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臻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摘 要]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材,對于我國民族而言是新興的思想主體。民族意識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培養形成的民族歸屬感意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民族意識培養的關聯性出發,明確培養大學生民族意識的重要性,結合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民族意識的培養現狀制訂完善的策略。
[關 鍵 詞] 大學生;民族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10-01
2004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調民族意識的重要性,并將弘揚我國的民族意識作為大學生文化建設和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當代大學生由于身處校園,思想政治的可塑性強,對該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強調民族意識的作用,是讓大學生擔當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重任的任務組成部分。
一、民族意識解析
民族意識是我國民族發展的特征,可以稱為“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質”,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融合發展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該心理狀態通過現實物質表現出來,主要通過民居、民族語言、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飲食及其他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表現出來。民族意識是思想及物質的融合體,整體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性格、情操和愛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意識的載體,不能離開民族文化而存在,脫離了民族文化的民族意識會成為空洞。
二、當代大學生培養民族意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當代大學生在校是深造成才的過程,主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德”先于“才”,首先是需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民族意識是大學生道德品質中首要的政治教育,大學生形成民族意識后才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把學生日常表現納入考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
三、完善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與民族意識結合的策略
(一)培養大學生包容、互助的良好民族精神
我國是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多民族共存的現狀要求當代大學生具有包容、互助的精神。培養培養大學生包容、互助的良好精神首先強調民族共存的事實和各民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特點。這些教育的內容可以在大學一、二年級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中以多民族的精神分析為主線,每學期選擇10~12個民族的特性進行分析,再結合民族的生活習性、建筑群居等。我國的少數民族在發展中更多地吸收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并經歷了遷徙、婚嫁、交流形成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建議以發言討論、自述民族特色、文章、板報的方式布置任務,課后鼓勵多個民族的大學生溝通,以實際的行動培養現實意義的包容、互助精神。
(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民族審美觀
民族意識中的審美是了解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當代大學生民族審美觀念的手段之一。培養審美觀念,是通過了解其他民族的服飾、建筑、信仰、文化等,通過細致性的研究了解明確其他民族的文化內涵,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從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表現形式入手。如黎族手工傳統技藝豐富,黎族人民將紡、染、織、繡四大工藝流程逐漸擴散傳播,促進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隱含了黎族人民不吝惜技藝,樂于分享、尋求進步的創新精神。絢麗的自然、生活圖案,黎族舞蹈服需要一針一線編織而成,黎族人民不畏艱辛,崇尚本民族文化信仰。黎族舞蹈的打棍舞,舞蹈中舞者手持方形并帶有數枚銅錢的木棍及雙刀,在木棍的節奏敲打中完成舞蹈,體現黎族人民堅強勇敢的性格。錢鈴是種植山蘭的生活象征,反映黎族人民的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加強對各民族的“美”的認識,是當代大學生提高審美,拓展知識的重要策略。
(三)培養當代大學生對國家的熱愛
愛國,是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對的首要環節,愛國才能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愛國不是一句簡單的空話和口號,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愛國”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愛國與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愛國精神的培養主要是應用于實踐,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國家主人翁感。愛國精神的培養是從小事做起的,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待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于自身則要求積極奮進,勇于進取,不得過且過。對學習興趣廣泛,求知欲望強烈,勤奮刻苦,有創新精神,有自信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后作業可以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出發,要求大學生將愛國精神付諸實踐,如用正楷字體抄寫我國傳統文化篇章《論語》、學習愛國歌曲并組隊演唱、制作愛國的宣傳畫冊并用PPT分享等。
總之,自古以來人才的培養都是任重而道遠的工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讓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需要先從德育開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教育影響為手段,在課堂、校園的教育中滲透民族精神的典范,為推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梅瓊.高校軍事課教學與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J].文教資料,2011(12):38.
[2]于運國,張澍軍.試論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4(4):19.
[3]周廷建.論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39.
[4]吳明海.“大學之道”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