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章立 潘學權
[摘 要] 蒙授大學英語經歷了三十余年發展,但教學效果仍不夠理想,使蒙古民族地區的英語教育發展之路充滿艱辛。因此,需要通過加大教學投入、改進蒙授英語教學模式、探索本土英語教學理論等方式,提高蒙授大學英語教學水平。試對蒙授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并提出相關對策,對今后的英語教學提出了建議。
[關 鍵 詞] 蒙授大學英語;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88-02
就國內而言,蒙古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教育水平有著明
顯的差距,在英語學習與教學方面仍存在著很多的困難和不足。內蒙古高校蒙授大學英語教學僅僅經歷了三十余年,本土理論與科研支持尚未成熟。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內蒙授英語教學現狀研究進行回顧,總結梳理教學中的困難,并對今后的發展提出建議。
一、蒙授大學英語學習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客觀方面
1.高素質教學人才短缺,師資力量不足
對內蒙古自治區蒙授生而言,需要蒙、漢、英三語精通的教師進行英語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在三種語言邏輯中進行轉換,這樣的高素質教師嚴重匱乏。教師的教學水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加之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幾乎沒有時間鉆研教學,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2.教學模式存在缺陷,學生學習壓力大
教師缺乏教學模式上的創新,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對各個層次的學生統一教學,并沒有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同時也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只是進行“填鴨式”教學。大多數蒙授生在上大學之前從未真正系統地學習過英語,基礎知識嚴重匱乏,進入大學之后,要在短短的幾年內學習具有一定難度的大學英語并通過相關專業水平測試是十分困難的。
3.本土教學理論及辦學經驗不足
內蒙古自治區開設蒙授英語時間不長,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現如今的蒙授英語教學還處在探索發展的階段中,需要不斷結合蒙古民族地區本土特色創立新型英語教學理論,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及各大高校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到蒙授英語教學中。內蒙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免會遇到棘手的問題,但無法找到能夠借鑒的成功教學經驗,單靠自身在實踐中獨自摸索是十分困難的。
4.缺乏英語語言文化環境
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對蒙授生而言,在課上勉強使用英語,在課下用英語交流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教師本身能力有限,不能以全英授課,學生自身也缺乏對語言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導致蒙授生嚴重缺乏英語語言思維。由于地處偏遠地區,內蒙古高校無法吸引較多高質量的外籍教師,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真正的英語語言交流。
5.適用于蒙授英語的教材匱乏
在內蒙古地區,現行使用的是全國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并沒有體現蒙古民族風土人情,學生對教材缺乏興趣。現行教材主要以漢族文化為背景進行編寫,與蒙古族學生自身成長環境不符,缺乏蒙古民族特色,不利于英語知識的輸入。學生對教材內容感到生疏,無法充分理解課本內容,即使用英語進行講解,也會阻礙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6.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英語水平較低
內蒙古地區學生整體英語基礎較差,大部分學生來自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學習條件艱苦,學起來比較吃力。語音知識不足,不能識別音標,無法準確讀出單詞,英語詞匯量小,語法知識零散,不能掌握基本的句子結構,語言運用能力更是不足。這樣的狀況也使學生上課時更加被動,失去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大學期間的公共英語采取大班授課,班級人數較多,教師無法精細到為每位學生講解疑難問題。
7.母語的負遷移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蒙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英語為屈折語,有屈折性,蒙語為黏著語,有簡單詞綴。蒙授生接觸英語較晚,很容易用慣有的蒙語思維學習記憶英語,從而忽視了兩者的差異,導致蒙式英語的出現。英語和蒙語之間在語音、語法方面都有差別。英語有24個輔音,分為清輔音、濁輔音;蒙語有18個輔音,沒有清濁輔音之分;此外,蒙語中沒有助動詞,學生經常會混淆兩種語言中的基本句型結構,這種負遷移會阻礙蒙授生英語學習的進程,制造很多困難。
(二)主觀方面
1.對英語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蒙古族學生多來自于農村、牧區、鄉鎮,受生活環境影響,思想較為保守,認為上大學只是為了找到工作,而學習英語也只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任務,無法正視英語在現代社會中的
重要性。極少數學生憧憬畢業后從事英語方向工作或出國深造,但無奈自身英語水平較差,也無法從老師那里獲得激勵,信心不足,難以調整自身的學習狀態,導致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感。
2.學生自我效能感普遍較低
蒙授大學生的低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學習目標設置不合理。學生對自身學習目標的設定具有一定盲目性,無法根據自己實際英語水平設置適當并準確切目標。第二,沒有進行積極成敗歸因。學生對自身成敗經驗的歸因方式影響了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第三,無替代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學生無成功學習經驗可以借鑒。學生心理存在自卑感,不愿向他人學習,甘愿落后。第四,缺乏外界積極刺激。教師忽視學生主動性,并沒有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刺激。
二、推動蒙授英語教學的對策
(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礎教學設備
國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對偏遠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完善校內基礎學習設施,優化教學環境。如擴充圖書館藏書數量,引進全新的英語學習書籍及資料,健全網絡信息平臺,安裝英語練習的相關軟件,可供學生在線學習,免費獲取最新學習動態,營造現代化學習環境。建設英語學習需要的基本設備,如語音室、自主學習室、同聲傳譯室等,實現網絡教學,創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二)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內蒙古地區英語教師綜合素養方面有以下幾種措施:第一,注重培養蒙漢英三語精通教師。要積極培養精通漢語和英語的少數民族骨干教師,能夠充分了解三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并避免文化沖突帶給學生們的困擾。第二,提高高校英語教師薪水標準,增加教師幸福感。第三,設置蒙授大學英語教學專項課題研究,鼓勵大學英語教師申報研究項目,并給予資金與政策扶持。第四,注重培養積極上進的年輕教師。
(三)改變教學模式,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
第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注重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同時將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共同融入課堂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第二,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并用,有目標、有側重地教學。第三,加強師生間交流。第四,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利用網絡平臺尋找英語學習有效途徑,如歐美原版電影配音、外教直播教學軟件等。
(四)研發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教材
首先,制定適用于蒙古族學生的科學系統的教學大綱,以蒙族文化為背景進行教材的編寫,增強學生歸屬感。在教材中貫穿蒙古族特色傳統習俗、歷史傳記、風景名勝等,如蒙古包(Mongolian yurt)、蒙古袍(Mongolian robe)、馬奶酒(Kumiss)、長調(Long tune)、那達慕大會(Nadam Fair)等,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環境。其次,教材應配套聽力材料、手工活動、社會實踐等,如學習怎樣制作奶片、馬奶酒時,可圍繞課本內容開展手工制作活動,并全程使用英文講解,有利于學生掌握真實情景應用中的語言知識。最后,根據教學大綱確定適當的教學時間、教學方法及策略、課程目標、考查評估手段等教學因素。
(五)加強英語基礎知識學習
對于英語基礎差的學生,不能貪多圖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地實施教學。首先,很多學生在發音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基礎語音知識訓練,幫助學生克服母語語音對英語學習的干擾。在此基礎之上,帶領學生系統學習形態學、句法學等其他語言學內容,并同步進行閱讀訓練,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同時,需注重學生程序性知識的習得,如用單詞適當形式填空、概括段落大意等練習,切實讓學生學會如何應用知識,實現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之間的轉換,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自我效能感訓練
第一,制訂學習計劃。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規定一段時間內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提供相關學習材料幫助其完成任務,及時檢查完成情況。第二,引導學生進行有邏輯的學習。第三,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樹立班級榜樣,給予學生替代經驗。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歸因,引導其掌握正確歸因方式,認識到不足后繼續努力學習以達到預設目標。
(七)對蒙古族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思想啟蒙
蒙古族是一個民族意識濃厚的群體,骨子里充滿了對自我民族的熱愛。圍繞民族意識展開一系列課堂活動,如針對蒙古民族歷史,開展英文歷史誦讀會。無數英勇事跡發生在這近千年慢慢發展長路之中,學生可自行挑選歷史中任一事跡或任何片段進行英文誦讀,定會使其心潮澎湃,在競賽中找到民族認同感。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及艱巨的責任感定會點燃蒙古族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調動其積極性。
綜上所述,現如今在內蒙古自治區蒙授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在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探索符合民族地區發展的新型教學理念。要改變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現狀,還需要長期的摸索和總結,這也就要求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謹慎研究每一個細節,開創蒙授英語教學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烏優.民族院校蒙授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以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6):61-63.
[2]秦紅喜.淺談蒙古語授課大學英語自主學習面臨的困難和相應的對策[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145-146.
[3]楊曉峰,李瑋.蒙古族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河西學院學報,2005(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