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飛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逐漸取代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成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了課堂氛圍,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有效掌握課堂提問的方法和技巧,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課堂提問的行為,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和機會,成為數學教師廣泛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下面主要針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調查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一、調查對象與方式
1.調查對象.我們對某市的部分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調研,主要以本市部分優秀青年教師的任意幾節課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對于聽課過程的反饋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2.調查方式.重點調研的課程,全程采用錄音的形式,并在課后對提問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普通的課程,在某定理(公式、例題)的分析講解過程中,采用分工記錄教師的主問句系列、學生回答情況的方式進行資料整理.某幾節課,課后組織了座談、訪談,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的反饋調查.由此,我們取得了如下調查材料:教師分析講解某例題(定理)時的主問句系列;對重點問題,學生回答的情況;反映學生學情的反饋資料.
二、調查結果
1.課堂提問中記憶性問題過多.經過調查分析,在教師提出的所有問題中,其中記憶性的問題占到71%,如公式、概念、定理等.教師通常都是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回顧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2.課堂提問缺乏教育性、藝術性,學生的答案沒有創造性.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常使用“是不是”“對不對”等詞語,學生一般都是籠統的回答.這種分類型的提問所占比例達到58%.這種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發揮的空間較少,教師一般純粹是為了趕進度,根本沒有考慮到問題的有效性.
3.課堂提問中問句系列的設置缺乏科學性.在提出問題時,有些教師沒有注重問題的啟發性,沒有逐層遞進,由淺及深,在提出較難的問題后,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一般都會選取優等生進行回答,如果沒有學生答出來,教師只好自問自答,通常一些可以進行深入探究的問題被簡化成記憶性的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和延伸,無法達到課堂提問的效果.
三、原因分析
1.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數學教學的角色定位不明確,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跟隨著影視的熱潮開展和進行.有些教師認為,采用此種方法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過調查發現,素質教育根本沒有落實到實際教學中,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占據了整個教育教學,一切教學活動都只是圍繞升學考試而開展,不具備教學觀、學生觀以及質量觀.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在課堂上,那些成績較差、沒有升學希望的學生一般不會被提問,通常會被教師忽視.(2)教師為了趕進度,花在提問方面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思考,經常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3)受到升學考試的影響,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高密度的教學上,導致學生緊跟教師的步子,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有些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強,給提高課堂提問水平與藝術造成阻礙.調查發現,在普通中學里,有些數學教師不具備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在應試教育下,有些教師采用的啟發式提問方法逐漸被高密度、快節奏的試題教學取代,激發學生的思維,重在引導,已經逐漸被淡化.此外,在調查中還發現,在提問時,有些教師沒有經過精心編排和設計便隨口而出,根本發揮不了啟發和提問的效果.
3.由于教師的工作時間分配不合理,經常處于備課、講課的狀態,很少有學習的時間,通常是忙忙碌碌,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批改作業上,在課堂上采用題海戰術開展教學.調查顯示,其中有66%的教師都不能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有針對性的、前后連貫地設置問題,講解例題時,通常都是一題一解,純粹是按照課本原形進行,沒有任何新意,缺乏創造性.
四、策略
每個定理、例題的分析講解,教師都要設計好主問句系列;教師要重視提問設計的層次性;教師要掌握各種提問的基本技巧;教師要學會指導學生答問;教師要掌握好教學中的追問藝術;教師要學會聆聽學生的回答.
總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不斷優化和調整考試方式與評價機制,更新教學方法,善于采用啟發式提問,為學生思考提供大量的空間,拓展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全面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盧龍.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