚未普及機械化和現代化。由于缺乏技術和資本等要素的投入,廣大農村地區只能維持著簡單再生產的狀態。江西共大自建校以來,就認識到農業是最基礎和最根本的產業。因而將改造農業為己任,以實現農業“四化”為目標。同時,江西共大敏銳地發現了當時農業科學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科學知識尚未普及。對此,它基于農業生產的需要相繼提出:“如何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和科學知識?”“實行半工半讀是否會降低教學質量?”等問題。
其三,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了以農民為主體地位的經典學說: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在其經典巨著《資本論》中把共產主義社會稱之為“自由人聯合體”。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提倡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江西共大在思考問題時也秉持這一宗旨。建國初期,我國“一窮二白”,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現象。農民早已陷入了“雙無”(即無資財、無文化)的境地,“高額”的學費將普通農民拒之門外,農民根本無暇踏入學堂,整個社會充斥著大量文盲。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文化素質低,生產經驗寫不下來,遇到問題說不出來,嚴重阻礙了農民的富足之路。江西共大深諳農民之苦,主張農民要想擺脫對人的依賴,擺脫對物的依賴,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唯有教育,才能增加農民的財富,改變農民的命運。江西共大深入思考以農民為主體的教育,提出“如何很好地完成教學與生產任務,保證搞好生產,又搞好教學?”的問題。
二、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江西共大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分析“三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想正確認識事物,正確地解決矛盾,就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江西共大十分重視這種分析方法,在分析問題時適時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在辦校期間,它按照農村、山區和各墾殖場的特點和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提出各校應根據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生產和經營重點:在山區的分校,設置以辦林學為主的專業;在湖濱、丘陵地區,以辦農學、農機和畜牧獸醫為主;而在少數分校根據當地的特殊條件,設有蠶桑、園藝等專業。同時,也根據當時當地的農業生產的需要,開設一些短期的會計、質保等訓練班,實行長期的專業培養和短期的訓練相結合。此外,江西共大還在勞動配當表、系科設置、課程安排以及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由此可知,江西共大始終秉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分析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智慧思維來分析問題。
其二,理論聯系實際。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聯系實際是唯物主義認識規律的基本要求,是主觀和客觀、知和行、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同時也是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因而,奉行教勞結合教育方針的江西共大,察覺到理論和實踐這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始終踐行著這一原則,成為這一理論不折不扣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它批評了辦校初期在系科專業設置上曾經出現過的“設置過多,攤子鋪得過大”、“忽視條件,貪多求全”現象,認為:系科專業設置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與用緊密結合,實行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教師、技術工人、學生的三結合。另外,江西共大認為,設置專業應該根據生產基地、師資力量和當地發展的需要進行辦學,做到與基地生產內容相吻合。將系科專業設置與資源條件、社會需要適當的結合起來,更加促進了生產內容和教學內容的大致統一。
其三,統籌全局。馬克思主義早已“捕捉”到整體是事物發展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因而強調,應當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避免分析結果的“主觀化”。江西共大亦善于用統籌全局的方法來分析問題,并以此指導實踐。在辦校過程中,江西共大始終堅持立足于農民、農村、農業的現實需要來分析問題。為了更好地秉持勞動建校,江西共大在要不要分系,要分多少系這個問題上,認為:農業的各個生產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把系分的太細、太雜,就會割裂知識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因為生產是有聯系的,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不能割裂其中的聯系。學生到社會上去工作,如果只注重“點”,沒有了解到“面”上的東西,在遇到在學校里沒有學過的東西時就會陷入困境,那這樣必然會對工作的開展帶來必要的困難。因而,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注重系科之間的聯系。江西共大立足整體,堅持從兩個方面分析問題,統籌全局,用實踐和事實說話,避開了分析問題“主觀化”。
三、著眼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解決問題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貧困問題的經典論述多是針對資本主義制度和工人階級而言的。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和理論視域的特殊性,使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可能預見社會主義制度下產生的“新的貧困問題”。對此,江西共大辯證地吸取科學社會主義貧困理論的精華,將教育與“三農”的貧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教育脫貧”道路。
其一,教育為農,技術脫貧。教育為農,技術脫貧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在科學社會主義貧困理論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經濟的發展,剩余價值的產生,離不開生產技術的提升與革新。據此,江西共大辦教育也意識到技術對生產發展的重要性,通過發展與傳播生產技術,幫助農業擺脫技術上的“貧困”。面對農業積貧積弱的困境,江西共大將教育視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并通過一條可靠的路徑——教育對農業進行技術脫貧,支撐農業發展。江西共大在專業設置上實行農業化改革。根據“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學習與勞動相結合、政治與業務相結合”的辦校宗旨以及當時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始終圍繞農業生產發展,培養“一專多能”的農業技術人才。專業設置改革為農業提供了一大批技術全面型的農業工作者。此外,江西共大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攻堅農業科研項目。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先進的技術。
其二,教育姓農,知識脫貧。開展教育要立足于人民群眾中,才有利于對農民進行知識扶貧。恩格斯認為,“每個人都獲得為自己社會進行勞動的權利并擁有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體力和腦力能力的機會時,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笨芍?,馬克思主義非常強調腦力勞動的重要性。江西共大以此為指導,認為發展教育是提升人腦力能力的最佳途徑。農民是“三農”問題的主體,教育根本為農民。江西共大始終將教育視為改變農民命運的一條重要途徑,采取以下幾種方法維護農民的利益。首先,江西共大規定年齡在十七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身體健康且具有生產勞動經驗的工農群眾,經審核政治歷史合格者,均可錄用;其次,江西共大通過放寬培養對象的學齡要求與文化程度,把生產勞動經驗列為入學的基本條件,把勞動看作是最高尚的事業;再次,針對部分學生文化水平特別低、學生整體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的狀況,江西共大設立預科班,對這些學生進行文化補習;最后,還通過發放生活費和鼓勵勤工儉學等方式為學生能安心學習進行兜底。這就真正為農民敞開了求學之門。
其三,教育務農,經濟脫貧。當下完全照搬科學社會主義中關于貧困理論論述的做法的是不可取的,而應該辯證地看待。因而,科學社會主義的貧困理論需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反貧困”大本營中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眾所周知,要實現所有農民的富裕,就必須立足于農村。農村是“三農”問題的陣地,要促進經濟的發展,教育就要服務于農村建設。江西共大始終堅持立足農村,開展教育務農,從經濟上幫助農村脫貧。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下,江西共大仍然在三無條件下,堅持教育服務農村,農村經濟脫貧。一方面在解決自身的辦學經費問題上,江西共大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著手探索一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半工半讀、自力更生、科學管理”的辦校之路。通過征購農村農民無力經營的土地,“廣開門路”保障糧食和副食品的供應,建立生產基地等方法,實現了生產自給和建校經費自給;另一方面在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給農村經濟發展輸入了中堅力量。由于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源于農村,江西共大秉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要求畢業生遵照培養目標,按照“社來社去”的原則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半工(農)半讀育新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辦學經驗集[M].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10.
[2]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革委會辦公室.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講話、報告選編[R].南昌:江西農業大學檔案館,1975.
[3]馬克思主義哲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