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坤艷
[提要] 農村產業融合的參與主體在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上作出有益探索,但當前的利益聯結機制仍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聯農帶農作用,對農戶的輻射帶動力小,為此,研究當前河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問題對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及河南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研究發現,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監管,訂單履約率低;競爭大于合作、損害農戶利益;土地租金不合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不夠大,發展水平不高且質量參差不齊;農民職業化經營程度低下,家庭(或大戶)農場經營者普遍處于依靠經驗種植養殖階段;缺乏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等問題。
關鍵詞:產業融合;龍頭企業;利益聯結;農民職業化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重點科研資助項目:“河南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7A790048)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9日
一、缺乏有效監管,訂單履約率低
調研中了解到,“公司+合作社+農戶”和“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還處于比較松散的、不太規范的狀態,利益聯結機制比較脆弱,在訂單式生產中合同訂單履約率低、原料采購隨意性大。關于此問題課題組針對中牟、新鄭、滎陽、鄭州市各區部分農戶進行了問卷和訪談調查,主要對種養殖戶與涉農加工企業的合作進行了調研,部分農戶反映企業違約的現象比較常見,有些農產品和家禽家畜價格波動較大,如果合同履行時市場價格低于合同簽訂時的價格或者市場價格高于加工成本,很多企業會選擇違約以降低自身的風險,如此以來風險就全落到農戶身上。根據問卷 “您對企業合同的履行及效果滿意嗎”調查結果可知,非常滿意占比僅為10.2%,滿意占比25.6%,一般及不滿意合計占比達64.2%。違約使得一二產業融合風險大、收益低,嚴重影響了鄭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順利發展。
二、競爭大于合作,損害農戶利益
有些企業搭便車,利用當前優惠的農村政策,積極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但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與農戶有競爭、無合作,不顧農戶利益,在農民合作社中“一股獨大”,甚至取得優惠政策后從事非農產業。2015年被調查農戶流轉的5,148畝土地中,有1,957畝耕地用于種植糧食作物,占38%;有2,882畝耕地用于種植蔬菜、瓜果或者培育花草、進行養殖等非糧農業,占流轉耕地的56%;進行“非農”經營的耕地有309畝,主要是建廠或者辦企業,占6%。農戶流轉出去的土地非糧化特征顯現。
三、土地租金不合理
調研發現,有些經營主體為了擴大種植規模,向農民流轉土地,租期大多5年以上,甚至長達十年或數十年,但租金不變或者漲幅明顯低于同類耕地租金的漲幅(租金每畝500元左右,鄭州城中村除外)。所以,在產業融合推進過程中,農戶參與積極性較低,土地流轉難度較大,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第一道障礙。2015年,1,500個被調查戶895個土地流轉戶中,263個土地流轉農戶(占895個土地流轉戶的29%),每畝土地流轉費用在500元以下,這些多是流轉給親戚、朋友或者鄰居,收取費用較低,還有一些農戶不收取任何費用把土地流轉給他人。在500~700元之間的有325戶,占36%;在700~1,000元之間的有257戶,占29%;在1,000元以上的有50戶,占6%,多是因為建廠、辦企業,土地用于非農產業。綜上,在接受調查的土地流轉農戶中,35%的土地流轉農戶每年可以從每畝流轉土地中獲得700元以上的收益。農戶普遍認為土地流轉費用偏低。
四、河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三產融合力度有待加強
河南成立了大量的農業龍頭企業,但是龍頭企業并沒有真正發揮聯農帶農的作用。截至2015年底,河南已經規劃了517個產業集群,涵蓋了農業領域的11個產業、50多個子產業。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835家,實現年營業收入207,022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營業收入的27.6%,穩居河南省“第一支柱產業”。2015年河南有60家國家級龍頭企業,760家省級龍頭企業,其中356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2016年河南省國家級龍頭企業中共有55家公司通過監測,通過檢測的企業有河南眾品食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大程糧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鄭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434家,經河南省認定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有14個,雛鷹、白象、思念、好想你、三全等一批鄭州農產品品牌走向全國,農業合作社2,500家左右。目前,鄭州規模以上休閑農莊達223家,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突破20億元。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實現農村資源要素合理配置、融合滲透,在促進三產融合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經驗做法值得總結。但龍頭企業帶動三產融合力度仍有很大提高空間。當前,河南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業合作社,以資金或土地入股的不多,很多農田仍處于分散經營中。有些企業吸納的農戶數量過少,目的不純,成立企業或合作社不是為了帶領大家脫貧致富,而是利用國家惠農的各項政策,套取資金支持;還有的合作社成立之后運營結果不理想,成為擺設。
五、農民職業化經營程度低下
家庭(或大戶)農場經營者普遍處于依靠經驗種植養殖階段,大部分務農者只有初中和小學學歷,同時年齡偏大。76%的務農者只有初中、小學文化程度,11%的被調查者具有高中學歷,達到大學文憑的僅有5%的人員。文化水平低下成為學習和掌握農業技術的巨大障礙。家庭農場的經營無法實現大規模、現代化、信息化及智能化。
為了解決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政府及社會相關組織集中力量建設各級培訓學校,成人高、中、初等學校均設有專門為農民提供培訓的部門,比如成人高等學校中的農民學院、中等學校中的農民中學、技術培訓學校及農民初等學校。為農民提供再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但是農民積極性不高,主動參與的農民數量較少,即便少數農民參加了再教育,收獲不多,導致培訓機構流于形式。如表1所示,各類農民學校共12,572所,教職工數24,660名,在校學生數2,873,330名。平均每個學校有1.96名教職工,229名學生。2014年僅有農民學院招生4,899名學生,各類學校2014年畢業生3,001,736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生源不好、師資力量不足、農民對再教育興趣不大、各類學校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當前,河南農民依然存在學歷低、文化水平低等問題,很難實現職業化經營。(表1)
六、缺乏現代農業科技人才
由于過去農業的分散經營,農戶經營農業時感到成本高、收益小,很多人對農業產生了抵觸或者放棄的心理,要么外出務工,要么繼續讀書(但是很少選擇農業類專業),導致當今能夠從事規模農業、現代農業、懂農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從農業科技人員職稱結構看,中高級職稱比例過低、高級職稱僅占21.37%,與國家農業科技人才25%的高級職稱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河南農業人才中級職稱占比26.99%,比國家中級職稱占比(35%)低8個百分點,沒有足夠的人員從事農業技術崗位。從數量看,按照河南農科院編制人數計算,每萬名農村人口僅有0.13名農科院編制人數,每千公頃耕地配備0.1人農科院人員。與全國0.66和0.38人的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在中部六省中也不占優勢。此結果與河南第一農業大省的稱號不配備。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的現狀如不改變,將很難滿足當前對科技人才的需求。農業科技人才的稀缺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河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順利發展。(圖1,資料來源:根據河南省農業統計年鑒、河南省農科院、河南省統計年鑒資料整理)
主要參考文獻:
[1]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5.2.
[2]趙海.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7.
[3]戴春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融合模式及實現路徑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