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 “工匠精神”自成為2016年度熱詞以來,全國上下、各行各業都在提倡并踐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種技能追求,更是一種精神堅守。作為當代大學生,作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青年,應該去學習、弘揚、踐行、傳播工匠精神,教師的工作有別于其他工作,師范專業學生是培養人、教育人的工匠,他的作品——學生,不容有失誤,學生這個產品不合格,那危害就太大了。作為一名未來教育者的教育者,要加強對師范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導他們爭做“四有”好老師。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師范生;匠心;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56-02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總理強調指出,高等教育要“注重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工匠精神”,這是總理又一次提及“工匠精神”。
對師范生來說,他們是培養人、教育人的工匠,其“作品”不容有失誤,如果說一個產品有瑕疵,可以重做,但學生這個產品不合格,后果就太嚴重了,一方面對家庭是毀滅的,另一方面對社會也將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們需要發揚工匠精神,一絲不茍、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中去。如何培養學生養成“工匠精神”,把教育當藝術去完成,作為一名未來教育者的教育者,我一直在思考。
一、工匠精神與其三大正念
(一)工匠精神之析
隨著“工匠精神”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成了當下最熱的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工藝。工匠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
秋山利輝在《匠人精神》中說: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要注重磨煉心性和品格。只有技術,將很容易被超越,做出讓人感動的東西,要有一流的精神才做得到。由此可見,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種技能追求,更是一種精神堅守。我們可將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歸結為:(1)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2)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保證質量。(3)耐心、專注,堅持。專心致志地做事。(4)專業,敬業。
(二)工匠精神三大正念
工有巧,匠有心——定心、良心、癡心、恒心,追求極致執著,匠人精神是專注于心,精雕細刻;匠人精神是苛求完美,精益求精,它有著以下三大正念:
1.做事先做人
古訓有云:“己成,則物成”,“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禮儀、尊敬、謙虛等,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能有效地磨煉心性和品格。“人品比技術更重要”。要做好這一點,需要大學生改變兩種思維:差不多思維和走捷徑思維,拿學習來說,有些學生仍存有“60分萬歲”的思想,不禁要問,60分真的就夠了嗎?還有學生做事情總想走捷徑,只有腳踏實地掌握好基礎知識,打好“基本功”,才是成長的捷徑。
2.先專注,后專業
人這一生,如果用1%的力氣去選擇,99%的力氣用心重復,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新鮮的力量。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大學生要積極專注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加強自控力、專注力的培養。
3.先沉淀、后成才
大學生需要安靜的心情、沉淀的學習、認真的工作態度。沉淀心態的養成:首先要有自信的心態,信任自己,真正把工作的過程當作是人生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重視的心態。重視自己,要時刻想到將來如果取得更大成就時,應該擁有什么樣的素質,并不斷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最后要有求知的心態。
二、師范專業學生“工匠精神”養成的重要性
(一)時代、民族之需要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整個社會浮躁,追求一種快速化,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正在被更多地的人認識到。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均提出,要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除了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央視的特別節目《大國工匠》,輿論的討論也逐漸熱烈。我認為:(1)從個人層面,需要學習、秉承工匠精神。(2)社會層面,浮躁的社會需要弘揚工匠精神、呼喚工匠精神。(3)民族、國家層面,工匠精神對中國夢的實現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二)教育的性質、教育對象之需要
教師的工作有別于其他工作,“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產品不合格,那危害就太大了。要把孩子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塑造成棟梁之才,離不開教師的精雕細琢、耐心打磨。教師從事的培養人的工作,可謂是精細中之精細,需要倡導工匠精神,教育教學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作態度,態度決定效果,這正是我們積極推崇的時代“工匠精神”。
三、師范專業學生的“匠心”培養
工匠精神代表著專注、執著、嚴謹、敬業,正是師者所應懷有的“匠心”,一顆純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貫之終生,在喧囂中獨守一份淡泊。師范專業的大學生應該如何去養成“工匠精神”呢?
(一)思想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礎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師范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通過對師范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將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在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追求精益求精,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職業態度。
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職業觀的教育,以工匠精神為落腳點,鼓勵他們堅守教育的“初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中去。
(二)良好學風、班規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依靠
良好的學風、學習習慣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利于打牢自己的專業知識基礎。工匠精神的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自我要求,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將工匠精神追求“更好”的理念與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勇于克服困難,而不是躲避回避,在平時說課、三字一話等專業技能訓練中不僅僅是滿足于完成技能訓練的任務,更要發揚“追求更好,完成得精”的“工匠精神”。
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借助一些規則來養成。秋山利輝制定了《匠人須知三十條》,規定進入工作場所的秋山木工必須嚴格執行。作為師范生,可以班級為單位制定特殊“班規”:比如,進入班級,必須要學會打招呼,一個能熱情與人打招呼的人,也一定能夠熱情地與人交流;進入班級,課前不要大聲喧嘩;進入班級成為“愛管閑事”的人,在班級遇到困難,不能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看似很小的細節,如果年復一年地去完成,必然有助于提升綜合素質,打好基礎。
(三)專業課堂、課程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陣地
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專業教學這個主陣地。專業課堂是培養師范生工匠精神的主課堂,專業教師要把學生應該具有的職業素養整合到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和考核辦法中,在專業課程教學的各環節滲透工匠精神,關注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檢查學生對課堂的掌握情況,及時進行師生互動,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的重點內容。
(四)身邊榜樣的力量,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1.身邊優秀教師的榜樣力量
通過講述已經畢業的優秀校友事跡,以及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一輩子的老教師的事跡、教案等物件展示,讓學生看到的是在設計教案、備課、做好聽課筆記、制作微課、導演課堂、考試講評等,著眼小處和細微處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身邊同學、教師的感染
作為與師范生密切接觸的教師群體——輔導員、專業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樹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用愛心、耐心、責任心去關心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要帶頭踐行“工匠精神”,以“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的方式去感染學生。
(五)教學實踐實習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平臺
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不懈的過程,要通過實際的工作對學生產生切身的體會和影響,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切身體驗,當工匠精神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時,學生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精神的價值魅力所在。學生在高年級進入學校實習,在聽課、備課、教學設計、授課的過程中,會激發形成相關職業情感,會有效提高職業素養,這無疑對培育工匠精神十分重要。
(六)校園文化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有力載體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高校應該以豐富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引領,充分利用這一隱性教育資源,傳播、弘揚工匠精神,成為培養工匠精神的有力載體。高校可以通過相關的活動,如攝影、尋找身邊“最具工匠精神的同學”、參觀等活動,營造學習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從而使工匠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弘揚。
四、結語
“校園無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工匠,必須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積沙成塔。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線教師。做實實在在的“教書匠”,將“工匠精神”帶到工作中,讓工匠精神扎根于師范大學生的內心深處,抱以一顆敬畏之心、純粹之心,專注持久地投身教師工作崗位。有將教育一直做到底的態度,守住一種精神,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一門手藝——教育,爭做“四有”好老師。
參考文獻:
[1]劉維濤.讓工匠精神涵養時代氣質[N].人民日報,2016-06-21.
[2]黃健.尋回并發揚“工匠精神”[N].北京日報,2016-03-21.
[3]黃歡.總理報告中的“工匠精神”哪里來[N].濟南日報,2016-04-06.
[4]彭花,賀正楚.新生代技術工人的工匠精神[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7(3):97-99
[5]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研究,2016(11).
[6]王博.高職院校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
[7]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