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方式已然不能滿足現階段中職機械專業課程教學需求,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緊跟社會市場體制變化,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并積極總結教學經驗與教訓,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理論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期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要求。就中職機械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進行了實踐探究。
[關 鍵 詞] 中職;機械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92-01
目前,社會人才市場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且實踐型人才錄聘率較高,企業或公司招聘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中職機械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培養全面性人才為目的,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以培養中職學生的專業創造能力,從而使學生具備更強的工作競爭力。
一、改革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普遍,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所體現的弊端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中職機械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是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的重要途徑。
一方面,多媒體信息化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性與動態性,如中職機械制圖教學中,在進行補缺線或視圖講解時,老師便可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動態演示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為具體和直觀,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實踐證明,中職機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難度大且復雜,理論知識量多,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專業知識在學生心理上的難度。另外,能夠完成虛擬教學,如機械的加工、操作演練、視圖的制作等都可以在多媒體上進行演示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或實踐過程中,就會對整個流程有清晰的分析和細致的觀察,從而熟悉并掌握基本要領;能夠實現學習資源共享,中職學校大多數都建有校園網,老師可以利用校園網開設一個學習專欄,將搜集的一些有實用性的、能夠切實幫助到學生的機械專業學習資料上傳,也可研究制作一些學習課件或軟件上傳以供學生下載參考,促進中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對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方式的結合應用,要求機械專業的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定期進行培訓活動,真正做到精益求精,但是多媒體教學有利也有弊,老師一定要注意適度性,千萬不要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
二、分層教學,增加選修課,提供更多學習空間
中職機械專業課程教學中,除了一些必要課程,老師還可以多開設一些職業選修課,以滿足不同能力水平或興趣的學生需求,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將學生“強壓”到課堂學習中去。例如,在數控課程實訓過程中,老師可開設不同工藝加工課程,如普車、鉗工或者工藝設計等工藝課程,給學生進行選修學習,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去實踐學習,最終達到讓學生了解工藝加工的教學目的。
實行分層教學,充分考慮到了班級學生間存在的差異,如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等,并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給予不同學習目標與實踐的任務設計,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自己感興趣且能力所及的學習任務。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下,班級學生大多會體會到學有所成的快樂感與成就感,無形之中增強了中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了師生溝通交流效率,同時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活動量,避免了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后無所事事。
三、工學結合,實踐教學
中職機械課程教學中,老師可施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依據學習情境設計具體教學任務,首先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實訓學習,過程中自行安排學習行為,努力克服并學會處理遇到的問題,這樣可以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與創造能力。下一階段,老師便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任務驅動來加強學生間的協作與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同時,每個任務設計都要有新舊知識穿插,老師要求學生思考并動手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問題與困難,而這也是其需要掌握的課程知識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檢測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之處,并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老師再進行新知識講解,便大大提高了知識的有效性。例如,在減速器知識點學習過程中,老師設計由簡至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進行設備拆裝、視圖繪制或材料選擇等實踐,在邊練邊學過程中,逐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實踐中也會體會到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另外,老師也要組織學生多參加校外實踐活動,如技術開發大賽、服務活動,以幫助學生積累實踐操作經驗,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四、總結與思考
為了有效提高中職機械專業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很有必要性。為從根本上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要依據班級教學現狀,注重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并嘗試各種教學方式,如任務驅動教學、探究教學和情境教學,以求能逐漸探索出更高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梁平安.對中職機械教學改革策略的分析[J].考試周刊,2012(34).
[2]劉長榮,張小芹,肖念新.基于“大機械”教學理念的實踐教學平臺構建[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