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矯
(廣西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 有效課堂這一理念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個熱點,已經在我國中小學教師的意識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且多地也開展了諸如“EEPO有效教學”等實踐形式。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我國新時期中小學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效,不僅是對教學成果的檢驗,也是對教學過程的審視。對于有效教學的反思,將有利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創新和穩步。
[關 鍵 詞] 有效教學;新課標;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60-01
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改革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對現行課堂教學模式化、同質化教學盛行的矯正意識在不斷提升。伴隨著課改研究的期望與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教學的特色、教學的內涵和教學的方法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改革創新都越來越受到一線中小學教師的青睞。有效課堂這一理論概念興起于20世紀西方教學方法改革運動潮流中。當然,今天對于有效課堂的解釋在不同的社會地域以及文化背景下,已經呈現出多重的內涵與意義。雖然對有效教學有不同的解讀,但是一般來說,有效,既是追求高效,也是摒棄低效或無效。所謂的有效總是與教學相聯系。
一、豐富
從有效教學的概念不難看出,所謂有效,即為對課堂教學成效的終極追求,不僅關注教學目標的設定,同時還關注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課程資源、學習路徑;不僅關注學習的內容本身,也關注教學,特別是在中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而要使更為豐富的學習內容盡快被學生獲取掌握,往往需要更加注重學習目標的明確、學習效率的提升、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學習任務設定上,要注重梯度提升,一方面要使預期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另一方面要充分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當然,這里還有一個“減負增效”的實際問題需要我們注意。“減負”與“增效”并不是相互對立的,以往我們對教學存在著錯誤的理解和追求,覺得有效就需要增壓增負,為了追求片面的考試結果以及升學率,以犧牲學生自我學習和娛樂的時間為代價。當前應試化的教學和過重的課業負擔完全以犧牲學生的興趣、樂趣、愛好和身心健康為代價,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得不償失,而且會直接摧毀兒童未來學習、后續發展的能動性和可能性。其結果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被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重復學習、重復記憶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那么有效課堂在追求有效的過程中就必須正視有效的價值是什么。
二、優質
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設定,是為了促進教學可持續、和諧地發展,營造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的有效課堂教學活動,就意味著要使教學活動不僅在內容上豐富多彩,更要在方法上注重高水平、高質量。課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興趣和對知識的內化吸收。針對以往課堂教學效果的低效高耗問題,有效教學的實施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反駁,這無疑進一步推動了中小學教師對于有效教育的認同以及推廣的熱情,使課堂有效教學的優勢得到彰顯。應把課堂作為一個有機的師生互動組合以小見大,使課堂教學的系統知識能夠契合不同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身能力和自我成長都得到全面發展。
三、科學
有效教學追求的高效必然是一種可檢驗的外顯成果。有效教學不僅注重教學創新,還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而形成新的思維更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起點,改革課堂教學。科學教學所呈現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教育理念的科學,還包括教學方法的科學,凸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意義。在中小學教學中不乏有新觀念、新方法,但是這些在多大程度上能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商榷的。此外,有效教學不僅要有利于學生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的獲取,使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并且要使學生在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等方面得到培養。有效教學把課堂視作知識與技能投入產出的轉化器,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接觸到的知識與技能以何種方式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自身能力需要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并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這對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方式都有較高要求。因此,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更應該從教學設計上注重科學性。
21世紀初,伴隨著新課改在中小學的實施,我國大量的學者、教育家、一線教師都對有效教學進行了研究。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我們重新去認真回顧有效教學所帶給教學改革的成效,有效教學已經在我國形成了一整套理論與范式。我們應當注意到在教學效率提升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看到學生作為獨立的、全面發展的個體,其對課堂教學的本真訴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否則,有效教學在不久的將來或面臨發展中教學目標功利化、教學內容過度知識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J].現代大學教育,2004(5).
[2]黃偉.“減負”:課堂與教學的擔當和作為[J].教育發展研究,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