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艷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摘 要] 機械基礎是一門重要的機械專業基礎課,實用性較強,知識覆蓋面廣。針對本課程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淺述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關 鍵 詞] 機械基礎;多媒體教學;實物實例;工廠參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61-01
機械基礎是一門重要的機械專業基礎課,為后續的專業課和將來的技術崗位提供知識支撐。這門課程的特點是實用性較強,知識覆蓋面廣,既包含機械原理和工程力學相關基礎知識,又涵蓋了常用零部件以及金屬材料、氣壓與液壓方面的知識。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抽象、獨立,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會接觸到相關實例,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針對本課程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職業責任感
興趣是第一學習動力,只要學生對這門課程有了學習的興趣,并了解未來崗位對機械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就會積極地去探求其中的奧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多媒體、實物實例與深入工廠參觀等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教學
借助網絡資源把相關的教學內容和生產生活中用到的機械技術聯系起來。我們在生產生活中用到的各種機器、交通設施以及自動化都與機械相關,機械制造技術的先進與否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學生對未來的專業定位不會再盲目,也增強了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另外,一些比較生澀難懂的知識也可以用多媒體分步驟演示。例如,在學習“凸輪傳動機構運動規律”時,不同的輪廓曲線可以使從動件獲得不同的運動規律,可以將凸輪輪廓按角度分解畫出相應的運動規律,最后將不同形狀的凸輪反復播放并探求其中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這樣既節省時間又可以獲得非常直觀的認識,學生可以自如地根據從動件規律設計相應的凸輪輪廓,輕松掌握學習內容。這種方法在學習常用機構和氣壓與液壓相關知識時效果也非常好。
(二)實物實例
機械基礎這門課程內容涉及許多常用的零部件和機構,如果接觸不到實物,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就沒有直觀認識,更無法談及選擇和設計了。所以,我們組建了一個機械基礎實驗室,包含了各種零部件模型和常見機構,有些小設備是工廠不用的,學生可以拆裝,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學生對該機構有了深入的理解,并積累了相關維修方面的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工廠參觀
在多媒體和實驗室的學習中,有些知識是獨立抽象的,有時還應該把它們放到工廠實際應用中去觀察。例如,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時,我們領著學生到工廠參觀機床中的鉸鏈四桿機構的安裝、與其他零部件的連接形式、運動方式和特點,并請師傅操作示范。不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感受工廠的生產形式和對崗位的要求,為將來就業增加感性認識,明確努力方向。
二、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除了采用上述的教學方式外,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發現法和課堂討論法。
(一)發現法
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具有引導和啟發的能力,讓學生像發現真理和奧秘一樣,通過自我探索,發現知識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猶如找到謎底和寶藏一樣興奮。例如,在講曲柄搖桿機構時,我讓學生自己分析為什么不同的桿長能獲得不同的運動形式,為什么有的桿能整周轉,有的只能往復擺動,不能整周轉是受到哪個桿的牽連,原因是什么,學生用小木棍不斷地做實驗,最后終于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開心的同時所學知識也在頭腦中打下深深烙印,因為是自己推導出來的,輕易不會忘記。
(二)課堂討論法
教師在開始討論前要確定具體題目和討論方式,給學生一段時間研究題目并查閱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意見。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對錯無所謂,只要圍繞中心發表自己的意見即可。最后教師要總結,并給出正確答案,答疑解惑。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討論中取長補短,發現問題并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在學習靜力分析和承載能力分析時這種方法尤為有效。
三、充分備課,及時總結
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講課之前要充分備課,采取的教學方法要多模擬演練,從學生能夠理解為角度出發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授課過程中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和總結,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例如,在講“齒輪傳動中齒輪各部分名稱”時,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結果在計算的時候由于概念理解不清,公式非常容易混淆。我及時調整了教學內容,將齒輪各部分名稱用多媒體動畫和實物又詳細地講解了一下,彌補了前一次教學的不足,也為齒輪設計打下了理論基礎。
總之,在機械基礎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琢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要做到直觀、生動、有趣。要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知識儲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亞君.教育學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李文靜.機械基礎課直觀教學的新嘗試[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