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平 蔣小平
(城口縣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5900)
[摘 要] 中職計算機課堂中,在理念上,教師放權不可或缺;在方式上,合作探究不可或缺;在教學上,實踐實訓不可或缺,讓學生在實踐實訓的樂園中流連忘返,人機對話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以此大面積解放學生的手、口、腦,全面提高學生的上機能力,創設精彩、厚重、搖曳生姿的中職計算機課堂。
[關 鍵 詞] 中職計算機;互動;合作探究;實踐實訓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39-01
常常激動于這樣的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師充分地放權,師生互動、自主和探究的涓涓細流浸潤在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學生在實踐實訓的樂園中流連忘返,人機對話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的確,中職計算機教師應該基于中職學生的特點,也基于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打造人機對話的理想課堂。
一、理念:教師放權不可或缺
盡管從理論上說,師生關系是一種制度化的關系,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如果教師總是單項灌注,總是把持著話語霸權,那么,學生的興趣之火必將日漸熄滅。所以,成功的計算機教學,應該意味著教師必須把更多的權利讓位于學生。就中職計算機課程而言,諸如網站建設、網絡安全、網頁設計、網站規劃與維護等等,都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自悟,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教學的困難在于此,但價值和意義也在于此。
例如,在計算機網絡的教學中,網絡體系結構中的每一層通常所要實現的功能往往包含一種或多種功能,那么,無論是數據傳輸,還是差錯控制、流量控制;也不論是分段和重裝、復用,還是連接建立和釋放,都要求學生自主自悟,讓學生學得更自由、更開放、更個性;教師在其中只是引導、啟發、激勵和喚醒。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為在這樣的自主操作中,一定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數據傳輸、差錯控制、流量控制與同步機制之間的復雜關系……此時教師要善于隨時捕捉學生的“疑難”和“生疏”,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方向盤,分岔之處需撥之,阻塞之處需疏之。當學生在教師極少的點撥下,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并且“略有盈余”,那么師生就是幸運的。
好的計算機課堂,就是要讓師生互動,更多地要讓學生動起來,要“研究每個學生的不同,與每個具體的學生對話”,而這樣的對話取決于教師的“舍得”——舍得放棄課堂話語霸權。這樣,中職計算機課堂必將搖曳生姿,必將厚重堅實,必將“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方式:合作探究不可或缺
有時,在計算機的操作和學習中,當學生碰到有吸引力的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有意義的、開放性的、具有挑戰性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的,此時,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應該成為計算機教師在改革教學方式中的一個重要的視點。這就保證了“先學后教”,在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機之間的“對話”中達到最優化,以此讓學生得到多重鍛造、滋養和提高。
例如,在有關三層交換機、VLAN的應用、無線局域網知識、家庭/小區上網的拓撲結構、應用配置等方面的教學中,需要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有關域名申請、服務器安裝、網站制作到網站發布、管理的全過程中的銜接、過渡、糅合等方面更需要生生的配合、協作和糅合。當然在具體的合作中,一定要避免“搭車現象”,消除“自由乘客”,才能保證學生的真體驗,真理解,真合作,學生才能學得快樂,學得扎實。
對于中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合作探究所打開的計算機知識疆界越廣闊,學生就越能解放自己,越能在傾聽、反思、對話、分歧、質疑中提高自己、創新自己,成就自己、對此,教師應該適時進行引導,鼓勵學生之間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圍,切實實現由“為教而學”向“以學定教”的轉變。
三、教學:實踐實訓不可或缺
無論什么教學,教師都不應該單純地進行理論灌輸、全盤講授和單項灌注,計算機教學亦然。好的計算機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大面積地沉浸在實踐實訓中,最大限度地進行“人機對話”,正所謂,“只要樹立體驗為重的意識,人機對話也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比如,教師應引領學生實地參觀考察,進行實物教學、實訓等等。在講解服務器結構時,將服務器拿到教室拆開來講解;講授網絡拓撲結構時,將學生帶到校園網或其他現場進行教學;講授網絡設備和綜合布線時,到網絡中心機房參觀考察。在網絡實驗室中,以實訓書為指導,完成各種網絡設備的安裝、配置與管理,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無論什么樣的計算機操作,都應該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前提下,讓學生自主自悟、互相合作和實踐創新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提升知識。作為計算機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針對性強、內容鮮活、形式新穎,互動性、參與性和趣味性較強的實踐活動和實訓活動,而且活動不只是“好看”,更是“活潑”的生命體驗,以此大面積解放學生的手、口、腦,全面提高學生的上機能力,創設精彩、厚重的中職計算機課堂。
參考文獻:
樓敏燕.“微課”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運用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