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吳映梅 高興國
(昭通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 創業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學生創業,不但能解決當前就業難的現狀,也能為國家儲備優秀人才。課題組結合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結果和訪談內容,了解到貧困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滯后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體制,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備和大學生自身的局限性。
[關 鍵 詞] 貧困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28-01
創業教育,即參與者以自身的技能、知識和個人特質為基礎,在模擬企業運營的場景中,運用創造性思維指導其實施創新性的行為。同時通過這一教育活動,考察并提高參與者的主動性、創造性、領導力、快速反應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應對挑戰的能力等。創業教育區別于傳統的課堂理論教育,它要求學生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去探究不可預知的結果。然而,與創業教育起步較早的美國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較為落后。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社會資源都是由國家統籌安排、定量分配,大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大都是國家分配的,國家的相關政策對自主創業也有限制,因此那個時期的大學生完全不需要考慮創業,更別提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問題。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創業教育理論研究才開始起步。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的創業教育仍處于萌芽和初步發展的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都不夠,許多問題仍有待探討和研究,地處貧困地區的高校更甚。為了深入了解貧困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滯后的原因,課題組結合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結果和訪談內容,總結出以下三點原因。
一、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體制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的受試大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要創業,82%的大學生表示考慮過但有很多疑慮。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因為地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很多企業業主負擔重、壓力大。因此很多家長們都在教育孩子去選擇高地位、高福利的公務員,或是教師、醫生等穩定的行業。也正是如此,很多大學生擇業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再者,政府的一些政策指導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相關的優惠補助也未能及時落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針對這一點,學者李家華也認為,資源性障礙是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總體發展中面臨的三個障礙之一。
我國的創業教育由于起步較晚,盡管近些年來國家以及各級政府都極其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文件,但是由于高校重視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創業教育的發展仍然相對較為緩慢。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主要依托于高校的培訓,但缺乏企業的參與會使學校的指導工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地處貧困地區,市場經濟不完善,企業本身的生存大環境就不好,因此要想企業參與到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活動中更是難上加難。
二、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備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活動開展得很好,14.8%的大學生認為還可以,46%的大學生認為很一般,15.4%的大學生認為幾乎沒有,甚至有21.2%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學校的創業教育活動。同時,多達91%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接受創業教育,而僅有3.6%的大學生接受過系統全面的創業教育。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越是高年級的大學生,越不太愿意參加學校搞的創業培訓課程,他們覺得參加這類課程就是單純地坐在下面聽老師講理論,完全學不到自己想學的內容,就是在浪費時間。有學生甚至在對創業課程內容提建議時提出,希望學校少一點套路,多做一點實事。由此可見,受試學校的創業教育并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接受系統全面的創業教育是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條件。我國由于創業教育開展得較晚,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操作方面均未能形成一套完備的體系。而地處貧困地區的高校,由于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緩慢,對創業教育課程和活動的開展則有待加強。
首先,師資力量的欠缺。要想做好教育必須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而直至目前我國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仍然比較匱乏,部分高校甚至根本沒有相關的專業老師。其中一部分做創業教育的老師也是“半路出家”,他們自己對于創業了解的也并不多,只是授命于學校學科建設,因此大多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而且有限的師資中極少有老師真正做創業實踐,只有理論而沒有實踐經驗的老師恐怕也只能“紙上談兵”。
其次,沒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很多創業活動流于形式。較多高校本身對人才培養目標沒有準確的定位,對學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與素質尚未達到共識,多數課程仍然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案例討論、項目驅動等新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與企業現實脫節如何談創新創業呢?
三、大學生自身的局限性
結合問卷調查的數據,通過對3個在校學生,1個畢業后成功創業的學生以及1位負責就業工作的老師進行訪談,大學生自身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普遍缺乏創業意識和經營意識。在如今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中,并未意識到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重要性,因此導致很多高校沒有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同時,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推崇中庸之道,在很多方面都傾向于遵循過去已有的形式,喜歡穩定,不太提倡創新、變革。
創業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展,也關系到所在學校的長遠發展問題。尤其地處貧困地區,重視與大力發展學校的創業教育,對學校和學生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①本文系云南省昭通學院2016年校級科研課題“貧困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16xj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陽(1990—),女,四川廣安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二語習得、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